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docx
- 文档编号:449558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4.31KB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3篇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主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湘西古朴、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欣赏“边城之美”。
教学难点由文本延伸,引导探究“边城之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湘西大家”——边城之范
1、这里山青青水碧碧,这里水寨苗家韵依依,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边城优美的风光。
(播放视频)
所谓边城就是靠近两个地区交接处的城镇,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茶峒。
那里有小河沿岸的优美风光,那里有凭水依山的小城,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那里有浓翠逼人的细竹,那里有恬静幽美的山村,那里有桃花深处的人家,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
2、作家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物研究学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有两类:
一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如《边城》;一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等。
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边城》充满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寄托了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是他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是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巅峰之作,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居于第二;曾于1987年、1988年两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沈从文的文字是中国文学最美的象征。
3、写作背景。
1934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湘西故乡,看惯了大都市尔虞我诈、世态炎凉的作家,重新感受到故乡人身上保留的那种质朴的人性美,也感受到了由于现代文明的侵入,这种人性美行将消失的情景,于是创作了中篇小说《边城》。
二、“不悖人性”——边城之事
1、《边城》简介。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爷爷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顺顺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
一年前的端午,翠翠初识傩送的哥哥天保,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在唱歌之时,让弟弟先开口,为了成全弟弟,自己没有唱歌,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爷爷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怅惘。
补充翠翠父母的故事
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
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翠翠的母亲却关心腹中的孩子,不忍心死,拿不出主张。
老船夫知道后,只当做没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着羞惭一面怀着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留下翠翠,由老船夫一人抚养。
2、课文节选故事内容。
(认真细读课文,对照了解故事情节)
三章,又到端午,民风:
又到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端午节,边城的人们用自己独特而古老的方式欢庆,活动丰富,官民同乐,生活安乐祥和。
四章,两年前端午,初遇傩送:
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到城里看龙舟,爷爷因担心替自己守渡船的老朋友,先回去了,因为朋友喝醉没有再返城找翠翠,翠翠一直在河边等爷爷,等到天黑,遇上在河里捉鸭子的傩送,两人一番“拌嘴”后,傩送请人把翠翠送回家。
回家后的翠翠心思有了些“异样”。
五章,一年前端午,初见天保:
翠翠回想一年前的端午节,带着“异样”的心情,又去城里看龙舟,却遇上下雨,到顺顺吊脚楼避雨,没见到二老傩送,却认识了大老天保,天保慷慨地送了翠翠鸭子和粽子。
回家的路上,爷爷试探翠翠,被翠翠回绝。
六章,回到现在,花轿情思:
小说再回到现实中,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争执,拒不收钱。
爷爷重提一年前和两年前端午节的事,翠翠俏皮地与爷爷逗笑。
翠翠看着迎婚送亲的喜轿,听着爷爷吹的唢呐,心飘得很远很远……
3、请给“边城”加上一个恰当的定语,要求概括出小说所写的主要内容。
示例:
风景秀丽的边城;民风淳朴的边城;宁静幽美的边城;至真至善的边城……
3、请用一个字来概括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谈谈为什么。
示例:
美。
教师提示:
作者在谈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
“我的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美可以概括为风景美、民俗美、人性美。
三、“美的赞歌”——边城之美
1、学习小组的划分与分工。
把学生分为如下六个小组进行探究学习:
民俗风情组;人物篇之翠翠组;人物篇之爷爷组;人物篇之兄弟组;人物篇之乡民组;自然风景组。
任务:
民俗风情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风俗美,人物组主要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描写方法,风景组主要探究小说描绘的自然风光美。
要求:
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指出特点,分析作用。
2、探究示例(教师引导)
飞扬的锣鼓——民俗风情美探究
(1)、《边城》充分地描绘了湘西边地风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请课文,划出文中集中描写当地锣鼓的相应的文字。
明确:
课文第三章的第三、四、五段。
(2)思考这些风俗描写有何共同特点?
又有何作用?
明确:
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的保持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锣鼓飞扬的场面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的和睦安乐的风貌,透露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气氛。
3、学生在学习合作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活动。
4、学生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示例
(1)如诗如画的风景美
示例
(1)如诗如画的风景美
相应文字: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
风景特点:
这里的山——青青,水——碧碧,水寨苗家——韵依依。
作用:
再现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世俗的尘嚣。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边城清丽明净的自然美。
沈从文如此着力于边城的自然景物,其中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以自然的明净状写湘西人心灵之明净。
于是,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就构成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示例
(2)热情友善礼让的乡民
相应文字:
第六章“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至”可以吃到镇筸城!
”
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这里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示例(3)翠翠物形象分析
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
‘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
‘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
这一段描写凸显出乖巧的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
她不是真的生祖父的气,只是表现出一种小女孩特有的娇气和顽皮,让人忍俊不禁。
另外,翠翠第一次在吊脚楼下见到傩送二老,二老邀请她去家中做客。
翠翠误会了,骂了他一句。
二老说,你在这里,当心河里的大鱼咬你。
翠翠说,大鱼咬不咬我不关你事。
联系此细节,翠翠对爷爷说自己被鲤鱼吃去,实际上是对邂逅二老的情景的一个不自觉的温柔回忆。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翠翠对二老的喜欢,虽然这种喜欢是淡淡的。
“大鱼咬你”这句话对翠翠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温柔的回忆,而且,这句话颇带俏皮味,也成了翠翠和二老以后相爱的一个隐喻。
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总之,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
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
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示例(4)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爷爷形象: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备至。
重点赏析老船夫身上的人性美。
明确:
老祖父忠厚善良,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午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即使是为了陪翠翠而请人帮忙看船,也时时挂念朋友的孤单,即刻回去替换。
他古道热肠、重义轻利,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
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却是最淳朴的对歌,当天保知道自己的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师生共同小结人性美:
边城人们“优美、健康的人生形式”,这种“优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个人身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其一,每个人身上闪耀的人性闪光点:
天真纯洁的少女,纯朴厚道的老人,真挚善良的少年,友爱互助的乡民……
其二,人与人的关系上,体现的人情关系的和谐,亲密:
(人性美:
优美健康)
总之,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矫情的。
在这里,人们没有尊卑的观念,众生平等,大家和睦相处,和平地生活。
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与作者在大都市所见到的迥然不同,而这也正是作者创作本文的动机。
写几句话,寄语人物。
如:
翠翠,你就像……翠翠,我想对你说……
示例(5)古朴醇厚的风俗、人性
原文: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评点:
百姓安康、安居乐业、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着。
原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评点:
古老的习俗,不分等级,不慕名利。
原文:
好事的军人,且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五百响鞭炮。
评点:
古老的民俗和古朴的民风联系在一起。
原文:
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评点:
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
原文:
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
“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了。
”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
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评点:
再现当地人的古朴、醇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
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善良,认为帮助人是最本质的特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5、师生合作再探究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描绘这样一个理想世界,意图何在?
❤
❤
❤
❤
明确:
其一,《边城》展现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诗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理想和人生理想:
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其二,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如虚伪、自私的市侩。
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四、“爱的悲剧”——边城之痛
1、“到了冬天,这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小说的结局,模糊而悠远,天保闯滩死了,傩送带着愧疚之心出走了,爷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留下翠翠守着渡船等待一个未知的明天。
一个如梦如幻的陷入悲剧结局,令读者陷入无边的惆怅。
为什么呢?
个性探究:
边城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1)悲剧的美更永恒、更深刻。
(宝黛的爱情,化蝶,孔雀东南飞等等)
(2)悲剧本身就源于他们的善良、纯朴的天性(傩送的内疚,爷爷的自责悲痛,顺顺内心的隔阂……)
(3)小说中不凑巧的情节暗示(两年前端午节偶遇,一年前端午节错过,月下唱歌不知情,出走……“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而朴素的善,终究难免产生悲剧。
”)
2、老师引导: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透过人性美优美健康的光环,对作品的内蕴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不悖乎人性”蕴含的又是怎样的人性呢?
undefined
第一,这是一种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带来的悲剧。
(原生态)
(1)这种自然、原始,是源于边城的偏远,闭塞;这种人性是“未经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2)无欲无争是一种美,同时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可能错失良机,酿成悲剧。
如翠翠明明喜欢傩送,却羞涩腼腆不说出来。
爷爷不知,傩送先前也不知。
(3)内心的孤寂。
爷爷虽然对翠翠无比慈爱,却不了解她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翠翠也不了解爷爷内心在经历了女儿爱情的悲剧后,想要极力促成翠翠幸福的无比渴盼的心思。
这钟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纯净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
第二,这是一种因“爱”而深情,因“爱”而绝望,因“爱”而矛盾,因“爱”而有所顾忌,符合“爱”的逻辑,不悖乎人性的悲剧。
(1)深情,绝望:
爷爷对翠翠的宠爱,深情而毫无保留;爷老船夫对女儿的爱一样深情,女儿未婚,“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女儿殉情,老船夫一句“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是有多深的无奈与绝望。
而当翠翠的幸福同样无望是,老船夫终于在绝望中死去。
傩送对翠翠的爱是深情的,不要碾坊,只愿做个摆渡的人。
翠翠在大老和二老之间,只认定自己所爱。
翠翠父母的爱同样是深情而绝望的。
(2)矛盾、有所顾忌:
傩送在对翠翠的爱与对哥哥的死的内疚感之间矛盾挣扎;天保在对翠翠的爱与对弟弟的手足亲情之间矛盾挣扎;爷爷在对翠翠的宠爱,为她的婚事操心,想要促成翠翠的幸福,可又不懂的翠翠少女的心思;翠翠内心对爱的憧憬,这种含蓄羞涩,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有所顾忌。
边城的人是可爱的,他们因爱而勇敢,有时为爱而奋不顾身,有时又因亲情而对爱有所顾忌,所有的悲欢离合生死都因真挚的爱而起,而不是因罪恶邪念,最终悲剧的结局符合“爱”的逻辑,是不悖乎人性的“爱的悲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部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
五、“纯净人性”——边城之思
1、补充,概括本文内容。
风声,水声,歌声,唢呐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__情,__情,__情,____情,____情,情情乱痴心。
2、在全文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3、课堂练习:
请仿照下边用一句话点评,要求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基调。
《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
参考答案:
《边城》是一幅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边城》是老妪絮絮讲述的一个完美的童话;《边城》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
4、。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5、延伸。
(1)作品的结尾采用了西洋小说中常见的开放式结构,以翠翠在白塔下渡口边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作结,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让无数的读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请设想翠翠等待的结果,按照沈从文的艺术风格,给小说续上结尾。
(2)作者为我们展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在今天看来有着怎样的意义?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二
【课文品读】
一、简介《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二、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年诞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少年时代顽劣异常,上私塾总是逃学、打架、撒谎,和一批“小流氓”(沈从文语)四处游逛,惹是生非。
不到14岁就去当兵,却是一支“半匪半军”的队伍。
六年时间,沈从文眼见有上万人被杀。
有人戏说,沈从文是“当土匪”出身。
20岁时,沈从文厌倦了“半匪半军”的生活,只身来到北京。
想上大学。
连新式标点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课”。
一边苦读,一边写作。
没有经济来源,冬天只穿两层单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到1948年,出版小说、散文、文论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
只有小学文凭,却当大学教授 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讲师,在昆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连江青都说,她在青岛大学读书时最爱听沈从文的课。
还编辑过《京报》《大》《益世报》等大报的文艺副刊,编撰过中小学国文课本,创办过文学杂志。
他的爱情生活幸福美满──夫人张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们的婚姻还有一段佳话。
解放后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做一般职员:
抄卡片,作讲解,为各方面打杂……文学创作从此停止。
“~~”中先后8次抄家,无休止的检查、之余是扫厕所,到农村“劳改”。
但仍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宋铜镜》《战国漆器》《中国的瓷器》等大量学术著作,著名作家转变成著名文物学家。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沈从文热”。
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
两次诺贝尔奖提名,可惜擦肩而过 1983年沈从文患,左身瘫痪。
1988年5月10日猝发逝世,享年86岁。
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培养语言概括能力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感受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第二步,找出美景进行赏析;
第三步,精读体味了解风俗美;
第四步,具体品析人情美;
第五步:
综合概括,品析边城之美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概括文中事件,体会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湘西风貌如同久在深闺的少女,谱写着一曲曲古典诗意的歌谣,纯情轻柔,自然朴实。
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便如同舟行水上,触目尽是诗情画意,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城》。
二、整体把握
第一步,概括事件理解文章;
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内容
明确:
(一)边城紧锣密鼓筹备龙舟赛。
(二)两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傩送。
(三)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宝。
(四)渡口边迎婚送亲撩拨情思。
三、文本解读
认真读完文本,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呢?
生:
美。
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精品教案范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
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
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
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
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
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军旅生涯:
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城 高中语文 必修 精品 教案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