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及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50281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64KB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及答案解析.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及答案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及答案解析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2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过程》一书是由布鲁纳所写,强调学科结构,提出结构主义教学论,倡导发现教学法。
故本题选C。
2.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
说明()。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影响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发展达到成熟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故本题选A。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理论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D.生活教育理论
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故本题选B。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中间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
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该种方式为双轨制。
故本题选A。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
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A.生产性B.永恒性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
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二是: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故本题选C。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6.【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故本题选B。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7.【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故本题选D。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
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
8.【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王老师既讲了“镭”这个知识,又通过居里夫人的例子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因而体现了该原则。
故本题选B。
9.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
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9.【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
陈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的评价,因而体现的为形成性评价。
故本题选D。
10.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
10.【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德育方法。
情感陶冶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班主任李老师通过板报、墙壁等媒介建立良好的班风为的就是能够使同学在这种环境中受到感化,因而体现了该方法。
故本题选D。
11.初二
(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
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
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
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
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德育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指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冯老师的做法是让该同学美术上的特长克服其散漫的毛病,因而体现了该原则。
故本题选C。
12.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
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D.注意转移
12.【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如“一目十行”、“耳听八方”、“眼观六路”。
故本题选A。
13.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
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具体思维
13.【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思维的种类。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故本题选B。
14.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
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A.平衡性B.独立性C.闭锁性D.动荡性
14.【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由于初中生生理发展迅速,促进了中学生心理的成熟。
这个时期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独立自主性发展很快,他们极力想争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和新的权利,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故本题选B。
15.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并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
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A.启发式B.推理式C.算法式D.归纳式
15.【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问题解决。
算法式是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做法步骤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加以尝试,最终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故本题选C。
16.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A.惩罚服从取向B.相对功利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社会契约取向
1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故本题选D。
17.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励。
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A.成绩趋近B.成绩回避C.掌握趋近D.掌握回避
1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
掌握趋近指的是个体关注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和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身表现。
掌握回避指的是个体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不理解和没有掌握任务的情况。
故本题选C。
18.中学生小孙近期心理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B.克服内疚感C.避免孤独感D.建立同一性
18.【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阶段的任务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小孙对于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人的这种矛盾心理体现了他在这个阶段思考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故本题选D。
19.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
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A.情感枯竭B.去人性化C.成就感低D.知识枯竭
19.【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
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二是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孟老师的表现体现为去个性化。
故本题选B。
20.中学生小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
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A.教师促成B.群体促成C.任务促成D.自我促成
20.【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
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华和他的同学正因为参加了比赛才促成了一种良好的纪律,因而体现的是该类型。
故本题选C。
21.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教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
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
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A.强化法B.自控法C.脱敏法D.放松法
21.【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
杨老师对晓玲的表扬就是强化她的良好行为,使其改变内向的性格。
故本题选A。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8分)
22.【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包括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人们的教育思想。
因此,单单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2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8分)
23.【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4.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8分)
24.【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记忆的分类。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种,处于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就是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因而它符合短时记忆的特点,不会持久保持。
信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才能持久的保持。
25.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8分)
25.【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智商与学习成绩之间确实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它们并不是因果关系,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集体及教师的影响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外,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智力受遗传影响较大,智商保持相对稳定,但智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0分)
26.【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般的教育通常指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10分)
27.【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对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
(2)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智慧,训练思维,提高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创造才能,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3)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美育能促进身体机能的协调,能调节学生的精神。
美的感受还能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有助于掌握运动技巧的要领,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
28.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0分)
28.【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他提出了两种心理机能:
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首先界定: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有意性。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认为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
内化学说是维果斯基的理论工具,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29.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10分)
29.【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
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
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
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
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
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
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
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
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问题:
(1)张老师釆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分)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分)
30.【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张老师让同学说通过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得出萝卜在两种不同液体中的不同反应。
②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张老师通过非常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展示了实验的结果,即体现了演示法。
③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张老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即体现了该方法。
④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
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体现了发现法的运用。
(2)张老师贯彻的教学原则有:
①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体现了发现法的运用。
②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张老师通过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看到实验呈现的结果即体现该原则。
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张老师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使学生将课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
当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
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要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问题:
(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10分)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
(8分)
31.【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习动机。
(1)晓雯的冲突类型包括了趋避冲突和双趋冲突
①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
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
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晓雯有竞选班长的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的冲突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的体现;
②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
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冲突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
(2)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
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
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
作为晓雯的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晓雯:
第一,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自觉目的性是意志行动的重要特征,帮助晓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促使晓雯合理处理好个体成长与集体成长之间的关系。
第二,通过学校教育,日常学习,劳动和课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认识到要达到一定的目的都必须付出努力。
对于晓雯这样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学生良好的榜样,教师在工作中要表现出目标明确,处事果断以及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第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晓雯用座右铭以及先进人物的事迹,不断促进自己的发展;并利用集体的帮助,克服自身的弱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 知识 能力 中学 模拟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