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 文档编号:4518092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06KB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
爱是一门艺术吗?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
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
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
我会被人爱吗?
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为了使自己值得被人爱而采用的许多方法与人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所采用的方法雷同,即都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在爱情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如果我们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俩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迄今为止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
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事实上现代人很像休克斯勒尔*(*休克斯勒尔(1894-1963),美国作家,深受佛教的影响。
—译者注)在他的《美丽的新世界》一书中描绘的那付样子:
“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
”现代人的宗旨正如休克斯勒尔简明扼要地总结的那样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者是“今日,人人幸福”的颂词。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
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其不有。
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象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
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
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
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
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是理想的结合。
这一宣传同社会要求职员应得心应手的标准毫无两样。
这个职员必须“相应独立”,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宽容,同时又具有进取心,对生活的要求又很高。
正像婚姻顾问对我们介绍的那样,一个丈夫应该理解他的“妻子”,并是她的帮手。
他应该赞赏她妻子的新衣服,也要称赞她做的饭菜。
而每当丈夫疲劳不堪、怨气十足地回家来时,妻子则应该体谅他,当丈夫谈到职业上的麻烦事时,妻子应该注意听他讲。
如果丈夫忘记了她的生日,妻子不应该生气,而应该通情达理。
所有这一切无非是表明这两个人的关系如上了油一样毫无摩擦,但这两个人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永远达不到“中心关系”,而是敬如宾客,只是尽力使对方舒适而已。
这样的爱情和婚姻概念实际上是强调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
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爱情不是性满足的结果,而是性的幸福,甚至掌握所谓的性技巧也是爱情的结果。
如果一定要证实这一观点,除了日常的观察外,还可以求助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许多具体实例。
对最经常出现的性问题的研究——妇女的性冷淡,男子心理上的各种严重的或不太严重的阳痿形式——表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缺乏技巧,而是这些男女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失去爱的能力。
害怕异性、憎恨异性是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这些困难阻止他们献出自己和自发地行动,使他们在生理上无法忍受异性的靠近。
如果一个有性障碍的人能从他的恐惧和憎恨中摆脱出来,他就会获得爱的能力,他的性问题也就解决了。
如果不能摆脱出来,即使有再多的性技术的知识也无济于事。
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这种病理学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其结局都是自觉地受苦。
这些形式被精神分析学家和越来越多的外行称为神经病。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简明地说明一些经常出现的形式。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在这种环境下,这些人在感情生活方面始终是停留在二岁、五岁或十二岁的阶段,但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却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
在严重的情况下,感情上的这种不成熟状态会破坏其社会生活;在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这一冲突只限于个人亲密关系的范畴。
我们再回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以父亲为中心或以母亲为中心的讨论。
下面的例子与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病态爱情关系有关,也就是男子在感情发育过程中始终停留在同母亲的联系上。
这些男子从来没有断奶,他们始终感到自己是孩子,他们需要母亲的保护、母爱、温暖、关怀和欣赏。
他们需要无条件的母爱——得到这种爱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他们需要这种爱,他们是母亲的孩子,弱小无力。
这些人在企图赢得一个女子的爱时,往往和蔼可亲,风度翩翩;如果他们成功了,仍然会保持这副样子。
但他们同这个女子的关系(实际上同对所有的人的关系一样)都是表面的,而且不负责任。
他们的目的是被人爱,而不是爱自己。
在这种类型的人身上往往可以看到很强的虚荣心和没有完全暴露的远大志向。
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妻子,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
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妻子不再符合他的想像,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果他妻子不始终如一地欣赏他,如果她要求有自己的生活,希望得到爱和保护,如果她——在极端的情况下——不准备原谅他的外遇(或者不流露对此有一种颇为欣赏的兴趣),这时他就会感到受到很大的伤害和失望。
一般来说他还会用“妻子不爱他,自私或者专制”的说法把他的这种感情简单化。
很明显,“慈母”对她的令人着迷的“儿子”的任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被看作是缺乏爱情的表现。
这些男子一般来说把他们的文雅举止,和他们愿意使别人高兴的愿望同真正的爱情混淆起来,并因此得出他们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结论。
他们自以为是伟大的恋人,对妻子的不满抱怨不休。
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这种病理学有许多个性化的形式,其结局都是自觉地受苦。
这些形式被精神分析学家和越来越多的外行称为神经病。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简明地说明一些经常出现的形式。
关于你的一个朋友
如果一个男子的男性从感情角度来看始终保持一个孩子的水平,他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在性生活方面过分强调他的男性而平衡这一缺陷。
唐璜就是一个例子。
他总要在性方面证明他男子的力量,这恰恰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男性产生怀疑。
如果这种男性的衰竭变成极端,那施虐癖—施用武力—就会以一种变态方式取代男性。
如果女性减弱或者变态,就会出现受虐癖.
关于你的另一两个朋友
我们在谈到爱情的时候,应该知道我们所认为的是哪种形式的结合。
我们是把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还是指爱情的不成熟形式,也就是人们称为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呢?
下面我只是把前者看作是爱情,但我们的讨论却要从后者开始。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生物楷模是怀孕的母亲同胚胎之间的关系。
他们既是两体,又是一体。
他们生活在一起(共生),他们相互需要。
胎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并从她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母亲就是他的世界。
她抚养和保护胎儿,同时她自己的生活也因胎儿的存在而得到一种升华。
在生理性的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中,两者的身体互不依赖,但在心理上却相互依赖。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名词就是被虐癖。
有被虐癖的人通过把自己变成他的引导者、启示者、保护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
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
不论保护者是人还是神,总之他的威力超越一切。
他主宰一切,而自己什么也不是,被虐淫者必须成为其保护者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分享保护者的伟大、威力和安全。
被虐淫者从来不作任何决定和进行任何冒险,他从不孤独,但也决不独立。
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诞生。
在宗教的语言中把崇拜的对象称为偶像,而被虐淫者对其保护者的崇拜超过了对偶像的崇拜。
这种崇拜可以同生理要求和性要求相混合,在这种情况下被虐淫者的服从不仅是想象力的产物,而且是一种与全身有关的生理需要。
另外还有屈服于命运、疾病、有节奏感的音乐或者屈服于由吸毒和催眠状态引起的极度兴奋等病状—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犯病的人失去了他的完整性,把自己成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从而使他不用对生存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和自由的回答。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积极形式是控制另一个人—与被虐癖相应的医学名词是施虐癖。
施虐淫者就是通过把另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吞并他的崇拜者,从而使自己身价百倍。
就象被他控制的人脱离不了他一样,施虐淫者也离不开他的崇拜者,双方都不能失去对方。
区别只在于—施虐淫者命令、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则乐于被他左右。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似乎他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从更深的意义来看他俩的区别不比他俩的共同点重要,他俩的共同点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行完整性。
如果我们理解这一点,就不难确定一般来说一个人会根据不同的对象作出施虐癖和被虐癖的反应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关于你们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
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
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
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途径是不同形式的纵欲。
例如自我引起—或借助于毒品—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形式的纵欲。
原始部落的许多仪式提供了这方面活生生的例子。
在短暂的极度兴奋中世界消失了,与世隔绝的感觉也随之消失。
如果是集体纵欲,那么参加者还会体验到与一组人共命运的感受,从而加剧效果。
性的体验常常是和这种纵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性纵欲可以达到同恍惚状态和吸毒一样的效果。
集体性纵欲的仪式流传很广,其效果是参加者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强烈的孤独感,但渐渐地恐惧感又会上升,因此就必须重复这一仪式。
只要纵欲是一个部落的集体活动,就不可能引起恐惧和羞愧的感觉。
这样的一种行为是“正确的”,甚至是一种美德,因为这是一种集体活动,不仅得到医生和僧侣的同意,甚至得到他们的支持,因此参加者也没有必要感到羞愧或有负罪的感觉。
但是生活在已经失去这种仪式的文化中的人如果选择同一种方式去克服自己的孤独感,就另当别论了。
酒和毒品是生活在一个非集体纵欲的时代一些人所选择的方式。
同生活在集体纵欲文化时代的人相反,这些人受到良心谴责的痛苦。
他们一方面想通过酗酒和吸毒去克服孤独感,但在纵欲以后他们的孤独感却加剧了,所以不得不更经常地,更强烈地去重复纵欲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有部分效果。
许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减轻孤独感的人很重视性纵欲的要求,实际上这和酗酒和吸毒并无多大区别。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通过纵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所有方式都有三个特征:
首先这些方式都是强烈的,甚至会很激烈;其次它们需要整个人—包括身心都投入进去,第三就是需要不断重复—因为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
但是,无论是过去的人,还是现代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却与此截然相反。
这一方法就是通过同一组人保持一致,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这一方法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关于我们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男子性行为的最高峰就是一种给的行为:
男子把自己的性器官交给女子,在达到性高潮的一刹那,他把精液给予对方。
只要他不是阳痿,他就必须这么做。
如果他不能给,他就是阳痿。
女子也是如此,只不过表现形式复杂一点罢了。
女子交出自己,她打开通向女性内部的大门,在接受的同时她也给予,如果她没有能力给,而只能得,她就是性冷淡。
在母爱中关心的要素表现得最为突出。
如果有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身体的舒适,那么无论这位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
但如果她关心孩子,她的爱就令人可信了。
对动物和植物的爱亦是如此。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关于我
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
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
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
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中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关于性爱
首先这种爱常常会同“堕入情网”的爆炸式的经历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的所有隔阂突然都消失了。
正像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按其本质这种突如其发的强烈感受是注定短命的。
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作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
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许我应该说—一样的少。
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而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
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
正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同别人的隔离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离,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克服人与人的隔离。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达到结合,而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要求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
这时对孤独的恐惧会加强这种要求,此外占有欲和被占有欲,虚荣心以及人的破坏性都会加强性要求—当然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
看起来性要求是同每一种强烈的感情混杂在一起,并因此而得到加剧,所以爱情也会加强这一要求。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
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
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温柔绝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是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既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
关于你母亲和我母亲
母爱的第二个方面也是要给孩子一种“诞生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好”的感受。
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同样的思想也表达在圣经的另一个象征性故事里。
上帝所许之地里(土地始终是母亲的象征)流着乳汁和蜂蜜。
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
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
为了能给予“蜂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但这一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
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
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
大多数的母亲在她们的孩子尚还幼小,而且完全依赖她们的时候,她们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
大多数的妇女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外一无所得。
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本能所致,这种本能同样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
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
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
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
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
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母爱和性爱的区别。
在性爱中两个迄今为止分开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亲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
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
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
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
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如果我们把利己同在一个过度忧虑的孩子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的那种占有欲作一比较,就更容易了解什么是利己。
母亲一方面真诚地相信,她对自己的孩子特别地好,但另一方面她确实能感觉到对她宠爱的对象有一种几乎已经觉察不到的敌意。
母亲之所以对孩子这么忧虑重重,并不是因为她太爱孩子,而是因为她要以此来弥补自己缺乏爱孩子的能力。
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
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
精神分析表明,这种“忘我”是一种病兆,而且常常会是主要病兆之一。
患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我们只有把他的“忘我看作是一种病兆,使他克服缺乏创造力的缺点,也就是克服造成”忘我“以及其他病兆的根源,他才会得到痊愈。
忘我的本质特别表现在对其他人的影响上—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忘我”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影响。
母亲认为孩子可以通过她的“忘我”认识到什么是被人爱,认识并学会什么是爱。
但是她的“忘我”所造成的效果往往违背她的意愿。
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是被人爱的;他们一个个胆小,紧张,担心受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
一般来说他们会受到母亲的那种隐蔽在深处的对生活的敌意和恐惧的传染,他们更多地是能感觉到,而不是认识到这点。
总而言之,“忘我”的母亲的影响同利己者的影响并无多大区别,而且常常是前者甚于后者,;因为母亲的忘我会阻止孩子对自己提出批评。
孩子们的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在道德的假面具下人们在教育他们要轻视生活。
如果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一个能真正自爱的母亲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可以确定,再没有比一个能自爱的母亲在体验爱情、欢乐和幸福方面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了。
关于你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
他们甚至认为专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
我们在上面已经提到过这一错误的结论。
正因为人们不是把爱情看作是一种积极的行动,灵魂的一股力量,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可以把这一态度同想画一张画的人作一比较:
这个人虽然想画画,但他不是去学绘画这门艺术,而是强调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画的合适的对象。
如果他找到了这么一样东西,他也就能画了。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
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
“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
“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在这种环境下,这些人在感情生活方面始终是停留在二岁、五岁或十二岁的阶段,但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却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
在严重的情况下,感情上的这种不成熟状态会破坏其社会生活;在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这一冲突只限于个人亲密关系的范畴。
我们再回到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以父亲为中心或以母亲为中心的讨论。
下面的例子与我们现在经常能看到的病态爱情关系有关,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艺术 高中语文 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爱的艺术摘录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39 父母 孩子 之间 弗罗姆 艺术 摘录 欣赏 素材 新人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