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58978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57.93KB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门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级历史科试卷
说明: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选择题24题共48分;材料题有3小题共52分。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2.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人,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人,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事件有3起。
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B.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C.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D.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
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4.《管子·大匡》载:
“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5.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商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
C.为民主政治奠基 D.国家管理制度化
高二级历史科(文科)试题第1页(共6页)
7.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君权至上的后果
C.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8.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B.皇权受儒家思想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9.《汉书·刘辅传》记载:
“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
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
10.表1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员俸禄发放形式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表1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东汉
唐中期至清末
主要形式
田邑
实物
实物与货币各半
货币
A.俸禄制度的变革与赋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B.由实物到货币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由田邑到实物的转变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俸禄制度的变革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11.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
1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微,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
这反映了秦汉到魏晋时期
高二级历史科(文科)试题第2页(共6页)
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
13.东汉光武帝时“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 在所诸县,均差吏更给之。
”到章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和帝时又“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铁,入税县官如故事”,重新恢复了征税制直至汉末。
导致东汉盐铁政策以征税制为主的社会原因是
A. 加强对官营手工业控制的需要B. 满足政府财政收入的需要
C. 消除王莽改制消极影响的需要D.笼络地方豪强势力的需要
14.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
A.士族享有等级特权 B.土地兼并严重
C.中央集权被侵蚀 D.封建等级森严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16.“由于考试制度是以只承认一家学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干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下列说法对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对儒家独尊持不同意见 B.对正统思想持否定态度
C.抨击考试制度的缺陷 D.中国知识分子的傲慢导致了后来的败落
高二级历史科(文科)试题第3页(共6页)
17.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18.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19.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统治者的偏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商品经济的发展
20.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
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D.审美意识的觉醒
21.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 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
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 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
22.《宋史·职官志》说: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3.《朱子语类》中说: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在此,朱熹
A.强调道德纲常即天理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能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D.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高二级历史科(文科)试题第4页(共6页)
24.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说明:
材料题的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答题区,否则答案无效。
25.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
……雄上言: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
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
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
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但明清时八股文……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
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
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的学者观点不一。
①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改制原因。
(8分)
高二级历史科(文科)试题第5页(共6页)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 江门市 一中 中学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