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论文.docx
- 文档编号:4553373
- 上传时间:2022-12-0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98KB
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论文.docx
《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论文
论文
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有关梁碧波九十年代纪录片代表作品的解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纪录片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纪录片存在的社会状态发生了巨大的迁移,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旋律文化、甚至还有边缘文化,多种文化状态并存,这便决定了这一时期,中国的纪录片品质各异、风格多样,矛盾而又丰富。
梁碧波的优秀作品大都集中在这一时期,因此时代所赋予影片的内涵是显而易见的,他的作品巧妙的融合了多种文化状态所带来的复杂情绪,同时也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具人文精神,他将自己对社会的人文关怀用含蓄的语言和手法展现在大众面前。
关键词:
纪录片梁碧波诗意栖居人文精神
正文:
一、纪录片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梁碧波的优秀纪录片大多数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同时那个时期的中国纪录片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作用,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前五十多年的发展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纪录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所达到的传播效果,还是从所表达的价值观念与所采用的创作手法等各个方便都经历了迅速而深刻的变化。
然而,这所有的变化,除了创作者本身对艺术的理解追求和影片质量的提高,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密不可分。
九十年代,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是整个中国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WTO、现实主义、大众主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权衡等等各种观念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社会图景以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呈示在世人面前。
此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异质性成为社会的显著特征。
八十年代为人们所接受的是思想启蒙“单一化”,在九十年代“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
总的来看,有三种文化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化领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即官方主流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及精英文化。
而由这三种文化决定的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与对抗、容纳与渗透之后,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日益明显地呈现出各自的发展态势。
这一时期的整个纪录片市场呈现出一片活跃的场景,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体制内这一角度来讲。
体制内通俗来说,就是由国家投资,生产的第一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宣传,对经济上的回报要求不高,因此在客观上也很难产生利润,其生产的纪录片基本上是电视台播出,盈利模式简单。
在当时,XX电视台国际部与国内四家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节目外销联合体的常务理事,积极参与国际上的一系列规模大、影响广的电视节目交易会,他们与海外影视机构签约输出的纪录片,发行遍布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韩国、日本及XX、XX等国家和地区。
其次,则是体制外的创作,即制作者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和所拥有的条件进行独立创作的纪录片,这类的纪录片更趋向于制作人的自觉文化选择和精神追求,更接近文本意义上的纪录片概念,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
纪录片市场形成具体的来说有三方面的标准,必须要有规模化的产品供应、比较规X通畅的交换渠道、广泛而持久的产品需求者。
这三个条件对体制外的创作者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致使当时独立纪录片的市场回报并部理想,获得巨大成功的都是由国家制作的纪录片如《望长城》《摩梭人》《江湖》《最后的马帮》《峨眉女尼》《远去的村庄》等。
我国的纪录片存在有着自己鲜明特点,由我国的体制所决定的本土化特色,简单来说就是记录片栏目化,这是在我国纪录片人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之下所总结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之路。
在九十年代,我国电视业的纪录片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电视观众的视野中,例如,但是开先河的CCTV的《生活空间》和XX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XX的《真情人生》,和随后的《见证》《纪事》《百科探秘》《发现·中国》《记录》《纪录片》《神奇的地球》等等等等。
在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开播前,我国的纪录片往往只能以“大片”的身份出现在某个“特别节目”中,然而《纪录片》的播出,使中国此前创作而无缘播出的一些列纪录片得以整装播出,其已经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播出的主阵地,为纪录片的栏目化操作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随着电视业的发展日益成熟,频道专业化加强,纪录片栏目化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许多定位明确、选题集中的纪录片性质的栏目相机开办,专业分工明确,特色化播出。
然而纪录片栏目化,在当时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是福是祸,无法定论。
但是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栏目化的运作方式,可以使纪录片在时间方面可以有一个持续性,并且有固定的周期,定位明确,观众容易收看,而且会产生自己的受众群体,使观众形成一定的收视习惯。
复旦大学的吕新雨老师曾将中国栏目纪录片的兴起成为“中国纪录片运动”,认为“栏目化的发展为纪录片在体制内赢得合法的存在,是纪录片前所未有地贴近与关注最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广大的群众基础。
”“栏目化”保证了电视纪录片的合法性存在,也培养了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观众,但是栏目化生存与纪录片个人创作之间又矛盾重重,在整个九十年代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一直都是在矛盾中挣扎前行。
梁碧波纪录片正是在这一时期内大量产出,极具这一时代的纪录片特点。
二、梁碧波作品的具体阐释
《冬天》1996年
——以纯粹纪录片的记录方式,展现最平实的生活中的无奈和美丽。
本片记录了漆树坪的乡亲在一个完整的冬天里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反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交织的农村现状。
在纪录片手法上,本片更接近纯粹的纪录片,梁碧波采用自然光采景,将山村景色拍的像慢拍的如歌行板,造就出一种毛茸茸的生活原生态的质感。
这也是本片获得97年度两项金鹰奖(最佳短片、最佳摄影)和两项学术奖的基本原因。
这部影片中使用了很多空镜头,刚开始就用了苍茫的雪景作为片头,体现了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大氛围,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意境感,增强了影片的情感效果,空镜头非常考验一个拍摄者的文化素养、拍摄经验、临场反应、生活阅历等综合素质,正式因为梁碧波能够把握好故事所要阐释的思想内容,所以才能利用空镜头巧妙的叙述故事情节、抒发感情意境、转换银幕时空、调节节奏。
“在这里,人类生活的支配力量不是偏颇的理性主义,而是古朴、真挚和坦诚的秩序”。
我们从阳光明媚到阴云笼罩,到小雪纷纷,再大雪封山的变化中体验到了一种永恒的秩序,山是静穆的,水在自己的世界里缓缓流动,而联结寨里寨外的索桥则给我们带来了冲突和激荡。
片中一再的展示这一独特的时空构成,使我们始终处于一种最佳的审美状态,动与静、入与出、有限与无限了然于心。
《三节草》1997年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文明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本片由中央电视台和XX经济电视台联合投资,梁碧波所负责的摄制组独立拍摄制作。
由于本片记录了54年前肖淑明走进泸沽湖,54年后拉珠走出泸沽湖的传奇故事和改革开放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思想深刻,手法新颖,因此在国内外获得了一系列奖项。
三节草为什么能获得如此之多的成就呢?
它到底向人们展示的是怎样的场景?
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整部影片有三条主线,肖淑明的个人奋斗、汉族文化与泸沽湖摩梭人文明的融合、以及婆孙之间浓烈的亲情,作者沿着这三条线展开叙述和拍摄。
在片中,肖淑明是主角,从一开始我们就感觉的到梁碧波有意识地把她的自述拿到了屏幕前,除了结构上的考虑外,恐怕还想通过人物自己的述说,缩短观众与人去之间的距离,在屏幕上形成一种交流感,作者深知一切手法都没有人物自己的真情流露更感人。
梁碧波很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情趣,这也为片子增色不少,比如,在拉珠离开泸沽湖之后,编导迅速接了山坡上小女孩拔草唱歌的画面,那样的歌谣接在刚刚离别的镜头之后,平添几分情趣、几分幽默;再比如在片尾的时候两个孩童嬉戏的镜头,拍的仔细、童趣盎然,配上肖坐在台阶上微笑的镜头,为我们衬托出老人摆脱落寞的情怀,观者也不禁内心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
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的到本片的表演痕迹不清,肖淑明老人的松弛状态、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她非同寻常的X扬,给人以表演的感觉。
从影片的拍摄来讲,整部《三节草》拍的相当精致,足显作者的良苦用心,全片镜头稳而实,有利于主题的表现。
肖淑明去杂货店的时候所使用的长镜头从道旁的树梢摇下,一直跟着人物到杂货店,流畅顺服,十分到位。
整部影片作者毅然舍弃了传统的画外解说,连采访人的提问也一并舍弃,把主人公直接推到前台。
这种做法是冒险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也是明智的。
这部片子的主题其实是一个值得争议的话题,从影片本身分析来看,因为泸沽湖摩梭人是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肖淑明又是土司的妻子,这个背景本身便极具历史价值,但是作者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肖淑明老人大悲大喜的人生经历上,而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去掘开更深层次的、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一些东西,比如泸沽湖的文化走向,摩梭人在现在文明的冲击下如何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化石意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等,这不失为一点遗憾。
或者说作者本身就是持有这样单纯的想法,没有刻意的给影片赋予更多更复杂的含义。
《婚事》1999年
——相似的人生必经之路,扮演着相同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故事。
出生、结婚和死亡,是人一生中的三件大事。
中国自汉朝以来,实行六礼之婚,从提亲到结婚,要经历六个程序。
本片跟踪了两对农村青年从提亲到结婚的全过程,历时一年多。
以婚姻为主线,立体地记录了当代中国农村生活。
因此,本片迄今为止共获得了五项国际提名,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从九十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
《婚事》中舍弃了大段大段的使用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
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
梁碧波在拍摄《婚事》,整整历时三年,在李仙坡住了有一年多。
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
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
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
《二娘》1995年
——女人的一生用沧桑来形容似乎有些沉重了,但沧桑也不足以诠释这位女人一生的艰辛
本片通过对二娘一家在春天里发生的故事的记录,表现了中国妇女在命运面前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
由于二娘的生活特别艰辛,本片在中央台播出后,引起了95年的中国纪录片界的一场争论,即纪录片要不要反映悲情?
现凤凰卫视总裁王纪言等曾专门撰文评论本片。
同行们普遍认为,《二娘》是当时悲情片的代表作。
“你拍摄了生活的真实面貌,而由于你把他们的细节作了编排,你有解释了生活”。
在这部片子的结尾有这样一个镜头特写:
一只母鸡偎着一群小鸡,不管这个场景所折射出来的是怎样的情感,但是这样的细节足以打动我们。
这种细节的意义是前期生成和后期编辑共同完成的,与此同时,它所表达的意义也被无言的赋予了。
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你一定记住了这样一个镜头,“黑云压顶,枯树孤立,鸦群舞动和远处传来的一声干裂、凄婉的山歌”,它总共在片中出现了三次,显然,作为一种纯写意的镜头存在,它调节着人们的注意力,并努力使观众能不时地从现实的琐碎里抽身出来,从而进入到另一种状态中去完成对苦难,艰辛的审美观照和超越。
《马班邮路》1995年
——一条路走多久才算远,十万八千里或者一生一世?
本片跟踪记录了李滨和李强永父子的马班邮路生活,他们父子于大山深处的行走、交谈、沉默和他们在邮路上与每处人群的相逢和话别,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浓浓亲情以及沿途各少数民族风情,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本真的生命状态,旷远豁达与坚定执着。
将这部片子拉伸来看,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到这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如郝跃骏《最后的马帮》,因为是跟着他们走的,顺序不能前后颠倒。
针对那种没有确定顺序的题材,在编辑时可以打乱时间的顺序,但是在本片中这显然是受到了严格的要求。
这部片子可以说是梁碧波拍的最为艰辛的一部影片,在180公里的又路上,艰苦而寂寞,但是纪录片人超强的意志力支撑着这旷日持久的拍摄,看着好像没有尽头的一条邮路,从早走到黑,坎坷崎岖,他们冒着坠下山崖的危险,摸索着坚定地走完了这一条邮路。
《峨嵋女尼》1995年
——这个世界有一群人是靠信仰而活的,他们所信赖的便是他们一生所忠于的。
纪录片《峨眉女尼》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伏虎寺女尼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中央电视台已制作了本片的英文版和法文版,从96年至今,已在CCTV-2,CCTV-4播出了近20次。
这部纪录片是梁碧波的处女作,因此他对这部影片的用心可想而知。
在这部片子中我们除了对佛教的肃穆之外,从片中点滴活波明快的色彩我们可以感受到峨眉女尼“既是出家人、也是女儿心”的真实状态。
无论是对信仰的追寻、人性的关怀或生命祖国的大爱之情,都表现的自然流畅。
跟随镜头,我们仿佛亲历女尼们一次次虔诚自然的跪拜和吟诵,目睹女尼们一回回清新质朴的嬉戏和劳作,在浑圆的钟声和苍茫的暮色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却是人在“栖居”之后的一派盎然生机。
梁碧波是学农业出身,在XX省农科院工作的9年,给梁碧波带来了在书本上的宝贵经验。
正是因为这9年他整日奔忙于田间小道,深入农家,用自己独到敏锐的眼光观察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我们才能看到他的片子里那些在恶劣生存环境下蓬勃高昂的生命力。
三、梁碧波纪录片的特点
当时纪录片的生存环境对梁碧波纪录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梁碧波当时至今都供职于XX电视台经济频道,是国家事业单位,因此这便决定了他所拍摄的影片必然不会有太大的资金障碍和播出平台,但是这对他的选题又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他依然在限制之内做出了最具人文关怀的选择,大部分纪录片的主题都是生活在偏远山区最普通的大众,这也是当时纪录片选题的潮流。
市场的解放,给了创作者们极大的选择空间,记录的不再是空泛的概念和宏大的场景,而是细腻的真实生命个体,梁碧波就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把它融入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
1.梁碧波所追求的“诗意栖居”,宣扬对人的解放
(1)何谓诗意栖居?
在很多年前有位学者宣称“影片是对日常生活中奇迹性的发现”,梁碧波作品中的这一奇迹便是“诗意地栖居”。
无论是《冬天》的那场皑皑白雪,还是泸沽湖美丽的湖水和淳朴的民风,都是他所歌颂和宣扬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归宿。
揭开种种神秘面纱,我们看到此“栖居”不是别的,它不过是哲人们对人之为人的存在本质进行叩问、探索时得到的一种“感悟”。
《马班邮路》里,山林深处的篝火和粗犷的舞蹈;《婚事》中,那两对焦虑开心的待婚待嫁的男女;抑或是《三节草》中肖婆婆对拉珠走出泸沽湖的欣慰表情,这种种目的只有一个:
追求人的解放,“只有解放了的人及其生活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才会为其优美、壮美所打动、所感染”。
(2)诗意栖居与人的关系
人是纪录片的主题,那么,在纪录片中如何安排、设置人物就显得非常重要,梁的纪录片中人人物大都被放置在边缘的生态环境中,远离城市的嘈杂,这群人的生存在古老的边地文明和现代的世俗文明交汇的当口,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底是坚持本我还是融合于现代社会,在他的影片中我们完全看到了人的个性和人生存的丰富性的全面舒展,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与慰藉,生生不息的演绎着各自的生活。
(3)梁碧波片中诗意栖居的意义
梁碧波所采用的叙事策略通常是围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并且在演绎的过程中,以多条线索为轴,《三节草》便是这一说法的典型代表,整部影片围绕着肖淑明,延伸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陈汉元先生在论及比较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是指出:
“纪录片又分两类,一类是比较追求故事,讲究节奏、讲究矛盾……甚至后面还有个小高潮,另一类更多的是讲一种状态……让观众自己去品位片中记录下的人的状态和性格”。
梁碧波的作品正是能把此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他总是让我们停泊在交汇处,感受纪录片的美丽和光辉。
2.在独特的人文关怀中发现美
(1)梁碧波的纪录片大都是记录人的生活,有人就必定会涉及到有关人的一切,就必然提及“人文”。
纪录片的人文关怀是通过对某个或某类个体的生命状况的客观、沉静的解读,或是以悲悯、同情、敬意等某种复杂感去拥抱某种特殊的生命个体,从而借助影像来完成对人的真切关怀与交流。
在我们分析梁碧波所注视的某个或某类对象之后,不难发现,他们的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每一种存在方式、每一细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因此其特殊性和永恒才会在他的摄影机中被自然的开启。
梁碧波的影片在关注人、关怀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二娘》中对生命的敬畏、《峨眉女尼》里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三节草》中对文化变迁的感慨和时光的轮回、《冬天》里山民们的普通生活、《马班邮路》上断断续续的马蹄声和飘香的酥油茶、《婚事》里那两对男女的婚嫁之路,都是生活中最为真实的美。
(2)作品中人文观念的体现
在梁碧波九十年代的这几部优秀的纪录片中,处处可以看到以人为本观念,在拍摄的具体过程中,站在人的立场上,更为人情味、人性化。
“人文关怀”要求创作者把电视纪录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观照,历史感和文化感是优秀纪录片的特质,这些特质正式梁碧波纪录片的出彩之处。
纪录片《三节草》《马班邮路》是极具文化依存感和历史沧桑感的,泸沽湖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和马班邮路的终结,勾起了观众与生俱来的共鸣情感。
(3)有关人文关怀的本质与美
“人文关怀”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要通过具体的细节才能凸显出来,艺术作品中,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三节草》的三线交织的结构讲述了一个极具历史蕴涵的传奇故事;《婚事》凝聚着制作者对真实生活的精心品位,它以普通人为切入点,对生活的人和事极具关怀,旨在挖掘平凡老百姓生活中的内在精神价值;《峨眉女尼》以平和的心态和话语方式,超越了我们长久以来在大脑中形成的固有意识,在片中,女尼们的感情、思想、尊严、及生活的环境得到真诚的关注与充分的展示。
人文关怀的升华使纪录片本身朴质的美渗透出来,梁碧波的影片沿袭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人道主义精神传统,不同文化派别对人性的伦理主X,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我们客观的看到,纪录片的人文关怀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创作者不同价值判断的种种选择之中,系于对艺术创作的自由和被摄对象的利益之间的选择和放弃之中,梁在镇这个尊重个体心灵、情感、意愿的前提下,用镜头实现与被摄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尽量是自己对被摄者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片子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电视纪录片创作审美谈》,X广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0期。
《纪录片的类别》,陈汉元,电视研究,1998。
小镜头记录大世界——访XX电视台经济频道纪录片编导梁碧波,记者健亢。
《论当今中国三种文化形态及其关系》,X圻,新华文摘,1999。
《中国纪录片的市场现状和发展策略》,李安,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XX百科。
《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匈)伊其特·皮洛,中国电影,1991,P104。
《电影叙事和焦点选择》,X广宇,电影作品,1993。
《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困惑与冲突》,纪录片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关 碧波 九十年代 纪录片 代表 作品 解析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