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49270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39KB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第七单元备教案
2、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
3、继续学习默读。
读懂本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前准备
老师:
多媒体。
学生:
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题
1、播放故事:
《自相矛盾》。
2、播放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
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范写“矛”与“盾”)
矛进攻
盾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
“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
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板书题:
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题。
师:
读了题,你有哪些问题呢?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
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
怎么集合的?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扫清障碍
1、师:
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
集合结果会怎样?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师:
请大家默读,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出示词语:
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
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
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
又名战车。
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
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
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ábāndùn
(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
híshén
(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
tǎnzhàngōngtuì
(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本
1、师:
小朋友,上节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学习了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
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
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
提示:
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
2、师:
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
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
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
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
“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自然段,请用中的句子说明。
学生读、回答。
提示: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
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吗?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
师:
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
“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
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
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
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
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
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
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
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屋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生字新词。
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
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
2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题
教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题,问:
谁的木匣?
2学生读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
①自学生字词。
②这篇讲了一什么事?
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生字只有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
填下列表格。
4读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
学生想:
这篇讲了一什么事?
(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
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分成三段。
)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
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
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
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教师问:
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从这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
我们先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
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
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
(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
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
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
问:
“妈妈是怎么做的?
(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
(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
(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
)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
他是怎么埋的?
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
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
什么叫刚学数数?
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
(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
(3)木匣里都有什么?
(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
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
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
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他们挖到了吗?
(挖到了)谁先挖到的?
(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为什么挖到了呢?
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
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
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
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
前后要一致。
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
(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
(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
“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
读他说的话。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
(说明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第七 单元 备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