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4524142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24KB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声声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
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
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知人论世
李清照的人生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出身名门世家,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善词。
18岁嫁给大学士赵明诚,两人情投意合,,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7年北宋灭亡,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内容:
闺怨离愁词风:
清丽柔媚;后期内容:
怀旧悼亡词风:
凄婉哀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和《点绛唇》(引领学生回忆朗读,配有短小欢快的音乐)
从《如梦令》和《点绛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
开朗活泼快乐
是的,因为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所以她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和《点绛唇》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
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
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愁(词眼)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既然如此,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一)怎样写愁: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词有何作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 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
音乐美 形象性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动作茫然四顾
冷冷清清环境萧瑟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感受惨淡悲戚
感情基调:
凄惨愁苦
当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到底命运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老人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1127年:
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
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
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包含了哪些情感?
身世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
回忆有关愁的诗句体会此句写愁的妙处
2间接抒情:
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二)赏意象品愁情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
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清照在写作愁情的时候,同样是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
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请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学生:
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
——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
②集体探讨(小组代表发言)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渲染愁情
雁象征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注意:
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
愁文化风:
渲染愁情雁:
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憔悴的容颜梧桐:
牵愁惹恨雨:
哀伤愁丝
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
黄花战地黄花分外香
雁长空雁叫霜晨月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七、鉴赏诗词方法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眼
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根据意象来品读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易安著名的代表作《声声慢》,进一步了解了“婉约词”的特点,感受了女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孤身一人流落他乡时复杂悲愁的内心世界,学习欣赏了作品的一些写作技巧,并找到了一些完善情智升华生命的路子。
希望大家在学习古诗词时,能进一步找到一副长袖,然后,“拂我长袖当空舞”,舞出自己独特的风采来。
九写作练习——妙笔生花,寻找最美代言人
十、结束语
最后,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声声慢》学情分析
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声声慢》效果分析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
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
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诵《声声慢》,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
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
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妙笔生花,寻找最美代言人。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
诗歌、对联、颁奖词)来表达你对李清照的感情。
让学生在写作中加深对李清照及精神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写作。
《声声慢》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宋词选读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南宋词文的名篇杰作,《声声慢》所在的“南宋的乱世愁心”板块选择了几首南宋很有代表性的词。
,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评测练习
1.《声声慢》是用什么手法书写愁情的?
2、赏析《声声慢》的语言特色。
3、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词的好处?
答案:
1、
(1)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分)
(2)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如:
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
(2分)
同类题:
结合词中的意象,谈谈本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词在写作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
为了抒发内心的痛苦,哀愁,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作为情感的衬托,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
2.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
(2分)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层层渲染词人内心的愁苦凄凉。
(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2分).朴素易懂主要是采用口语,如“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词语。
(1分)
3.这七组叠词,逐层深入地把女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异乡、晚景凄凉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这七组叠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寻寻觅觅),写外在动作,寻找失去的东西,表现作者空虚惆怅、迷惘失落的心态。
第二层(冷冷清清),写寻找的结果,通过环境气氛,表现了作者孤单寂寞的处境和心境,反映出作者的晚景凄凉。
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直接写内心感受,表达作者内心的忧愁苦闷。
三层之间,由浅入深,由外到内,逐层深入地写出了特定情景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落日熔金)参考答案
《声声慢》教学反思
一、教后反思
1、像《声声慢》这一类文学杰作,要让学生领略其中的美,课堂上一定要营造出很好的氛围,要自然而然地带着学生走进文学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如果就文本讲文本内容太单薄,因此本课的设计采取的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由文本到李清照的其他写愁的词,再到女诗人的愁与男诗人的愁的比较,一步步拓展开去,这样课堂容量大,学生兴趣也浓。
3、老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兴趣、长处等,才能设计好教学环节,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班王昊同学爱好朗读,她的朗读声情并茂,这堂课她的朗读将所有人都带进了凄美的境地,将课堂推向了高潮;之所以设计那两个合作探究问题,是因为我们年级的学生在暑假背诵了几十首宋词,对李清照的词已有初步的了解,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学生的能力所及的。
)
4、教学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更要让学生掌握鉴赏词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时,不着痕迹的将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融在了里面。
5、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和积累很重要。
这堂课如果没有课外的几十首宋词作底子,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课堂气氛就会很沉闷。
6、上完课后,我发现学生对女诗人的愁与男诗人的愁的比较兴趣更大,由于时间较短学生似乎意犹未尽,如果多预留点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效果会更好。
二、组内评课:
张爱红老师:
这是一堂十足的文学欣赏课,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意境,没有花架子,老师能很轻松地带动学生,学生和老师的活动融为了一体。
达到了教学目的,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爱萍老师:
这堂课上得游刃有余,听得舒服,能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堂课有两个高潮:
一是学生的朗读,将所有的人都带进了凄美的境地;二是合作探究,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热烈,很好地实现了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是一堂示范性很强的课。
郑兆玉老师:
这堂课给我的触动很大。
首先,教学课件简洁,配乐与《声声慢》的内容非常相配,能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凄楚的意境中去,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这个班课外阅读抓得好,由《声声慢》延伸到李清照的许多词,学生能背,能理解,能运用,说明平时下了很大的工夫,老师教学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
第三,学生训练有素,一个老师不怕特别会教书,重要的是要会训练学生,这个班的学生反映快,气氛活跃,课堂容量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第四,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为自读课文,一半时间讲完课文内容,一半时间延伸到课外,巧妙地将学过的知识融进来,合作探究的问题实际得巧妙、合理。
不足之处是导语欠新颖,可换成李清照的对联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考试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声声慢》课程标准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最为精粹,学习古诗文,诵读古诗文,其根本意义也在此。
“新课标”的文学作品阅读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第三学段)。
本段的目标重点在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也就是对诗歌的内容情意方面有大致的了解,并受到感染。
在《声声慢》的诵读教学中,我通过采用借助注释疏通诗意、放飞想象身临其境、换词品析比较揣摩、配乐诵读渲染气氛等方式,逐步把学生带入了那个梧桐细雨的黄昏,带入了女词人的内心深处……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了李清照那一腔无法化解无以解脱的浓愁,那种国情家势下一位女词人的情愫。
“新课标”强化诵读。
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
由以上对词的深刻理解作基础,力求学生能个性化地读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李清照,并在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控制方面有很大提高。
最大程度地摒弃技巧方面的拿捏,更多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方式:
自主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分小组探究讨论,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形成异彩纷呈的个性化解读结果。
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培养起良好的语感,才能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采用诵读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
诵读是积累的好方法,一旦做到心口相应,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声声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