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docx
- 文档编号:4567696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45.48KB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docx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内容摘要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而我国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或不完全协调的问题,有些问题这几年还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主要表现在:
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金融体系结构性失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金融体系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限的金融资源趋利外溢严重;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等方面。
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整合我国金融资源:
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现有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条件。
此外,本文以农商银行为例,探讨了商业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
商业银行;实体经济;金融资源配置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近期中国银行业的“钱荒”等问题可以看出,这背后就必然隐藏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这一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金融错配现象。
金融错配现象是指金融领域中存在着的一种资源配置不合理即可贷资金并未流向最需要的地方以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现象。
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的探讨,找出资源错配的真正原因,并对此提出政策性建议,并以农商银行为例,探讨其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一、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社会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稳步提高。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不论是金融业的整体水平与质量,还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都还有一定差距。
金融业的发展活力不足,总量偏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同时,金融业的潜在风险较大。
当前,优化和合理配置各种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运行的速度、效率和质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限金融资源重新布局和整合,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直接融资比重偏低,金融体系结构性失衡
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总体滞后且结构不合理,导致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比重较大,银行系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全社会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银行系统。
而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还比较低,这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前几年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股市筹资额下降较多,直接融资难有进展,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
由于银行系统在资金配置方面的低效率以及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资金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系统使之既承担了自身的经营风险,又承担了整体经济改革的最终成本。
(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
在间接融资的市场体系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而地方性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水平不高。
金融垄断的结果是金融活力不足和低效运营。
金融活力不足及低效运营不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
这种状况还导致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以传统的信贷经营为主,缺乏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造成金融产品市场发育不平衡并相互分割,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阻碍了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使得金融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最终造成金融资源分配效率低下,金融运行质量在较低水平徘徊。
(三)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不对称
近年来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对金融资源的需求量已与日俱增。
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融资障碍,存在着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相称的金融体系信贷支持问题。
在金融领域,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支配了绝大部分信贷资源供应,而这些金融机构将主要客户对象确定为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目标客户雷同,相互间替代性很强,尚未形成合理分工的商业银行体系,金融体系在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实体经济企业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不相匹配。
而新建立起来的主要为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掌握的金融资源量极为有限。
地方性金融机构,不仅数量少,市场份额低,而且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后劲不足。
实体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的这种不对称,使得全社会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
这种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变化的不一致直接或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率分配。
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非国有经济无法取得低成本的金融资源满足其生产发展和贸易扩张的需要。
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受制于国有经济制度建设滞后、观念转变缓慢和运行机制僵化,大量金融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和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分配状态。
(四)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解决好“三农”问题尤为迫切与必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然而,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却难以令人乐观。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信用社完成脱离农业银行的改革后,在理论上农村金融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格局,即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三者分工协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和发展农村经济相背离的状况。
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业务范围已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无异,竞争的视角也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商业,一些地方农业银行基本已经卸掉了支农主力军的重担。
而农业发展银行的实际运作也不甚理想,远未担负起其应尽的责任。
农村金融体系的三元格局实际已演变成农村信用社独当一面的格局,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任。
实际上,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和金融服务功能一直不甚理想,不少农村信用社支付压力和生存压力过大,超负荷运行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与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不相称。
二、优化整合我国金融资源的思路与对策
(一)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要树立大金融资源的观念,在当前融资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不能把金融资源仅仅等同于银行的信贷资金,而应既重视银行的间接融资,又重视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
近年来,直接融资(不含国债)的比重连续下降,这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企业资本结构,也不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此,要继续支持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支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积极推进债券市场发展。
要充分运用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政府要提供各种条件和配套措施,指导和协助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总量。
要对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改造重组,使之成为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对投资风险较大、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做好向“二板市场”推介的工作;对“二次创业”中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吸收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控股企业的股份,进行扩张,改组为上市公司,或是从股票市场上买壳或借壳上市求得迅速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规范运作水平。
通过推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支持、促进一批上市公司做大作强;对那些效益一般、主业不理想或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应加快重组步伐以求得新的发展。
要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向民营企业、外商外资、社会法人机构转让,公司内部高管人员和员工购买等多种形式,实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
(二)提高现有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是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中央银行应督促国有商业银行改进现行的“一收到底”的信贷管理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适当下放信贷管理权限。
为减缓资金外流,还应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设立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增强金融机构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合理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考核办法,实行收放两条线管理,制定与责、权、利对等的信贷奖励和处罚方法,制定切合实际、责权明晰的信贷责任体系,充分调动各级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的积极性。
二是调整信贷投入结构。
一方面要提高国有企业使用金融资源的效率。
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信贷倾斜,继续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对于国家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有效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常周转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确定更为合理的授信额度,适时、均衡地投放;另一方面要扩大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金融资源的占有率。
当前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信贷投入,实行综合授信。
尽快完善对中小及民营企业的信贷评级和授权授信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贷款实行“一站式”服务,并适当 减免费用,提高贷款效率。
同时积极拓宽金融资源的运用领域,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
一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功能设计,促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填补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后对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金融服务的空白,一方面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网点撤并后机构布局的合理安排,防止服务真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力度,大力发展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
鼓励民营企业家以各种形式参与金融投资,发展民间金融资本;民间金融可以享受与国有金融机构同等的政府信用,以防止因信用不抵后者而吸收不到存款;同时实行利率市场化,给予一定利率浮动区间,从而保证民间金融机构的存款来源。
二是适度发展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已逐渐为国内金融界所接受。
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协调金融资源整合与现行监管制度的冲突,是地方整合金融资源的一种较佳选择。
目前,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框架之下,实际上已经存在着模式不一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鲁能集团和平安保险等。
尽管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制度基础尚不巩固,但其中还是有可资借鉴之处的。
(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真正建立起产权清晰、约束机制强、财务健康、监管到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
要紧紧抓住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机遇,积极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农村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建设要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要进一步改进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
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 村和农民服务的宗旨,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增加农户贷款,及时、有效地为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服务。
同时,要整顿农村信用秩序,实事求是地认识民间借贷的作用,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
二是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要利用农业发展银行本身政策性银行和深入农村的优势,赋予其新的职能,引导其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承担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项目,用政策性金融弥补商业性金融对农村地区支持的不足。
(五)优化社会信用环境
社会信用环境欠佳已经成为增强金融支持的一大障碍。
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和诚实守信区”,为金融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共同责任。
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应多方协作。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取信于民。
另一方面,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其职能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
此外,政府应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维护市场执法的公正性。
地方政府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坚决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自觉克服短视行为和狭隘观念,配合金融部门加大打击逃废债企业的力度,努力提升地区信用。
三、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路径
—以农商银行为例
(一)深耕区域市场
大多数农商银行在所在区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各大商业银行网点下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设立的情况下,农商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唯有深耕区域市场,培育属于自己的优质客户,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做好市场细分。
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前瞻视角迎接大数据时代需要,细分目标区域市场,启动实施目标客户关系管理,筑牢核心客户群体。
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的营销规划。
在客户方向上,充分涵盖优势目标市场;在客户结构上,巩固好传统客户,挖掘潜在客户,营销优质客户。
要重点围绕“两群一平台”,拓展市场。
“两群”就是主导产业、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群,以及大型商贸圈、专业市场等商业群;“一平台”,就是依托商会、行业协会的平台,培育增量优质客户。
二是完善客户档案。
对辖区各类企业客户进行摸底、调查、采集和分类汇编,建立基础性档案,进一步细分客户档次和类别。
划分总行级客户、支行级客户,细分优质基础客户、战略基础客户、有效基础客户、培育型客户和调整型客户。
三是强化客户维护。
对重点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和“一对一”营销维护,落实维护和管理责任。
同时,针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化的利率管理、信贷审批管理、客户维护管理和前端风险防控管理,提升差异化、精细化营销服务水平。
同时,按照“营销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着力培养资产业务的成长型客户。
(二)优化信贷结构
要从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在稳定业务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源配置质效,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优化行业结构。
自觉将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短期经营计划,把服务实体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重点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新兴服务业等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保持对相关行业的审慎投放,对房地产贷款总体上要保持审慎介入,对“两高一剩”行业,要实行限额管理。
对落后产能的客户,尽快退出,严禁增量贷款进入这类客户。
二是优化客户结构。
明确业务发展的重点客户群体,实施“三个优先”即:
优先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行业和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客户;优先支持大企业上下游的配套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中小企业;优先支持生产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反应周期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中小企业。
三是优化期限结构。
在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借款企业的行业特点、资产转变周期等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确保信贷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相互匹配,防止因贷款期限不匹配等原因而人为增加企业偿债压力和贷款资金挪用风险。
(三)加快产品创新
一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通过举办企业家俱乐部、银企对接会、产品推介会、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加强与中小微企业的沟通联系,了解企业动态,捕捉金融需求。
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特点,大力推进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设计服务到位、成本合理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二是做大做强产业链金融。
结合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确定的主导产业,探索建立商贸、地产等产业链事业部。
以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营销其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拓展其物流链、信息链、贸易链,并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
强化开展与其它银行以及保险、信托、担保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借助这些机构的科技优势和创新能力,弥补自身产品的不足,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游利.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键节点[J].中国金融.2010(22)
[2]王天祥.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研究——以南阳市农村金融市场状况为例[J].中国市场.2010(41)
[3]陶敏玲.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收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
[4]何军,胡亮.基于DEA模型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效率评价[J].生产力研究.2010(08)
[5]王晓莉.关于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J].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0(07)
[6]李季刚,向琳.基于DEA方法分析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J].财会月刊.2010(21)
[7]余剑.金融资源行业配置效率研究的优化模型构建与应用[J].财政研究.2010(05)
[8]周建松.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进展、问题与对策[J].浙江金融.2010(04)
[9]向琳,李季刚.中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效率评价——基于DEA模型的分析[J].甘肃金融.2010(03)
[10]刘颖.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金融经济.2010(0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资源配置 存在 问题 优化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