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4594644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71KB
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
《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的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云阳县教育科学2010年规划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研究报告
云阳县红狮镇双梅小学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系云阳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10—054)。
该课题自2010年6月开题至今,研究历时两年,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实践与研究,在大量活动开展的背景下,留守儿童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完成了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现作结题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早已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双双外出务工,便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未成年群体。
两年前,双梅小学学生总数1100多,而留守儿童就占了800多,这些学生,学生来自山区与乡村。
他们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大多数学生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家庭收入不高,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家庭父母在本县或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在学校学生中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及其它亲戚监护,在教育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缺失,在日常行为上也表现出很多不良倾向。
心灵上消极、孤僻、任性、暴躁,行为上纪律松懈、卫生习惯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迷恋游戏、长时间看电视;文明行为上说脏话、和同学冲突、不尊重他人、不懂得感恩等等。
这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很大的难题,文明礼仪教育在前几年几乎是空白。
同时受生活环境和一些地方陋习影响,学生行为习惯较差。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选择了《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分析其特点和成因,探究构建适合我校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对农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是农村学生将来融入城镇走向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我校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尤显重要。
我们以双梅小学留守学生为例,研究目前农村留守学生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提高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综合素养实践研究,力图让农村小生在学习生活中摒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克服农村学生由特定环境带来的陋习,逐步养成合乎礼仪的文明行为规范,并以此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从而自觉养成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农村小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施途径提供方向和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留守学生:
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其他亲属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
理论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理论。
两会精神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等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根据我校发展规划,结合农村小生的特点,确定本课题研究直接目标和间接目标。
1、对我校农村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以走访、查资料、问卷等形式,分类调查分析我校农村学生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形成《双梅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调查报告》。
2、根据调查报告中农村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情况与学校现状,对农村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形成符合我校实际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方案和课例。
3、对文明礼仪教育实施研究和实践活动。
采取不同途径、不同策略与方式,探索以学校行政部门为导向、学校少先队室为支撑、以学校班级为实施主体结合家庭教育的“四位一体”的特色农村小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机制。
结合课内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其方式可以有集中培训、活动与个人独立的实践活动结合。
4、对以上开展的活动以及对资源开发出来的内容、方法策略及运用进行整体细致的科学评估。
通过对农村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农村文明礼仪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必定逐步改变农村留守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让学生能知书达理,学会做人。
其次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变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成就感,探索出一条针对农村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并在研究实践中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第三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提炼文明礼仪特色学校特征、要素和形成条件;形成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特色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使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
第四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实施,对学生家长、家庭带来重大的影响,特别对学生家长忽视孩子文明行为教育的思想起了警戒与督促重视的作用。
形成以下几个子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现状调查与分析;培养农村留守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研究;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行动研究;农村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研究。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研究确定双梅小学全体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文化成绩等不同层次,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家长情况,确立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农村小学生大都地处山区与乡村,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
1、调查法
在对农村学生文明礼仪、文明习惯进行调查分析时,采取调查法。
可从学生文明用语、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与长辈、同学交往等方面分层次分类调查农村学生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2、行动研究法
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复杂,对此需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实践,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
3、个案研究法
可分类别、分阶段对个别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情况进行研究,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实施不同的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
对每一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研究的实施进行总结分析与评价,不断累积经验,以最终形成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特色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0年3月-2012年6月,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和启动阶段)
准备阶段:
2010年3月-2010年9月。
这一阶段确定要找准课题定位,确立课题研究内容与主题,确立研究人员,对学生礼仪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广泛收集资料,初步完成实验方案,申报本课题。
并启动双梅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
2010年10月——2012年4月(实施阶段)。
依据学生文明习惯形成的四个环节:
认识——强化——内化——外化本阶段分三个学期完成。
学校开展一系列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检验学生文明行为的形成。
撰写文明礼仪教育班级活动课例及阶段小结、教师论文。
第三阶段:
2012年4月——2012年6月,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课题成员在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特色的文明礼仪教育途径。
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
课题组整理资料,完成研究论文集,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步骤与过程
(一)、农村小生文明礼仪现状调查研究
1、调查过程与内容
在实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课题研究之前。
课题组展开了双梅小学留守儿童文明礼仪现状调查,采取调查法。
从学生文明用语、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与长辈、同学交往等方面分层次分类调查农村学生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本次调查分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形式展开,并作详细分析。
2010年9月10日,双梅小学学生文明礼仪情况调查开始进行。
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笔者问答形式。
我们对学校3-6年级部分学生分发了问卷调查表。
调查内容分为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学校礼仪、日常礼仪四个部分10小题,每道题目学生均独立完成。
内容大致包括:
【一】、个人礼仪:
1、你有礼貌用语的习惯的吗?
例如:
常用“你好、谢谢、对不起、拜托了、辛苦你了、打搅了”等用语
2、上课时你你是否经常注意你的坐姿,要求端正、自然。
【二】、公共礼仪
1、与长辈或同学交谈时,能否自始至终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的谈话,并做出必要的表情或语言呼应?
2、乘坐公共汽车时,如果看到老人,抱小孩的妇女或者伤残人士,你会让座吗?
【三】、学校礼仪
1、你有随便吐痰和随意丢垃圾的习惯吗?
2、如果在校园中看到垃圾,你会主动去捡吗?
3、对同学之间的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你的看法是:
4、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见到老师,你是否会主动问好?
【四】、日常礼仪
(1)、学习任务完成后,你是否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2)、作为双梅小学学生,你认为我们身边不文明现象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请认真写出一二条;
2、调查情况分析
然而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学生文明素质整体上与城镇学生相比偏低,有相当一大部分农村小生本身具有许多不文明行为习惯。
造成农村学生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家庭环境、家长文化层次影响。
农村学校地处农村,由于经济的发展,优秀生源的流失,而今学校大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文明礼仪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多元素相互竞争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新事物”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和迷茫,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道德的、不文明的、有失礼仪的现象无不对正处于各种观念初步形成期的小学生带来消极影响。
如一些小学生抱怨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常被另眼相看,因此,即使让座,也要看人,要么就不让。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影响小学生礼仪修养的积极性。
(3)、学校思想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欠缺 。
国家虽然早就推行了素质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评定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放在学习的成绩上,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尚未得到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升学率。
学生们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与他人、社会缺乏必要的、充分的认识、交往和接触,所以礼仪修养的不足难以在现实中及时得到检验和引导。
学校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与内容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调查研究与分析,课题组分阶段进行研究。
依据学生文明习惯形成的四个环节:
认识——强化——内化——外化本阶段分三个学期完成。
1、加强农村小生文明礼仪内容、行为习惯、习惯养成的认识
(1)、对我校农村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
以走访、查资料、问卷等形式,分类调查分析我校农村学生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学生自身发展潜力,形成《双梅小学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2)、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宣传鼓动学生对文明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尤其重要,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读本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如:
留守儿童集体生日聚会、感恩教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青春期知识讲座、亲情互动、讲经典礼仪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文明礼仪知识抢答赛、文明礼仪主题班会等,最后根据一系列活动,以“读经典——明道理——提要求——重践行”为途径,让学生互评、谈体会等,加深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2、全面加强农村小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
基于学生对已有的习惯行为经验和知识,学校运用必要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意识、有目的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向学生提出习惯形成的要求,强化农村学生的认识。
这一环节是训练的关键,内容丰富,结合学校已进行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对学生加强传统优良美德的熏陶。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时,提升全校师生文化品位,把学生的学习、教师的工作与“团结友爱、文明和谐”校训有机渗透,展开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不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创设良好校园环境。
结合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的建设,把有关的礼仪教育内容的誓言、警句做成礼仪展板、专栏张贴在校园里,从而净化美化文明校园,使学生一入校园,就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礼仪氛围。
为此课题组采取分子课题、分阶段实施,主要措施有:
在“农村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研究”子课题中,该课题组制定了“关注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进课堂活动计划”、“消除青春期恐惧、健康快乐地成长知识讲座”、“懂得感恩——留守儿童生日聚会”、“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将红故事比赛”等等,进两年来,我校共组织了50多次相关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在活动知文明、学文明、懂文明、践行文明;心理健康小组、家校共育小组通过亲情电话、视频聊天、心理咨询、社会关注等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改变陈腐陋习,净化心灵、健康成长。
(三)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检验学生文明行为的形成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生自动地将行为规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
行为规范的“内化到外化”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是否真正形成的标志。
外化行为直接与行为规范相对应。
这一阶段需开展一系列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检验学生文明行为的形成。
主要内容如下:
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比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三八节,国庆节,元旦节,母亲节,教师节,我们都要举行相应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践行文明。
每期、每个中队都要制定文明礼仪活动计划并实施活动。
举办专门的专题文明行为活动:
比如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之“家校共育;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之“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红故事演讲等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研究基础上,课题组深入探究留守儿童礼仪教育研究工作,进一步优化影响农村小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各种因素。
整理资料、写论文形成实验报告。
通过各段实验研究总结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实施途径的基本策略;广泛收集社会、家庭、教育管理评价部门的评价意见,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成效有:
1、以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渗透在学校管理的细节中
学校已形成了以《双梅小学值周班制度》《双梅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方案》日常德育管理的常规,多方面渗透,经常性渗透,让学生感受到礼仪习惯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间、升旗、午休、上学、放学、进入教师办公室……都应该有明确的礼仪要求,让孩子们懂得课堂上的认真倾听、控制噪声就是一种礼貌。
同时老师们也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礼仪教育因素,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让教师设计礼仪课教案,开展说课、上课、课外活动等系列活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并形成留守儿童班级文明礼仪教育策略方法。
2、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礼仪文化
我们发现,学生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教师群体、家长群体的行为变化。
在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家长的文明素养的提高。
在以学校为圆心的一定范围内,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礼仪文化。
3、初步养成了学生的礼仪行为
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文明程度。
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常规化,不断强化了学生文明礼仪,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实践文明礼仪。
①专题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活动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如,以“我与小溪做朋友”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教育,以“文明时时伴我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安全”为主题的遵纪守法教育,以“团结友谊,文明交友”为主题的文明交往及自我保护教育。
又如,各种节日活动中我们进行演出礼仪、当文明观众礼仪的训练;集会时进行会场礼仪训练;每周一进行升旗礼仪训练等。
②各项竞赛活动
例如,组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在校园内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进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的征文、演讲、等比赛,收获文明礼仪实践成果,加深学生文明礼仪的理解,使之内化。
③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实践实践活动是有效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载体,它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及的生动与活泼。
学校开展了“学雷锋,献爱心”捐款活动,同时开展“灾害自救”、“我与父母学礼仪”、“寻找校园不文明行为”等活动,在各项活动中加强了学生对文明明礼仪的认识和技能。
④各项常规检查评比活动
学校每周公布每个班级值周班检查情况,每个月都要进行“文明班级”的评比,作为班级工作考核;每学期都要评选“文明礼仪之星”,体现榜样的教育作用。
每学期评比文明礼仪特色班,为特色班级挂牌。
开展“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和“最受老师欣赏的学生”活动,以榜样带动师生自觉遵守规范自身文明礼仪行为。
4、研究活动后学生文明行为综合表现明显提高
两年来,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文明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探讨,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促进农村小生的行为习惯的改变。
课题开展前后卫生习惯对比表
项 目
开展前
开展后
目标一
个人卫生日常注意事项
不注意
58.2%
28.6%
被动提醒
23.3%
16.3%
主动重视
18.5%
55.1%
目标二
平时重视校园垃圾处理情况
不重视、随意
65.2%
36.5%
偶尔注意
28.9%
10.4%
主动去处理
5.9%
53.1%
从上表可知,大部分学生能能主动注意卫生,比研究活动前提高许多。
从教务处值周值日检查中也可表现出学生的卫生习惯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说明在卫生习惯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有明显的提高。
学生对学校集体卫生的意识得到提高是因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班级日、周、月的检查监督起了作用。
今后我们应把学生个人卫生也纳入检查范围,以培养学生个人卫生习惯。
课题开展前后文明礼貌对比表
项 目
开展前
开展后
目标一
见到老师、父母、客人问好
主动问好
55.2%
82.6%
被动问好
23.3%
11.3%
低头走过
21.5%
6.1%
目标二
和别人交流不用农村粗话,使用礼貌用语
经常使用
60.2%
83.5%
偶尔使用
33.9%
10.4%
从不使用
5.9%
6.1%
从上表可知,82.6%学生能向教师主动问好,比活动前提高27.4%,交流中能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也比活动前提高23.3%,说明在文明礼貌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有明显的提高。
课题开展前后日常行为对比表
项 目
开展前
开展后
目标一
上课重视课堂纪律
很重视
43.3%
80.2%
老师提醒后注意
36.4%
15.8%
随意
10.3%
4.0%
目标二
和同学发生冲突时
能主动谦让
36.8%
59.5%
力争高低
34.1%
36.4%
动手打架
29.1%
4.1%
目标三
平时仪表合乎学生规范
注意学生仪表
38.8%
93.3%
不注意,随意
55.4%
6.4%
从上表可知,有80.2%的学生很注意课堂纪律,比活动前提高36.9%。
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能主动谦让提高了23.7%,平时学生礼仪仪表注意度提高了64.5%这说明通过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获得了初步成效。
5、学校加强了与家庭、小区的联系
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家长代表大会、班级家长会已成为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的主要平台。
家长参与对孩子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的培养与评价,以形成家庭礼仪教育的氛围和教育场。
同时学校向学生家长发放文明礼仪教育的倡议书,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
九、课题研究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改变农村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有明显成效,对农村小生的人格具有促进作用。
在养成礼仪习惯的过程中,改变农村小生不讲卫生的习惯,改变了讲农村粗话脏话的习惯,摒弃了农村陋习,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宽容,学会了遵守秩序,学会了感恩……促进了学生整体素养和健康人格的养成。
2、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层次、平时表现等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展开。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文明礼仪习惯养成不能仅靠说教和灌输,也不能寄托在一次、两次的活动中,而应该根据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地方文化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带动学生自觉养成习惯,并渗透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3、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定期强化。
习惯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农村学生,摒弃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性要耐心,学生出现反复要正常看待;当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后,要多次给予强化,以巩固效果,因此要学会等待,要给予时间。
对于农村学生表现出来的礼仪行为,无论是对错,都应及时给予理解。
错了,老师帮助指出后他能意识到老师的关注、关心、关爱,能及时改正,同时能消除农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做的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奖励,让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愉悦的情绪相伴。
4、农村小生文明礼仪教育应该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
农村学生家庭情况复杂,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村家长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会产生影响。
因此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
十、课题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课题组带着“问题”开展大量的课题研究工作,获得和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如何针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日常行为特殊习惯进行及时、全面、分层、准确的评价,并使这种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最大的困惑。
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虽有一些成功之处,但总的来说,感到不尽人意,因为:
有时往往因为设计过于周密而难以操作,有时又往往因简单而流于形式。
我们将在以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对此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2、是否需要创造一种合乎农村学校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课堂模式?
如果需要,这种模式应当是怎样的?
这也是我们在以后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3、农村小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怎样才能与农村的文化环境、家庭环境有机结合?
虽然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尝试性的教育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毕竟农村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复杂,要做到科学、细致,使之常态化,还很不容易。
【参考文献】
《人格心理辅导》韦有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陈家麟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农村 留守 儿童 文明礼仪 行为习惯 养成 教育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