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docx
- 文档编号:4493706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63KB
学前教育学.docx
《学前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
(1)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
(1)包括教材第一、二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部分在书中均能找到正确答案,并且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所涉及。
下面就这几个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下面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五、案例分析题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
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下也有了较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了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
表现在两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新阶段。
既然是分析题,请注意在这里要阐释一下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前教育学工作者开始逐渐摆脱以往那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强调儿童的本能或遗传的作用和儿童自发的发展的局限,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观点。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学科为学前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研究,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的研究,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研究都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历史上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注意:
1.本题联系实际部分,不要受限于“参考答案”。
同学们应紧扣消费理论,主动观察和思考,也可组织讨论,同学一起拓宽思路,再来回答这一作业题。
2.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此题有字数要求。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试从学前教育功能的角度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功能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参考答案:
回答此问题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
学前教育功能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于学前教育之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多样性。
学前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人和社会是多层次和多方面,所以学前教育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学前教育功能具有方向性,有正负之分。
学前教育的正功能是指学前教育的积极作用,负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学前教育功能分类。
从承受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区分出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层次来分,可以区分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上来分,可以区分出学前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从作用的表现形式上来分,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虽然存在多种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方法,但是都涉及学前教育对个体及社会所具有的作用与影响,这两种功能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
因此,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应努力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有益的早期经验,为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个功能的实现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培养来实现。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
(2)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
(2)包括教材第三、四、五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下面就平时作业
(2)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四、论述题
1.论述你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二、幼儿园的任务
参考答案:
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学前儿童体育指遵循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关系到未来的过敏体质;学前儿童体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需要;学前儿童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智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学前儿童智育是儿童发展尤其是心智发展的需求;学前儿童智育是实施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
学前期道德品质教育也都离不开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情、意、行。
研究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进一步研究这些心理因素的特点和形成。
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
第一阶段,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第二阶段,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第三阶段,有意识地感受美、表现美。
学前儿童美感表现有下列特点:
情绪性;表面性;行动性。
学前儿童美育是整个社会审美化的需要;学前儿童美育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美育是实施各育的催化剂。
2.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
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第三节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三、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参考答案: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幼儿园对幼儿实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手段来实现的。
因此,在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中,很重要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使促进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并且根据时间的不同组织学前儿童玩不同的游戏。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游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备条件。
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学前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该在室内和室外都都有固定的游戏场地。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游戏材料、玩具时学前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
要使学前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充足的玩具。
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
成型玩具(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非专门化玩具)。
五、案例题
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
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汪剪得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
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片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置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结合案例,说明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
第五章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第二节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教学活动的内涵,到底什么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呢?
参考答案: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教学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
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各儿童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儿童获得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
通过具体形象的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儿童懂得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具体观念。
注意,回答此题要结合案例。
在次案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手工剪纸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
但类似的教学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在学前小班进行。
小班儿童刚离开家道幼儿园,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适合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语言的发展,求知欲的增强。
到了中班,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因此在中班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有分析,指出好在何处,说明原因。
进入大班后,儿童在知识、技能、语言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任务,求知欲和自制力显著增强。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逐渐减少游戏成分,增加语言讲解成分,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注意:
此题的考核点为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请同学们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入手,进而来分析。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3)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3)包括教材第六、七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
幼儿园环境设计和幼儿园教师。
下面就平时作业(3)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第六章幼儿园环境设计第一节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答案要点:
(1)为幼儿创设安全、卫生、减少干扰的环境;
(2)将教育目标蕴含在区域活动的材料中;
(3)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有层次性的材料;
(4)创设开放、多元化的无班界活动区,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2.举例说明幼儿园教师具有哪些角色。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第七章幼儿园教师第一节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答案要点:
回答此题前,先要弄清什么是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具有社会角色的特征。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具体表现为:
(1)引导。
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2)指导。
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
(3)诱导。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教导。
教导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
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幼儿园教师的任务是育人,既要开启学前儿童的心智,又要培植他们的心灵。
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儿童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行全面教育;
(2)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来影响和感染学前儿童,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支持儿童独立自主学习;
(2)支持学前儿童合作学习。
4.教师是学前儿童养护者。
“养护者”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教师是学前儿童权利的保障者;
(2)教师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设适宜的气氛和环境。
5.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
(1)反思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
(2)针对教学实践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做出决策;(3)针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反省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等问题。
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教师是学前儿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引路人。
。
学前儿童对社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体验都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完成的。
五、案例题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
”
(1)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第六章幼儿园环境设计第三节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二、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
参考答案: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
“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
”也就是说,创设环境是幼儿的需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而这一环节需要我们老师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鼓励孩子积极投入环境创设之中,大胆的想象与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创设环境,并学会做环境的主人。
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
(1)强调儿童的参与性。
(2)满足儿童的身心需要。
(3)幼儿园中的户外场地的设计,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
(4)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如果在场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地享受户外环境。
(5)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
如果场地面积比较狭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设施,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4)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4)包括教材第八、九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
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下面就平时作业(4)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三、论述题
1.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般会面临哪些问题?
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解决?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第九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第一节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和意义一、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要点:
一、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
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儿童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
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
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压力。
二、生活制度的变化。
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
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三、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
在小学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
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
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四、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
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
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
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五、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
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
儿童必须勤奋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为切实解决好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使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环境。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坚持非小学化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第九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第二节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三、与小学的适应性性二非小学化原则
答案要点:
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引导家长积极配合。
要杜绝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粗暴干涉,有效阻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幼儿教师最关键的是要有专业素质,而不是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
在幼儿园,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教,包括如何上厕所也要教,这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教育应该淡化语文、数学、英语等具体学科,注重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
幼儿教师要注重技能,如带领孩子开展活动的能力,同时不要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修养。
幼儿教师要能够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解决每个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四、案例分析题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第九章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答案要点: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
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可以先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来分析此题。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注意:
此题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此案例中,两位老师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
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入学初感学习轻松,以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在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
(1)应注重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应培养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其中包括:
培养主动性;培养积极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前准备。
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其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