安全管理信息系统.docx
- 文档编号:459858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07.20KB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docx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信息系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信息、管理信息概述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个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概念。
“信息”这个词到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国内外关于“信息”的定义说法有39种之多,尚处于可领会而不易言传的阶段。
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人类认识物质和能量要早一些。
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学的发展,使得信息与知识的传递、知识与情报的交流,无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达到空前的规模。
什么是信息?
一般认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和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交换的知识内容。
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或者说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物理状态的事实之组合。
不同的物质和事物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会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如声波、文字、电磁波、颜色、符号、图像等发出不同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
这些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就是信息。
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
人和动物的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或仪器)接受外界物质和事物发出的种种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来识别物质和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
信息交换的范围很大,包括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植物与植物、细胞与细胞、物质与物质之间发生的信息交换与传递。
知识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是整个信息的一部分。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通过有区别、有选择的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方式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与掌握,并通过大脑的思维使信息系统化,形成知识。
知识是存在于一个个体中的有用信息。
这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理论概括。
所以,社会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信息是知识的原料,知识是经过系统化的信息。
智能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
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根据获得的信息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也是创造知识,利用知识、积累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
二、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利用信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结绳记事和2700多年前我国周朝幽王时期用烽火为号等都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原始形式。
到19世纪末叶,光通讯被有线电通讯所取代,尔后又出现了无线电通讯。
通讯手段的日益革新,意味着传递信息的方法越来越改善,信息的重要
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研究信息的理论也就产生了。
现代信息论是从本世纪20年代奈奎斯特和哈特莱的研究开始的。
他们最早研究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的能力,并试图度量系统的信息容量。
但是,信息论真正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却是在本世纪40年代后期才形成的。
”48年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仙农发表了《通讯中的数学问题》,1949年又发表了《噪声中通讯》,从数学上研究了定量描述信息的方法以及如何尽快传递、处理信息的原理,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从此信息论作为一门科学在自然小学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仙农就成为信息论的奠基人。
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取、度量、变换、储存、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
信息论的研究范围极为广阔。
一般对信息论有三种理解:
1.狭义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
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一门通讯理论。
2.一般信息论,主要也是研究通讯问题,但还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与信息处理等问题。
3.广义信息论,不仅包括狭义信息论和一般信息论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所有与信息有关的领域,如心理学、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语义学等等。
信息论产生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50年代是信息论向各门学科冲击的时期。
60年代信息论不是重大的创新时期,而是一个消化、理解的时期,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的时期,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和信源编码问题。
到70年代,由于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系统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可以作为与材料和能源一样的资源而加以充分利用和共享。
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已广泛渗透到各个科学领域,它迫切要求突破仙农信息论的狭隘范围,以便使它能成为各种人类活动中所碰到的信息问题的基础理论,从而推动其他许多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
目前,人们已把早先建立的有关信息的规律与理沦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去。
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信息科学正在形成。
三、信息科学
大约与仙农同时,维纳等人在信息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机器和生物中的信息传递、变换、处理和控制的一般规律,提出了控制论。
信息论研究信息度量的方法和信息传递理论,而控制论则研究信息利用的一般原理。
信息论与控制论一起,比较完整地构成了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几十年来,信息论的研究无论在基本理论方面,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模糊信息、相对信息、主观信息和智能信息的处理以及自动化信息的控制等大量崭新的课题相继发展,使信息论的内容日益丰富。
在人们对信息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在信息论、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革命等多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缘性新学科——信息科学,它的任务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性质,研究机器、生物和人类关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处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规律,设计和研制各种信息机器和控制设备,实现操作自动化,以便尽可能地把人脑从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实践证明,信息科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科学,是人类认识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四、信息的分类
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同一信息由于归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属于不同的类别。
按照信息流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外源信息流与内部信息流。
外源信息流是从组织的外部环境流入组织或者从组织内部流向外界环境的信息。
前者通常称为情报信息,包括从中心数据库,国家政府机构,银行、客户以及竞争方面所得到的各种信息。
后者通常称为情报交流,包括向各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各项报表以及广告宣传等。
内部信息流指在企业内部流传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各级组织或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信息。
这些信息必须按照规定的传递路线进行流动,以便有关人员加以充分利用。
按照提供信息所起的作用分类,可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
计划信息主要是为确定组织目标以及为达到某种目标所需的各种有关信息,主要包括环境信息、竞争信息和内部信息。
环境信息可以说是一种“扫描”系统或者说是判断将来的政治、经济、技术、生产各方面形势发展和政策制定的信息。
竞争信息主要了解主要竞争者的新策略、新产品以及人财物、产供销情况的变化等等。
内部信息主要是了解组织本身的实际情况,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如有关的销售预测、财务计划、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的情况等。
控制信息是为进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主要包括标准,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实际与标准的偏差三类。
它可以按其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如市场、生产、财务、人事等各系统的控制信息。
作业信息是指与组织日常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如有关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各种存货管理以及采购业务、生产进度的安排和调节等信息。
按照信息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历史性(即实际的)和预测性的信息。
按照信息的时间范围不同,可分为长期信息和短期信息。
前者可以按月、按季,按年甚至更长时期,后者可以按发生的次数、按日、按周等。
按照信息的发生情况不同,可以分为预知性和突发性的信息。
前者是经常发生,事前可以预知,也可用常规程序和模式进行处理,所以又称程序性信息。
后者则不是经常发生,带有突发性,事前难以预知,也无法按常规程序和模式进行处理,一般称为非程序性信息。
按照信息所反映的活动内容,可分为政治信息、军事信息、经济信息、经济技术信息、科学技术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信息等。
实际上各种信息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政治信息和军事信息、军事信息和科学技术信息等,彼此之间,有相当部分是相互交叉的。
五、管理信息的分类
信息是由信息实体与信息载体构成的整体。
信息实体是信息的内容,信息载体是指反映这些内容的数据、文字、声波、光波等。
现代管理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
1.原始的信息和经过加工的信息。
原始的信息是指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即用数字和文字对某一项活动做最初的直接记载,这是最广泛、最基本、最经常、最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是信息工作的基础,它对于信息的质量有决定影响。
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即成为适合于各级管理层需要的
加工信息。
2.反映系统内部状态的信息和反映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
任何管理系统,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受环境的约束,所以不但要了解自身组织机构内部运行情况,还必须取得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
3.关于过去和预测未来的信息。
描述和反映已经发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且进行分析和评价,这都是现代管理的需要。
决策与计划是面对未来的。
因此不能只研究过去的历史,还必须提供提示未来,预测未来的信息。
4.经常变动的信息和相对稳定的信息。
前者如企业生产日报表等反映生产过程每一时间变化的信息。
为经济控制和管理调度所必需。
这种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常常只有一次使用价值。
人们通过对大量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长期观察和分析,揭示管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和活动规律,形成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标准等,则是相对稳定的信息。
5.常规性信息和渴望性信息。
前者反映正常管理活动,按照一定程序的经常不断的形式进行收集和处理。
后者指管理活动中特殊的突发的偶然事件,对于这种偶然的非正常事件的信息,通常需要进行特殊的紧急处理。
6.按制度和规定的渠道传递的信息和从正式流通渠道以外获取的信息。
前者如文件、正式报告、报表等,后者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蹲点等。
现代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的作用和处理方式也各有特点,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收集、研究和分析。
六、对管理信息的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信息流系统,另一类是信息处理系统。
前者不改变信息本身的结构与形态,只是按照规定从甲处传递到乙处,或从工作人员A传递到工作人员B。
后者将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它获得新的结构与形态,或者产生新的数据。
例如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实现的利润等。
这里就有投入、加工处理和产出等环节。
在投入之前,可进行前馈检定;在产出之前,可进行后馈检验。
其基本图解如图10-1。
图10-1
对管理信息一般有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1)正确性。
提供的信息要有一定的正确性,足以说明问题质和量的概念。
原始数据要真帐真算,决不能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
西方谚语“投入的是垃圾,出来的也是垃圾。
”说明投入正确数据的重要性。
所谓正确,也是相对的,与工程技术上的要求不一样。
如提供的销售额计划信息,只要提供以千元或万元为单位就够了,不一定要精确到元。
至于会计信息那当然要以元为单位。
(2)相关性。
提供的信息一定要与利用该项信息的人员所处理的事情对得上口径。
何种管理层次,就应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信息。
例如要了解甲种商品的历年销售资料,决不要提供与甲种商品无关的信息。
如果文不对题,不仅不能加以利用,有时反而会被引入歧途。
(3)及时性。
提供信息一定要有时间概念。
信息一定要在决策或评价之前提供,否则会造成明日黄花,质量再高也会失去其效用。
(4)经济性。
取得信息的代价要经济,有时采用先进信息处理手段,但其利用率不高,花费代价过大,形成浪费。
因此,要考虑信息处理的成本效益问题,例如成立信息管理中心,以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管理费用。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所谓系统就是指由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各个部分为了一定目标而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整体。
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称为子系统。
假若以一个经济组织的会计作为一个系统,而有关结算中心、会计报表、成本核算、资产台帐和货币资金等则是它的子系统。
至于有关供销、生产、人事等方面的信息则属于会计系统以外的环境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见图10-2。
过去,国外大多数企业和我国一些先行单位,为了适应不同职能组织的需要,除了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以外,还有生产技术、供销、人事、后勤等科室也都分别设立适合于它们各自需要的信息系统。
这样一个企业就有若干信息管理系统,易于发生重复劳动,同一原始资料要分别输入若干个信息管理系统。
如有关材料的采购、耗用、转移、完工、职工的基本工资、出勤记录等都要同时输入若干个信息系统。
这样不仅出现重复劳动,易于发生差错,而且更改也不方便,造成相互不协调,成本也就比较高。
图10-2
近年来在信息管理中提出综合性管理系统。
就是将一个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系统,而其生产、技术、会计、供销、后勤、人事等职能业务则是这个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
实施综合信息系统需要具有三个条件:
(1)分散的信息活动必须通过组织的集中统一安排;
(2)这些活动必须是整体的组成部分;
(3)这些活动必须由一个集中、独立的信息中心加以处理。
这样就能把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使一个数据多用,提高效率和更有效地使用信息,成本也可随之降低。
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设计一个新的或改进一个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工作。
首先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系统(包括子系统)的本身范围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若干设计方案,决定不同类型,不同管理层次的系统,进行技术和经济的论证,层层提高设计质量,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然后加以评估比较,最后从中决定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标准,包括经济信息分类、编码和文件统一化工作。
经过试验证明切实可行后,再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其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确信息的需求
即对输出的要求,要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管理中现有的信息种类,它们流转的来龙去脉,由哪里产生,由谁传递,传到何处,经过怎样处理,以什么形式输出,供谁使用,是否可以“一数多用”,是否有别的来源替代,是否要保存等等。
所以在建立过程中,专业人员与使用人员之间要经常交换意见,使提供的各项信息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2.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信息总的质量,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1)检核。
要确定各项信息的可靠性的程度,包括来源的可靠性,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等。
(2)整理。
将输入的信息和数据加以提炼整理,以符合规定的要求。
(3)编制索引。
按规定编制索引,以供日后储存和检索。
(4)传输。
将正确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各级主管人员。
(5)存储。
要保存必需的数据资料和文件档案,准备日后再次使用。
3.信息的使用
其主要目的是向各级主管人员适时地提供各种有关的信息。
因此它与信息质量有密切关系。
信息的质量主要是指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提供的形式。
只有保证一定质量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在管理中发挥作用。
图10-3为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例。
图10-3
图中,该经济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相互间有联系和交叉,又与使用者系统有联系。
假若将一个工业部门或一个地区看作一个系统,则各个企业又成为其子系统,其范围就更为广泛了。
苏联在70年代已建成四级自动化综合管理系统。
它由基础部份和功能部分组成。
基础部分包括组织经济基础、信息库、技术基础和软系统等四个方面。
功能部分由实现一系列课题的职能子系统组成。
所谓四个结构层次是:
国家级、中央部门和加盟共和国级、部门及共和国联合公司级、基层企业级。
全国数据传递系统把各部门,各主管机关的主要计算中心、各共和国管理机关的中心与全国自动化系统的总计算中心联结起来。
这就属于更高阶段的综合性管理系统了。
目前我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计委,统计局计算中心都安装了IBM—4331或VS/80等电子计算机,正在逐步建立经济管理系统。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内容
实现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是通过信息的周转过程实现的。
信息的周转过程,包括信息资料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贮存等基本环节。
这实际上也就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内容。
要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使每个环节都能灵活而有效的运转,并形成互相协调、密切结合的系统有机体。
1.信息的获取
信息收取是信息系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基础。
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系统其他环节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信息的加工
原始的信息数以亿万计,作为管理决策使用的信息量,受人们接收信息能力的限制,不可太多。
因此必须把大量的信息分成恰当的层次,并且使最高管理层获得少而精的反映出最基本最重要的情况。
信息的加工处理,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的原始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排序、比较和计算,去伪存真,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保管、传送和使用,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提高管理效能。
信息的加工还包括信息分析,即通过对大量信息资料的研究,及时揭露矛盾,发现问题的苗头,对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3.信息的传输
信息只有从信息源及时传送到使用者那里,才能起到应有作用。
信息能否及时发出和到达,取决于信息传输的功能。
信息的传输,要建立自己的传输通道系统,形成信息流和信息网。
管理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决定系统内部基本的信息传输通道,但除此以外,信息系统还通过多条渠道,实现直接的和间接的、纵向的和横向的、纵横交错的多方面联系。
可见,信息传输网是一个极为复杂和灵敏的系统。
4.信息的贮存
加工的信息,有的并非立即就用,有的虽然立即使用,但还要留作以后参考,所以产生了信息贮存和记忆的功能。
信息贮存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传输。
通过信息贮存和积累,可以对客观管理活动进行动态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第三节安全信息
在劳动生产中起安全作用的信息集合称为安全信息。
安全信息有三个基本要点:
1、根据信息来管理能量
如前所述,安全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论点就是,“事故是能量的转移或人和能量接触,即所谓能量逆流作用于人体而发生的。
”
管理这一能量的就是安全管理。
试问用什么对能量进行管理呢?
正确的回答是:
使用信息对这种能量进行管理。
要搞好系统安全,认清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2、抓住生产第一线的信息
上级文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令、标准、规程,以及各种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的文献及其中的数据,甚至包括安全教育的图书、杂志和事故的统计、分析、研究报告等材料,都可以说是安全信息。
但是,伤亡事故的危害源是单元作业,绝大多数事故发生在生产现场,而不是发生在书本和文献之中。
要想利用信息来管理能量,防止由于能量转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主要的信息必须在劳动现场,即生产第一线获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把来自生产观场的信息称为一次信息,而文件等书面情报所反映的信息称为二次信息。
当然也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信息。
3、利用安全信息建立“事故预测”管理体制
过去的安全管理支柱,即所谓“三同时”、“五同时”以及制订安全措施计划等经验是有一定作用的;“戴明环”,即所谓“PDCA”的引入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上也有其显著的优点。
一般这种“循环”都是在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再根据实施结果的检查改善计划。
在这种“PDCA”循环当中,对计划方案的研究,实施中途的检查以及分析结果时,安全信息的利用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往往易被人们忽略。
为此,必须建立以“事故预测”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新体制,通过充分利用安全信息来大幅度地降低伤亡事故,做到安全生产。
这是当前我国安全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业必须立即着手的一项重大改革。
这种新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实施、检查三项重要机能的基础上,再加之以“系统安全”的新的重要内容: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分析(也是一种系统安全分析)和安全评价。
其系统管理的构成如图10-4所示。
图10-4
上图表明,管理者可以从计划、实施、结果检查等步骤中经常吸收安全信息,把握生产现场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但是吸收信息的多少是有弹性的,这取决于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组织的管理能力。
为此,设置一个情报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分析和评价工作在系统安全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这一新体制中,分析和评价相当于各个阶段、各类问题的研究结论以及对关键安全问题的确认。
这样,就可对系统的计划、实施进行频繁而及时的评价和经常性的检查。
第四节生产现场的安全信息流
——安全一次信息
安全一次信息指与发生事故有关的某种生产活动的全部信息。
这当然也包括生产活动当中的其他信息,但应侧重于安全管理活动本身的信息。
各种信息构成了一个相互交叉连接的大网络,若分得太死,就很难得到综合性的情报;但整体信息网络比较难于全面掌握,所以不得不分成几个系统来加以研究。
1.组织系统的信息流
生产管理部门,如部、局、处、公司等属于经营者;厂、矿长受上级经管者的领导,履行管理职责,又向下级(车间主任、工段长)监督人员传达指令,直至一般工作人员。
这种上下流通的信息,有的是通过干部使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也有的是通过规程、标准等二次信息对各级人员传达指示信息的。
流动于组织系统中的信息流如图10-5中所示。
2.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流
上下级之间对某种课题方向的信息流模型如图10-6所示。
以车间、工段等监督人员和安全检查人员为中心的信息流系统参看图10-7。
图10-5
图10-6
图10-7
3.人机系统的信息流
人使用机器进行操作时,人和机械接触面上有信息流,这时信息随能量的流动而传进。
把人和机械两个系统的全都能流集合在一起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图10-8表示在人机系统中,流动于人机之间的信息流模型。
对于不使用机械的手工操作,可省略中间模线以下的部分。
图10-8
人们之间的信息处理与机械的信息处理有显著差别,这可用心理学、生理学和人机工程学等基本原理来说明。
因为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心理特征千差万别。
人接受信息的信道,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和困难程度,可以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加以转换处理,如同铁路的转辙操作一样。
例如,重要的信息不应在低水平上靠无判断的条件反射去处理;反之,一些简单的信息又不需要像解决疑难问题那样去动脑筋(高水平的信道处理),以免消耗不必要的精力,过早疲劳,影响对重要信息的处理。
如图10-9所示,对非经常性又不是固定的操作,可放到(4)“有意识地采取行动”这一阶段上;而对非常紧急状态下问题的抉择,则应放在高水平的信道(5)去处理。
图10-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管理 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