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 文档编号:452789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70.60KB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2019·全国卷
]
(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
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
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S(1分) a/2(1分)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1)液体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等是有限的,试管中该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a时不再增加,所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K值为a,种群数量在a/2时增长最快。
(2)K值为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当培养基由10mL减少到5mL后,环境容纳量减小,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都是5mL培养基,且培养条件不变,由于环境资源量不变,即使该种菌的起始接种量增加一倍,K值也不会改变,只会较快达到K值,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
2.[2019·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 D
解析 细菌甲为异养生物,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A正确;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更换频率快,环境资源相对丰富;更换频率慢,环境资源相对匮乏,B正确;通过对比题图中三条曲线可知,a组为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的实验组,细菌数量呈J型增长,由此可知其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初始阶段,由于营养和空间条件充裕,因此种群增长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3.[2018·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 D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个体之间的斗争逐渐增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逐渐增强,D错误。
4.[2018·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某种松鼠”可知,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据题干“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可知,农田的存在,减少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错误;据“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可知,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B正确;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可能不同,D错误。
]
5.[2017·全国卷Ⅰ]
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 D
解析 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率,横坐标为种群数量,曲线最高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的K/2。
为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应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获,剩余量保持在K/2,此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可使种群数量迅速得以恢复。
6.[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答案 B
解析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不用进行标记,A错误;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正确,C、D错误。
7.[2017·江苏高考]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 B
解析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营养物质、空间等充足,种内竞争弱,A错误;在转速150r/min时,种群增长较慢,受外界条件限制,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常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而不是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培养后期,酵母呼吸场所只有胞内,D错误。
8.[2016·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答案 C
解析 A项表述的是逐个计数法,不是样方法,A错误;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甲地面积比样方面积大),求得的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较正常数值偏低,B错误;随机取样后,应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C正确;D项得出的是甲地蒲公英的估算总数,不是种群密度,D错误。
9.[2015·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减少10
驱走大蚂蚁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答案 A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即是否灌溉和是否驱走大蚂蚁。
定时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增加的幅度大,不灌溉的情况下,驱走大蚂蚁比不驱走大蚂蚁时,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的幅度小,可见,大蚂蚁抑制小蚂蚁数量的增长,且影响其活动范围,C正确;题中信息不能说明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A错误;该实验在4个处理区各选取7个点观测不同处理对小蚂蚁活动的影响,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定时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增加,不灌溉,小蚂蚁出现率减少,由此得出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正确。
10.[2015·江苏高考]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答案 B
解析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边长是1mm,深度是0.1mm,故容积为1mm×1mm×0.1mm,B正确;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应先盖盖玻片后滴加培养液,C错误;计数时除统计小方格内部的细胞外,还需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
11.[2014·大纲卷]某同学在①、②、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答案 C
解析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体数不断增加,对应图丙;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不断恶化,生存阻力增大,因此种群增长到达稳定期后会进入衰亡期,对应图甲;③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和乳糖,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葡萄糖消耗完后,大肠杆菌会经过短期的调整,诱导合成β半乳糖苷酶等,分解利用乳糖,随着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消耗完,生存阻力增大,最终衰亡,对应图乙。
12.[2014·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答案 B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这个最大数量是在一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这个平均值才是环境容纳量,A错误;环境容纳量不受种群内源性调节因素的影响,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由于食物的影响,植食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冬季最小,D错误。
13.[2014·福建高考]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中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A错误;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应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C错误;分析图可知,每年的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
14.[2013·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标志重捕法以及食物链营养级与所含能量关系等相关知识。
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数量增加,可使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下降;设该农场黑线姬鼠总数量约为x,则
=
,x=14000只,故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只/hm2;群落的丰富度强调的是物种的数目,而不是种群密度;食物链中的营养等级越高,物种所含能量越少。
15.[2013·浙江高考]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A选项中该种群的出生率为20%;一雌一雄婚配制的动物,生殖期雌雄比越接近1∶1,婚配成功率越高,出生率会越高;推迟某动物的性成熟,则出生率会降低;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16.[2017·全国卷Ⅱ](9分)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呈J型增长,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山鼠种群呈S型增长。
(2)在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山鼠种群数量下降与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有关,同时山鼠种群中部分个体迁出苗圃也会导致山鼠种群数量下降。
(3)引入天敌是控制鼠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天敌以山鼠为食,天敌和山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7.[2013·山东高考]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答案
(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等) 无机物
解析 本题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综合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知识。
(1)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利用样方法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是取平均值,即(15+18+15+19+15+14)÷6=16只/m2。
(2)一般情况下,作物的价值应大于防治成本,故可判断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两曲线的差值越大则收益越大。
(3)稻田中引入鸭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鸭的粪便经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成为无机物后被水稻吸收利用,从而促进水稻生长。
18.[2013·重庆高考]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1)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图中,O→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________;b→c,物种①逐渐消失,物种②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②能耐受________;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物类型将是________。
(2)该坡地经治理后,既扩大了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对大气中________的固定,又提高了经济产出,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答案
(1)样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乔木
(2)碳元素(CO2)
解析 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
(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上升;由曲线图可知b→c,物种③为优势物种,物种①因不能耐受弱光而逐渐消失,而物种②因能耐受弱光所以其种群密度降低到相对稳定;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乔木将占主导地位。
(2)该坡地经治理后,在增加植被覆盖面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对大气中CO2的固定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产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分类 汇编 种群 特征 和数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