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docx
- 文档编号:459827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2.76KB
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docx
《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
初中物理辅导---身边物理学
在厨房里做饭炒菜,我们在屋外也能闻到饭菜的香味。
更有意思的是,有时候锅里的油才烧热,厨房外面的人就闻到了油香。
香味是怎么被人闻到的呢?
因为在烹调的过程中,饭菜的分子有一部分被蒸发到空气中,并且渐渐地向四面八方运动,当它们钻进我们的鼻孔时,我们就闻到香味了。
这个过程叫
做扩散现象。
正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帮助人们闻到了各种气味。
气体分子很小很小,我们的眼睛直接看不见它们。
但是,这些分子的运动是能够间接地观察到的。
在太阳光底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尘埃在空气中飘来飘去,上下飞舞,就是受运动着的气体分子碰撞的结果。
气体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互相之间不断地碰撞,不断地改变运动的方向。
因为气体分子之间距离比较大,互相撞碰的机会少,所以它们很容易离散开来。
有些气体的分子运动得很快,拿氢气来说,它的分子跑得比子弹头的速度还要快上几倍呢。
正是这个缘故,气体物质的体积,如果不受外界的约束,就会不断膨胀扩大,扩散开来。
扩散现象不单气体里有,液体里也有。
做汤的时候,滴进几滴酱油,即使不搅拌,整个汤里也会逐渐均匀地染上酱油的色泽,并富有酱油的美味。
这就是酱油在汤里扩散的结果。
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
把一块铅片和一块金片,分别磨光,压在一起,在室温下(20℃)放置五年,金片和铅片便连在一块,它们互相混合的深度约一厘米。
我们知道,在室温下,金和铅是不会熔解的,但是它们的接触面竟生成了一层均匀的铅金合金,这就是扩散作用在固体中玩的把戏。
扩散现象生动地证明,无论是那一种形态的物质,它们的分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当它们互相接触的时候,彼此就要扩散到对方当中去。
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扩散也加快。
暄松的馒头
馒头,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品之一。
制作馒头的关键是发酵。
酵母菌可以使面团的淀粉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糖、醇和酸等,并且放出二氧化碳气。
但是,加热方法如果不适当,比如直接放在锅上烙,由于受热不均匀,只能变成皮硬内软的“烤饼”;要想得到松暄的馒头,必须请高温蒸汽来帮忙。
当人们把揉好的生馒头放进蒸笼以后,高温蒸汽很快把馒头包围起来,从四周给馒头均匀地加热。
馒头里面的二氧化碳气受热膨胀,可是又不容易冒出来,只能在里面钻来钻去,于是便胀出许许多多小空泡,使馒头又松又暄。
如果在面里放些糖,发酵充分,蒸汽温度高,供汽又猛,就可以蒸出表面开裂的“开花”馒头。
这样的馒头,富有弹性,吃起来香甜可口。
在蒸馒头的过程中,我们是用高温水蒸气作为介质来给馒头加热的。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介质加热的例子很多,例如做饭炒菜要加水,炒板栗、花生和豆子要用细砂。
水和细砂也是常用的传热介质。
气体受热膨胀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麻烦。
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有时会“放炮”,就是因为胎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大到一定程度,车胎就被胀破了。
所以,热天给车胎充气不宜太多,要留有余地。
“水塞子”
水是液体,可以做成塞子吗?
仔细观察,在你的周围,有许多设备都巧妙地把水当作软塞子使用。
在下面二幅图中,水都起到塞子的作用。
请你找到这些设施和器具,仔细观察并想一想“水塞子”起了些什么作用?
左图是洗手池,它的下水管道是用一个正U形管和一个反U形管连接成的弯管。
这是为防止下水道内的异味顺管道逸到空气中而设计的。
当管道内流过污水后,一般再用清水冲洗管道时,在正U形弯管的下部总要存留一部分水。
用这部分水封住了下水道内的气体通道,使臭气不能逸入室内。
至于那一段反U形管的作用,是为了跟第一段U形管组成一个虹吸装置。
放水的时候,由于虹吸的作用,水可以顺利地流走,排水以后,“水塞子”依然存在。
当室内的洗手池长期不用的时候,由于弯道的水完全蒸发,“水塞子”没有了,往往能逸出臭气。
这时,只要用清水把管道冲一下,等于又堵上了“水塞子”。
现在,你是否可以解释泡菜坛上方“水塞子”的作用了?
(提示:
空气中有杂菌,会使泡菜汤发霉、变质。
)
如果没有上述的设备,你还能自制一个“水塞子”。
比如,夏天牛奶易变质。
首先把牛奶煮沸,达到高温消毒的目的,但空气中仍有杂菌会使牛奶变质。
利用“水塞子”将牛奶与空气隔开也是个好办法。
把盛奶的碗放在一个浅盆上,再把一个大而深的碗倒扣在盆上,在盆里倒上些水,“水塞子”就制成了。
巧妙的“水浴”
有经验的木工师傅熬熔粘胶的时候,不是直接把盛胶的锅放在火上加热,而是按照图中的方式,把胶锅放在盛水的铁桶里,但又不跟桶底直接接触,这样来间接加热,既能把胶熔化,又不会把胶烧焦。
这种间接加热的装置,叫做“水浴”。
各种酒以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是容易燃烧的,对它们加热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也大都是用“水浴”。
用“水浴”来加热东西,不但传热缓和均匀,而且也不会
使被加热的物质着火或烧焦。
那么,它的奥妙在哪里呢?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热量只能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传递,并且是从较热的地方流到较冷的地方,即从温度较高的地方流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温度相同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热传递的。
用“水浴”加热东西的时候,开始由于水的温度不断上升,比被加热物质的温度高,所以水能把热传给被加热的物质。
当水加热到沸腾的时候,即使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上升了。
等到被加热的物质和开水的温度相同时,它们之间的热量传递就停止了。
因此,在标准状况下,它们的温度超不过100℃。
这个温度低于被加热物质的燃烧温度,所以,它们只能被加热或者熔化,而不会着火或烧焦。
汤、菜烧熟以后,如果暂时不吃,而又想保持汤、菜不凉,鲜美的味道不变,也可以用“水浴”来保温或加热。
美丽的压花玻璃
门窗上安装玻璃,是采光的需要。
以往采用的大多是平板玻璃,现在,新颖奇妙的“压花玻璃”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建筑上了。
压花玻璃上有方格、圆点、菱形等各种花纹图案,非常好看。
压花玻璃的光学性能和平板玻璃不同,隔着平板玻璃看东西很清楚,隔着压花玻璃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因为它的凹凸花纹,实际上是各种透镜和棱镜的组合,能把光线折射、反射和漫射到不同的方向。
光线经过压花玻璃的反射、折射后,变得相当紊乱了,无法成象,所以隔着它就看不清东西。
浴室和厕所的门窗上装上了压花玻璃,可使室内光线充足,而室外的人却看不见室内,这样就可以不挂窗帘了!
压花玻璃是压制而成的,它的强度要比普通平板玻璃大十倍以上。
压花玻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它可以给建筑物增加光采,所以用途很广。
办公室、教室、手术室、餐厅、俱乐部,以及临街的底层住房的门窗,都适合安装压花玻璃。
和压花玻璃类似的还有磨砂玻璃。
这种玻璃的一面跟细砂纸一样,毛毛糙糙,所以又叫它毛玻璃。
磨砂玻璃与压花玻璃,两者在光学性质上并没有两样,只不过磨砂玻璃面上的“透镜”、“棱镜”更小更多罢了,因此经过磨砂玻璃反射、折射和漫射的光线更均匀柔和。
用压花玻璃或磨砂玻璃做电灯的外罩,能把刺眼的电灯泡“藏”在里面,即使眼睛直接看灯,也不会觉得耀眼。
压花玻璃的特殊光学性质,在汽车前灯上也发挥了作用。
过去,汽车前灯是用平板玻璃作灯罩,它透射的光束比较窄。
夜间行车,司机利用这种光束,只能看清光束照到的地方,旁边的一切几乎都看不见了,这给驾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再说,亮处明晃晃,暗处黑糊糊,反差太大,容易使驾驶员眼花头晕;另外,汽车在行驶的时候,车身总免不了晃动,前灯的亮光也不断地急剧变位,驾驶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眼睛也容易疲劳。
为此,灯光设计师曾经采用毛玻璃作前灯罩,这样,照明范围虽然扩大了,但是还有缺点——由于毛玻璃的漫射散光作用,有些光被散射到上方而白白地浪费掉了。
后来设计师们改用横竖条纹的压花玻璃来做前灯罩,才克服了这个缺点。
绚丽多彩的电视画面
每天晚上,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时,你可曾会想到,彩色电视机是通过什么把形象逼真的画面送到我们眼前的呢?
它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早在19世纪初期,人们就发现自然界绝大多数的彩色光线,都可以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这叫三基色原理。
它是利用了人眼的一个特点:
两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到的就是另外一种颜色。
例如;把一束绿光和一束红光同时照在白墙上,让它们完全重叠起来,你在墙上看到的就是黄色,就像真有一束黄光照在上面一样。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颜色都可以用比例不同的三基色混合而成。
大家喜爱的彩色电视,也是运用这个原理来合成彩色的。
彩色电视机和彩色电影不同。
彩色电影是用彩色胶片放映出来的。
彩色电视机里并没有什么彩色胶片,它的荧光屏上涂有三种不同的荧光粉,当电子束打在上面的时候,一种能发红光,一种能发绿光,一种能发蓝光。
制造荧光屏的时候,工人们用特殊的方法把三种荧光粉一点一点相互交替排列在荧光屏上,无论从荧光屏任何位置取出相邻三个点来看,都一定包括红、绿、蓝各一点。
每个小点只有针尖那么大,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来的。
由于它们那样小,又挨得那么紧,在它们发光的时候,人眼就分辨不出每个色点发出来的光,我们看到的是三种色光混合起来的颜色。
如果只让红色荧光粉发光,不让绿色和蓝色的荧光粉发光,那么屏幕上就只呈现红色。
红色和绿色的荧光粉同时发光,就会呈现黄色。
三色的比例不同的时候,屏幕上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由谁来控制这些荧光粉小点的发光呢?
是灵巧的电子束。
在彩色显象管中装有三个电子枪,它们发出的电子束分别打在相对应的三种荧光粉小点上。
电子束的强弱不同,对应的荧光粉点形发出的光的强弱就不同。
受影像信号控制的三个电子束分别描绘出红、绿、兰三幅画面,这三幅画面重合起来,就成为绚丽多彩的画面。
人民大会堂的声学构造
声的吸收对建筑物的声学性质很重要。
礼堂中讲话时,声波经过天花板、墙壁等多次反射和吸收后,其声强才降到闻阈以下,这种声源振动停止后声音的延续现象叫交混回响。
而声强减到原值的百万分之一的时间,叫交混回响时间。
经验指出,交混回响时间在1~2秒之间最为适当,交混回响时间长短与建筑物大小和其中各种表面对声的吸收情况有关。
我国在建造首都人民大会堂时,为了兼顾音乐和我国汉语特点,将交混回响时间控制在2秒左右。
对解决庞大建筑物的声学问题,作了一些恰当的处理:
采用塑料夹板的吸收构造,以加强对低频部分的吸收。
在二层和三层楼上7000个皮椅底下,装有穿孔吸声结构,当座椅无人时,椅底反过来可以代替人对声的吸收作用。
这样可以使满场时和仅用一楼开会(3000人)时,都有较高的语言清晰度。
自动冲厕的原理
如图:
水从进水管进入,由于出水管口被橡胶膜盖严,水箱中水面上升,然后水经细孔A不断进入球冠内,并通过B进入倒U形管的右半部分,倒U形管与水箱可看作连通器,故而水箱中水面与倒U形管的右半部分水面相平,如图(a)情况。
当水箱内水面超过倒U形管顶后,球冠内的水经倒U形管的左半部“L”形管排入出水管,由于B孔内径大于A孔内径,球冠内排水快而进水慢,使球冠内顶部出现真空,形成低压区,使有弹性的橡胶膜上凸而将出水管中“盖”打开,如图(b)水箱中水涌入出水管,约在10秒钟内快速排出,达到“冲”的目的。
在这过程中由于倒U形管顶部C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左的压强仍大于向右的压强,球冠内水继续被排出,保持球冠内的低压区而保证排水畅通。
当水箱内水面低于细孔A时,空气进入球冠,低压区消失,橡胶膜再次盖住出水口,排水结束,进入新一轮循环,达到自动冲厕的目的。
清蒸鸡与热学知识
清蒸鸡鲜嫩味美,清香可口。
它的烹调过程是这样的:
将洗净的鸡加佐料后放入品锅内(一种有盖的大瓷碗),而后再把品锅放在大锅中加水蒸透。
小李学习了热学知识后想,清蒸鸡虽是味美,但烹调加工太费时了,他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提出了改进办法,一试果真灵。
你能揭开小李这一清蒸鸡烹调改之谜吗?
原来,小李的清蒸鸡烧制改进之秘在于在大锅的水中加盐,由于盐水的沸点高于清水,因而这时沸水加热着的鸡的温度会超过100℃,缩短蒸煮时间。
不妨用温度计测一下盐水沸点为多少,以及是否随盐水浓度的增大而变化。
“开了锅”的粥不热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把盛凉粥的锅放在火炉上加热,不一会就听到“扑嘟”、“扑嘟”的声音。
打开锅盖一看,粥里不断冒出气泡来。
盛一碗来吃,粥却还凉着呢!
怎么开了锅的粥一点也不热啊?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把凉粥煮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
水是热的不良导体。
在水的内部,热的传导速度很慢。
浇开水主要靠热的对流,壶底的水烧热了,就向上升,而比较冷的水又下沉到壶底,通过不断地上下对流,使整壶水的温度升高,达到沸腾。
对流,要求液体或气体有良好的流动性,凉粥的流动性非常差,锅底的粥吸热以后,温度很快上升,却不能很好地向上流动,大量的热集中在锅底,常常把这里的粥烧焦。
可是,其它地方的粥无法流到锅底附近,依然还是凉的。
煮凉粥,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
另外,热粥时,还要勤搅动,强制凉粥对流。
钢笔套上的小洞
钢笔是一种能随身携带的书写工具,用起来很方便。
不过有的时候你打开笔套,笔尖附近的笔杆上常常沾上了墨水,一不注意就弄脏了手指。
这时,你也许会埋怨钢笔的质量太差。
其实,发生这种毛病并不都是由于产品质量不好。
懂得物理知识的人,只要取一根细针把笔套上的小洞孔捅一捅,问题就解决了。
原来,钢笔漏水常常是因为这个小洞被脏东西堵塞了。
钢笔插在衣兜里,温度不断升高,笔管内原有的空气受热膨胀,可是由于小洞被堵住,无路可走,管内空气的压强便不断增大。
当你打开笔套时,笔尖周围的空气压强突然减小,而笔杆里的压强还是那么大,因此就把墨水挤压出来了。
有的钢笔,套子上并没有小洞,但是并不漏水。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是因为这种钢笔
的笔套内壁没有螺纹,而是用弹簧片来卡住笔杆。
弹簧片之间的空隙就起到了“小洞”的作用。
这种小洞的作用,在很多日常用品上都是少不了的。
茶壶盖上就有一个小洞。
如果没有小洞,空气不容易进入壶内,倒茶的时候,茶水就流得不通畅;要是壶水装得很满,茶壶盖的四周也给水封闭起来,那就会滴水不流。
开个小洞之后,壶内空气便和壶外大大气相通,茶水就容易倒出来了。
暖气片装在哪里好?
在有暖气设备的屋子里,冬天仍然是温暖如春。
这是暖气片的功劳。
暖气片,就是用铸铁制成的散热片。
它在不大的范围里装有层层迭迭的片状管道,因此扩大了跟空气的接触面积,管道里的蒸气送来的热量,大部分从这儿散发出来。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是很不容易传热的,为什么暖气片却能把整个房间里的空气烘暖呢?
气体是会流动的,并且是热胀冷缩的。
靠近暖气片的空气首先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变得轻了便往上升;其他部分的冷空气就流到暖气片的周围,来填补上升空气空出来的位置,它受热后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接着也往上升;先前上升的空气渐渐变冷,密度又增大了,便往下流。
这样,房间里的空气便开始上下“对流”起来。
在对流的过程中,整个房间里的空气都热起来,室内也就暖和了。
因为热量是暖气片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安装的位置要选好。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暖气片大都安装在窗台下面。
这有两个好处:
第一,由于暖气片接近地面,能使室内的全部空气发生对流,所以保持了室温的均衡;第二,一旦冷空气从窗户缝里钻进来,暖气片就把它加热,起到了防冷的作用。
人们选择适当的位置安装暖气片,是为了空气更好地对流。
其实,这个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必须考虑,比方说,锅灶上的烟囱、仓库的天窗与地窗,究竟安在哪里好,都是有讲究的。
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观察一番,想想它的道理。
声音会“跳”吗
声音不但会“爬行”,而且还会“跳跃”呢!
1921年5月9日,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
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
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安徽省合肥市新建的长途电话大楼,楼顶耸立着一座塔钟。
这塔钟准时打点,钟声悦耳,响遍全市。
但是住在远郊的居民听到的钟声,有时候清晰,有时候模糊,有时正点,有时“迟到”。
这是塔钟的失误吗?
不是,这也是声音的“怪癖”——爱走气温低、密度大的道路引起的。
天长日久,社员们得出一条经验:
平日听不见或听不清钟声,一旦突然听得很清楚,就预兆着天要下雨了,或正在下雨呢!
这是因为这时空气湿度大,湿空气比干空气的密度大,容易传播声音的缘故。
传说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住在古寺附近的老人,他虽然不识字,却有识别天气变化的本领。
后来老人快要死了,乡邻们要求他把“预测风雨”的秘诀留下,以便今后安排农事。
老人同意了,但是他只说了一句话:
“远寺钟声清,不用问天公”。
说完便咽气了。
当时人们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秘密。
原来,这位老人已懂得钟声清晰程度跟天气变化的关系了。
看杂技——走钢丝与椅子顶
人人都爱看杂技表演,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人赞叹。
你看过“走钢丝”吗?
杂技演员脚底下踩着的那根钢丝,只有晒衣服绳子一般粗细,演员在这钢丝上,如履平地,自如地做着走、跳、跪、卧等动作,还能跳绳、翻跟斗、跳舞呢。
灵活轻捷的表演惊险而又优美,不断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不管任何物体,要保持平衡,物体的重力作用线(通过重心的竖直线)必须通过支撑面(物体与支持着它的物体的接触面)。
如果物体重力作用线不通过支撑面,这个物体就要倒下来。
根据平衡的道理,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始终要使自己身体重力作用线通过支撑面,这支撑面就是钢丝。
钢丝很细,给人的支撑面极小、使身体重心恰巧落在钢丝绳上就很难,身体随时有倒下去的危险。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当身体摇晃要倒下时,人们往往摆动两臂,使身体重新站稳。
两臂的摆动,是在调整重心作用线,使之通过支撑面,以恢复平衡。
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也常常有这样的动作。
杂技演员走钢丝,当然也必须伸开双臂左右摆动来掌握重心,保持平衡。
他们手中还常拿着长长的竹竿,或者花伞、彩扇等,这些物品起着“延长手臂”的作用,是帮助身体平衡的辅助工具。
“椅子顶”的表演也够惊险的。
演员把椅子或桌子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往上加,椅子有的还斜向外支着,演员还要在椅子上倒立。
你注意到了吗?
不管椅子架多高,演员总在椅子的内侧,从不在外侧。
这样他和椅子的重力作用线,始终要保持通过地面上那把椅子的支撑面,重力与地面支撑力平衡,表演才能成功。
当然,演员的功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习成的,要通过老艺人悉心传授和自己的长期苦练,才能掌握住这精湛娴熟的演技。
自行车“身上”的力学知识
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
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
1.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
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
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π,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
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
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
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
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
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
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
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
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
省力必定费距离。
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
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定律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
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封闭式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
医院作封闭式静脉输液时,要求在输液过程中,保持滴点的速度几乎不变。
通过观察医院作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结合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不难说明其道理。
如图是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
输液时,医生先将葡萄糖液瓶倒挂,然后将通气管上的通气针插入,这时通气管与葡萄糖液瓶内部连通,葡萄糖液有一部分进入通气管内。
但我们注意到进入的量并不多,通气管内的液面远比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要低。
接着医生就把点滴玻璃管和输液管连好,然后将输液管通过针头与葡萄糖液瓶内部相连。
调节橡皮管上的夹子,葡萄糖水就开始均匀地一滴一滴在点滴玻璃管内下落了。
首先,当插入通气管后,为什么通气管内的液面远低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
由于葡萄糖液瓶内的空气是密闭的。
当通气管和葡萄糖液瓶内接通时,部分葡萄糖液已进入通气管,这样葡萄糖液瓶内部的液面就有所下降,瓶内空气的体积就会增大,压强就要减小。
正是由于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导致了通气管内的液面与葡萄糖液瓶内液面之间出现了上述的高度差。
其次,我们来分析输液时葡萄糖液瓶内的压强情况:
我们知道,液体压强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
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样液流速度就越快。
在输液开始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持续下降,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因而通气管内的液体由于受到外界稳定的大气压强的作用,很快被压回到葡萄糖液瓶内。
当通气管(包括针头)内没有了葡萄糖液后,其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就刚好在上下都是一个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平衡。
小液片的上部受到向下的压强是瓶内空气压强以及葡萄糖液产生的压强。
小液片的下部受到向上的压强是外界大气压强。
当瓶内液面继续下降而导致瓶内空气压强略有下降时,小液片就不再平衡,它让开一个“缺口”,气泡就冒上了瓶内空气之中。
瓶内空气量增多,压强就稍有增大,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又在上下都是一个压强的作用下重新平衡。
这佯,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强的水平,不会因瓶内液面的下降而变化。
由于图中通气管针头顶端所处水平面液体的压强基本保持不变,因而在它下面一定距离的点滴玻璃管上端口液体的压强也基本保持不变。
这样,就对稳定滴点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冰棍“冒汽”
炎热的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
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
真有趣,通常只有热的东西才冒汽,冰棍为什么会冒汽呢?
夏天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辅导 身边 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