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docx
- 文档编号:4572056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847.26KB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docx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北宋学者指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法不立,则人不自知统系来处,……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
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该观点认为()
①宗法制度经久未衰、历代沿用
②家谱能够凝聚人心、维系宗族
③家族观念产生动摇、危害深远
④宗法解决继承矛盾、稳定秩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末李贽说: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
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
”该思想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商君书》中提到: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下列观点与其相似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下列不符合“无为而治”思想的是()
A、“圣人之治……常使人无知无欲”
B、“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明清之际出现思想批判的根本原因是
A、思想界呈现出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B、程朱理学被确定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C、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D、外来民主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宋代儒学家通过对《易经?
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
女正—家道正——天下正。
该观点()
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
B、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
C、对女性道德贞节要求更加严苛
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对此历史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上述悲剧的发生
B、两人属于不同的国度,该现象的出现属于偶然现象
C、东西方同一时期都呈现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D、该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两人都挑战传统,威胁专制统治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
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
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答案】:
【解析】:
第13题【单选题】
下图为中国人龚容(1538~1603,福建人,移居菲律宾,是当时最著名的从事印刷出版业的华侨)在马尼拉出版的汉文木刻本《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
它可用于研究()
①中国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②印刷术对欧洲宗教改革的推动
③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④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14题【单选题】
汉代思想家陆贾曾评价秦朝“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并力劝高祖刘邦“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以下观点与陆贾上述治国理念一致的是()
A、“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
B、“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
C、“明其法禁,察其谋计。
法明,则内无变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
故存国者,非仁义也。
”
D、“行仁义而轻刑罚;闭利门而尚德义;锄佞臣而求贤圣”
【答案】:
【解析】:
第15题【单选题】
宋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思想的影响
B、科技发展到顶峰
C、适应封建统治需要
D、朱熹等人的努力
【答案】:
【解析】:
第16题【单选题】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A、中央集权
B、腐败严重
C、高效清明
D、机构臃肿
【答案】:
【解析】:
第17题【单选题】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8题【单选题】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先秦百家学派的起源: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这段史料
A、是关于先秦诸子起源最真实的记载
B、证明先秦各学派的创始人都曾经在政府为官
C、说明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曾被贵族垄断
D、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完全服务于政治
【答案】:
【解析】:
第19题【单选题】
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
程朱理学与康德思想的相同点是()
A、重建人的哲学
B、都源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实验
C、都追求自由平等
D、都强调感性认识
【答案】:
【解析】:
第20题【单选题】
“汉代以下,就集体而言,士大夫代表了社会力量,与君权之间有既合作又相互制衡的辩证关系。
”此间,士大夫借以制衡君权的是()
A、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念
B、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模式
C、以选贤任能为支撑的官员选拔体制
D、以屈君伸天为内容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
【解析】:
第2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
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
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
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
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
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
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
因此,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实现了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向内在的信仰转换,把灵魂得救的钥匙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移到了每一个拥有真诚信仰的平民信徒心中。
……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发展儒家学说的。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马丁?
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种思想的相通之处。
【答案】:
【解析】:
第2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
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
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
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
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
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养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养老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
【答案】:
【解析】:
第2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
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答案】:
【解析】:
第24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贾谊(前200一前168年),汉族,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
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常侵犯汉朝边疆。
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
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
贾谊多次上疏陈迷政事,他的意见大多是想改变和建立新制度,……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刘向称“贾谊谈论夏商周三代和秦朝治乱的意义,他的论述十分优美,他通晓国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
假如当时他的主张得以实行,功业教化必定显著。
但他被庸巨陷害,实在让人痛心”。
班固说:
“这观考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抑,未为不遇也。
”
——据《汉书·贾谊传》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贾谊要求变革制度的背景。
根据材料,比较刘向、班固在认识贾谊上的异同。
【答案】:
【解析】:
第25题【材料分析题】
自觉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一种博大胸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
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
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
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
——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
材料三:
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接纳力与融合力。
汉唐时代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融入中华文明……从明中叶至清末,中西文明有两次大规模的接触与交流,特别是后一次的接触,引发和加速了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
(必须从三个角度回答,每个角度)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以董仲舒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佛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程。
与之相比,清末中西文明的“接触与交流”具有怎样的鲜明特点。
【答案】:
【解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精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练习题四十四 最新 精选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 文化史 练习题 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