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产后病.docx
- 文档编号:4586853
- 上传时间:2022-12-0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06KB
第十单元产后病.docx
《第十单元产后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单元产后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单元产后病
第十单元 产后病
产后病
产后病
一、概述
二、产后血晕(助理不考)
三、产后发热
四、产后腹痛
五、产后身痛
六、产后恶露不绝
七、缺乳(助理不考)
八、产后抑郁(助理不考)
九、产后小便不通(助理不考)
十、产后小便淋痛(助理不考)
概 述
概述
1.产后病的定义
★
2.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的内容
★★★
3.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
4.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
★★★
5.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
6.产后用药“三禁”
★★★
7.预防与调护
★
产后病的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称为“产后病”。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为6周。
古人有“弥月为期”、“百日为度”之说,俗称“小满月”与“大满月”,即产后一月(弥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百日)为大满月。
目前根据临床实际,将产后七日内称为“新产后”。
产后、“三冲”、“三病”“三急"的含义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指出: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张氏医通·妇人门》云:
“败血上冲有三,或歌舞谈笑,或怒骂坐卧,甚者逾墙上屋,口咬拳打,山腔野调,号佛名神,此败血冲心,多死……若饱闷呕恶,腹满胀痛者曰冲胃……若面赤呕逆欲死日冲肺……大抵冲心者,十难救一,冲胃者,五死五生,冲肺者,十全一二。
”又论:
“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
”
前人所指的产后病,涉及范围较广,根据现代临床的认识来看,古人所说的产后“三冲”,与两医产科的羊水栓塞有相似之处,是产时危急重症。
近年来,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和对某些疾病的重新认识,本单元新增临床常见的产后抑郁及产后血劳。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由产后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所形成的“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是产后病发生的基础和内因。
产后病的诊断及产后“三审”
产后疾病的诊断在运用四诊的基础上,根据新产特点,还需注意“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
同时还应根据病证,了解产妇体质,产前、产时、产后情况,参以脉证,必要时配合妇科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应根据亡血伤津、元气受损、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结合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的具体治法有补虚化瘀、清热解毒、益气固表、调理肾肝脾等。
选方用药,又需照顾气血,行气勿过于耗散,化瘀勿过于攻逐,时时顾护胃气,消导必兼扶脾,寒证不宜过用温燥,热证不宜过用寒凉;解表不过于发汗,攻里不过于削伐;掌握补虚不滞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产后用药“三禁”
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此外,对产后病中的危急重症,如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等,临证时必当详察,及时明确诊断,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救治,以免贻误病情。
产后“三病”是指
A.呕吐、泄泻、盗汗
B.尿失禁、缺乳、大便难
C.血晕、发热、痉证
D.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E.腹痛、恶露不下、发热
【正确答案】D
产后血晕
产后血晕
1.产后血晕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鉴别诊断
★
4.急症处理
★★★
5.预防与调护
★
产后血晕的定义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
可与西医“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互参。
病因病机
导致产后血晕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由阴血暴亡,心神失守而发;实者多因瘀血上攻,扰乱心神所致。
鉴别诊断
1.产后郁冒虽都可见眩晕症状,但产后郁冒是因产后亡血复汗感受寒邪所致,症见头眩目瞀,郁闷不舒,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而产后血晕则多由产后阴血暴亡,心神失养,或瘀血停滞,气逆攻心所致,晕来势急,病情严重,临床诊断时以不省人事,口噤,甚则昏迷不醒为其特点。
2.产后痉病口噤不开为二病的相似之处,但产后痉病多由产时创伤,感染邪毒,或产后亡血伤津,筋脉失养所致,其发病时间较产后血晕缓慢,其症状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二者易于鉴别。
3.产后子痫虽都可见神志不清,但产后子痫除了产前有头晕目眩、头面及四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病史以外,尚有典型的抽搐症状,可与产后血晕相鉴别。
急症处理
产后血晕无论虚实都属危急重证,应予以高危重视,查明原因,积极进行中西药结合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危及产妇生命。
中医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
当产后血晕发生休克时,应首先抗休克,促其复苏,采取下列措施。
1.立即将产妇嚣于头低脚高的仰卧体位,同时予以保温。
2.针刺眉心、人中、涌泉等穴,强刺激以促速醒。
3.丽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点滴,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4.结合西医有关“产后出血”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抢救。
下述不属于产后血晕特点的是
A.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
B.不能坐起
C.半身不遂
D.泛恶欲吐
E.甚至昏厥不省人事
【正确答案】C
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
1.产后发热的定义
★
2.病因病机
★
3.诊断
★★
4.急症处理
★★
5.辨证论治
★★★
6.预防与调护
★
产后发热的定义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者,称“产后发热”。
如产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此乃营卫暂时失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病因病机
常见的有感染邪毒、外感、血瘀或血虚。
诊断
病史妊娠晚期不节房事,或产程不顺(难产、滞产),接生不慎,产创护理不洁;或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不禁房事;或当风感寒;或冒暑受热;或有情志不遂史。
临床表现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出现发热为主,表现为持续发热,或突然寒战高热,或发热恶寒,或乍寒乍热,或低热缠绵等症状。
若产后24小时之后至10天内出现体温≥38℃,大多数情况下表示有产褥感染。
除发热之外,常伴有恶露异常和小腹疼痛,尤其以恶露异常为辨证要点。
检查
妇科检查软产道损伤,局部可见红肿化脓。
盆腔呈炎性改变,恶露秽臭。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宫腔分泌物或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B超检查见盆腔有液性暗区,提示有炎症或脓肿。
彩色多普勒、CT、磁共振等检测,能对感染形成的包块、脓肿及静脉血栓作出定位和定性。
产后发热的关键是早期诊断,以排除感染邪毒证,因此证最急最重,常危及生命。
急症处理
感染邪毒所致的产后发热,是产科危急重症,若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可使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毒内传,热入营血,或热陷心包,甚则发展至热深厥脱危重之候。
此时应参照“产褥感染”,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救治。
支持疗法加强营养,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病情严重者或贫血者,多次少量输血或输血浆。
热入营血高热不退,心烦汗出,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
治宜解毒清营,凉血养阴。
方药用清营汤加味。
或用清开灵注射液,每日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醒神开窍。
热入心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甚则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而数。
治宜凉血托毒,清心开窍。
方药用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或醒脑静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曰1~2次,或每次20ml稀释于10%葡萄糖200ml或生理盐水1OOml内,静脉点滴。
热深厥脱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急当回阳救逆,方用独参汤、生脉散或参附汤。
或用参附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或每次10~20ml稀释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内,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此时病情复杂,势急症重,必须根据病情,配合西医治疗,给予足够的抗生素,或皮质激素,纠正电解质紊乱,抗休克,及时处理伤口。
若有盆腔脓肿,应切开引流。
当病情稳定后,再检查原因,及时处理。
辨证论治
感染邪毒证
主要证候:
产后高热寒战,热势不退,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暗如败酱,气臭秽;心烦口渴,尿少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
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外感证
主要证候:
产后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方药:
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血瘀证
主要证候:
产后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方药:
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血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低热不退,腹痛绵绵,喜按,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质稀,自汗,头晕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
养血益气,和营退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某女,产后1周,高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较多,色紫暗如败酱,有臭味,烦躁口渴,尿少色黄。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宜首选
A.保阴煎 B.通窍活血汤
C.解毒活血汤 D.安宫牛黄丸
E.清营汤
【正确答案】C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预防与调护
★
产后腹痛的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称为产后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本病以新产后多见。
孕妇分娩后,由于子宫的缩复作用,小腹呈阵阵作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自然消失,西医学称“宫缩痛”、“产后痛”,属生理现象,一般不需治疗。
若腹痛阵阵加剧,难以忍受,或腹痛绵绵,疼痛不已,影响产妇的康复,则为病态,应予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胞宫的不荣而痛和不通则痛,其原因有血虚和血瘀。
鉴别诊断
与产后伤食腹痛、产褥感染腹痛、产后痢疾鉴别。
辨证论治
气血两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方药:
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瘀滞子宫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暗,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方药:
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痛汤或补血定痛汤。
某女,产后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心悸,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方选
A.当归芍药散
B.四物汤
C.加参生化汤
D.生化汤
E.肠宁汤
【正确答案】E
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产后身痛的定义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者,称为“产后身痛”。
又称“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证”、“产后痛风”,俗称“产后风”。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鉴别诊断
痹证本病外感风寒型与痹证的发病机理相近,临床表现也相类似,二者病位都在肢体关节。
但本病只发生在产褥期,与产褥生理有关,痹证则任何时候均可发病。
若产后身痛日久不愈,迁延至产褥期后,则不属本病,当属痹证论治。
痿证二者症状均在肢体关节。
产后身痛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点,有时亦兼麻木不仁或肿胀,但无瘫痿的表现;痿证则以肢体痿弱不用、肌肉瘦削为特点,肢体关节一般不痛。
辨证论治
血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风寒证
主要证候:
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
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血瘀证
主要证候:
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养血活血,化瘀除湿。
方药:
身痛逐瘀汤加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肾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腰膝、足跟疼痛,艰于俯仰,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
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方药:
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黄。
某女,产后1周,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头晕心悸。
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
A.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B.补肾强腰,壮筋骨
C.养血祛风,散寒除温
D.养血益气,温通经络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D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
恶露不绝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鉴别诊断
★★
辨证论治
★★★
预防与调护
★
恶露不绝的定义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
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
病因病机
产后恶露不绝的主要病机是胞宫藏泻失度,冲任不固,血海不宁。
常见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鉴别诊断
子宫黏膜下肌瘤产后阴道出血淋沥不尽,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或可提示黏膜下肌瘤,HCG阴性。
绒毛膜癌
本病25%发生于正常妊娠足月产2~3个月后,除产后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外,有时可见转移症状,如咯血、阴道紫蓝色结节,可拍胸片,查尿HCG、B超、诊刮等辅助诊断,如HCG阳性,B超提示宫内无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增大而软,或有子宫壁肿瘤,或卵巢黄素化囊肿。
诊断性刮宫,组织物病理检查见坏死组织间夹有增生活跃且异型性滋养细胞,则可确诊。
辨证论治
气虚证
主要证候:
恶露过期不尽,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面色
白,神疲懒言,四肢无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血瘀证
主要证候:
恶露过期不尽,量时多或时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
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血热证
主要证候:
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紫红,质黏稠,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
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某女,产后30天,恶露不止,量较多,色紫红,质黏稠有臭味,面色潮红,口燥咽干。
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
A.养阴清热止血 B.化瘀止血
C.益气止血 D.清热解毒止血
E.凉血止血
【正确答案】A
缺 乳
缺乳
缺乳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辨证论治
★★★
缺乳的定义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者,称“缺乳”,又称“产后乳汁不行”。
病因病机
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
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乳络不畅。
痰浊阻滞-乳脉乳络不畅或气虚无力行乳。
辨证论治
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
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
通乳丹。
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
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
下乳涌泉散。
痰浊阻滞证
主要证候:
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
健脾化痰通乳。
方药:
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辨证论治
★★★
产后抑郁的定义
产后抑郁是以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西医称之为“产褥期抑郁症”。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产妇的个性特征、体质因素及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变化有关。
主要病机是血虚或血瘀导致心神不守。
常见病因有心脾两虚、瘀血内阻、肝郁气结。
辨证论治
心脾两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焦虑,忧郁,心神不宁,常悲伤欲哭,情绪低落,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伴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
归脾汤或养心汤或茯神散。
瘀血内阻证
主要证候:
产后抑郁寡欢,默默不语,失眠多梦,神志恍惚;恶露淋沥日久,色紫黯有块,面色晦暗;舌黯,有瘀斑,苔白,脉弦或涩。
治法:
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方药:
调经散或芎归泻心汤。
肝郁气结证
主要证候:
产后心情抑郁,心神不安,夜不如寐,或噩梦纷纭,惊恐易醒;恶露量或多或少,色紫黯有块;胸闷纳呆,善太息;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镇静安神。
方药:
逍遥散加夜交藤、合欢皮、磁石、柏子仁。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不通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辨证论治
★★★
产后小便不通的定义
新产后产妇发生排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
病因病机
产后小便不通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若肺脾气虚,肾阳不足,气机阻滞或瘀血阻滞,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小便不通。
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肾虚和血瘀。
辨证论治
产后小便不通因病在产后,不可滥用通利之品。
气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清白,点滴而下,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音低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
补气升清,化气行水。
方药:
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茯苓、通草。
或用春泽汤。
肾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或小便色白而清,点滴而下,面色晦黯,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
济生肾气丸或金匮肾气丸。
血瘀证
主要证候:
产程不顺,产时损伤膀胱,产后小便不通或点滴而下,尿色略混浊带血丝,小腹胀满疼痛;舌正常或黯,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
加味四物汤或小蓟饮子。
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小便淋痛的定义
★★
病因病机
★★
辨证论治
★★★
产后小便淋痛的定义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沥涩痛等症状称“产后小便淋痛”。
又称“产后淋”、“产后溺淋”。
病因病机
产后小便淋痛的主要病机是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热灼膀胱,或湿热客于脬中,热迫膀胱,或肝郁化热,移热膀胱,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淋沥涩痛。
常见的病因有湿热蕴结、肾阴亏虚、肝经郁热。
辨证论治
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
产时不顺,产后突感小便短涩,淋沥灼痛,尿黄赤或混浊,口渴不欲饮,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
加味五淋散加益母草,或八正散,或分清饮。
肾阴亏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频数,淋沥不爽,尿道灼热疼痛,尿少色深黄,伴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养阴通淋。
方药:
化阴煎或知柏地黄汤。
肝经郁热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便艰涩而痛,余沥不尽,尿色红赤色,情志抑郁或心烦易怒,小腹胀满,甚或两胁胀痛,口苦而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清热通淋。
方药:
沉香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单元 产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