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5篇.docx
- 文档编号:448557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66KB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5篇.docx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5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5篇
袁隆平爷爷是一位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意志坚强、奋斗终身的人。
下面是整理的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1
电影以生动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举世闻名的生物遗传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倾其毕生的精力埋头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这部影片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打破了观众头脑中关于主旋律影片"高大全"和说教的模式,使人们得以认识,走近真实而杰出的袁隆平,感受到袁隆平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崇高情怀.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慌的恐惧,义无反顾地走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没有结果的路上,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他是那样的坚定,直执,饱含着激情,他的生命如歌般地在全世界奏响.他立志要让那粒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为他的也是人民的绿色梦想而歌,为全人类而唱,那是世界的福音.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坚韧,仁爱的伟大精神,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在如今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里,人们早已经变得浮躁,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他那种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支撑他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这种信念最终帮助袁隆平战胜了数不清的困难,为中国乃至于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岁月似乎并未在袁老身上留下年轮的印记,他仍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追逐着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回顾袁隆平走过的人生足迹,恰恰应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点,一是科学,二是发展.讲科学,首先就要摆脱愚昧的,蛮干的思维来实现发展,不好大喜功,不片面追求数字.发展归根到底要以科学的思想来指导,要依据科学的精神来论证,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富裕,让大多数人受苦,也不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均等化,而是要在保证绝大多数人的起码幸福的基础上,提倡公平竞争."以人为本"不是什么空口号,也不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玄论,而是要落实到关切民生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才是对"以人为本"理念最到位的实践.袁隆平在粮食最为紧张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他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动力是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饭,甚至能够"在稻穗底下乘凉",这就是支撑着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试验中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理想和信念,由此可见,他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实科学发展观本就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思想,它是再朴素不过的生命道德伦理,任何有良知的人,只要心怀善意,身体力行,都能实践科学发展观,就看他有没有毅力和行动.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袁隆平院士有着笃实质朴,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作为质监人的我们,在面临着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面前,要向袁隆平那样不断探索,坚持学习,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牢记自己的责任,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而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切实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做到不畏艰险,脚踏实地,顽强拼搏,孜孜不倦,将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亮点,用实际行动来努力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提高我们的工作业绩,提高我们的修养素质,在质监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2
今天我们上了这个学期的第一节电影课,这节电影课看的电影是:
《袁隆平》讲的是:
1958年,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如火如荼。
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尊重科学,潜心研究生物遗传学。
他独特、富有哲理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可袁隆平不入潮流的所作所为,却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女友害怕因此受到牵连,痛苦地选择了分手。
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袁隆平和学生董婕发现了一株结有230粒的“鹤立鸡群”高产稻穗,他兴奋异常,如获至宝,天天像忠诚的卫士悉心地呵护着它。
次年,袁隆平把它们当成种子培育,期待着丰收的果实。
可事与愿违,这230粒种子结出的稻穗,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饥荒,使袁隆平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他清楚地意识到:
国以人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生存法则。
袁隆平暗自立下誓言:
一定要研究出高产的杂交稻,让天下受苦百姓都能吃饱饭,让人类远离饥饿!
依据对生物遗传学的深入研究,同时,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论证了先前“鹤立鸡群”的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
从此,袁隆平杂交水稻高产梦启程了……县委书记成洪涛是个惜才爱才的领导,当他得知袁隆平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并责成学校为其配备了两名助手。
学生董婕一直在默默地关心老师的事业,临行前的毕业晚会上,她送给袁隆平一个放大镜,看着这份特殊的礼物,袁隆平若有所思……有情人终成眷属,已经三十四岁的袁隆平和学生董婕走到了一起。
在妻子和两名助手的帮助下,他们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终于在茫茫的稻海里找到了败育型雄性不育株。
随后,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发表在《科学通报》杂志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红卫兵把袁隆平精心培育的不育株砸了个稀巴烂,并准备批斗他。
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光芒,袁隆平的论文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的关注,并以国家科委的名义发函,责成各级领导给予支持和重视。
杂交水稻研究得以继续,免遭厄运,袁隆平还当上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技术参谋。
然而,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忌妒在心,趁着倾盆大雨之机,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良种毁了个一干二净,袁隆平悲痛欲绝仰天长呼“这也是生命啊!
”为了加快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育种步伐,袁隆平告别妻子和孩子,带着两个助手远赴海南,追逐梦想。
历经多次失败,袁隆平意识到应该在“远缘杂交”上寻找突破。
在海南人民的配合下,他们兵分几路寻找野生稻。
成洪涛到农业厅主持工作,首先就想到了袁隆平。
时任农业厅办公室主任的崔灿马上和董婕赴海南找到了袁隆平,崔灿企图说服袁隆平回湖南,被一口拒绝,因为他不想错过野生稻一年一度的抽穗扬花期。
董婕把父亲病逝的消息告诉他,袁隆平悲痛万分,在稻田边跪拜远逝的父亲。
成洪涛带着专家远赴海南,目的是为了求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
水稻专家的冷嘲热讽,不但没有削弱袁隆平的锐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袁隆平充满激情地说道:
“就算撤消项目,停拨科研经费,我也决不放弃!
”成洪涛从袁隆平的眼神里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杂交成功,预示着“三系”配套的最后一道难关已攻破。
全国十八个科研单位几万制种大军汇集海南,协作攻关,大面积育种,在全国推广。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以后的第五大发明,他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现实中的袁隆平仍在追逐梦想,探索着超级杂交水稻的新领域……
我看了之后就想,只要不放弃就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像袁隆平一样,到了海南去继续研究,成洪涛带来了两个专家,两个都说这是研究不出来的,有很多外国科学家都放弃了,袁隆平不同意他们的意见,觉得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到了最后就成功了。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3
袁隆平之所以取得成功、电影之所以感人,归根结底的原因只有一个——袁隆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勤劳、坚韧、仁爱
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
那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
现在搞学术的人难出成果,常自抱怨,可是有多少人有袁隆平那样的勤劳辛苦精神呢?
就以这次电影发布会为例,那么多的媒体记者,发布会一结束,全都离开,赶回去发稿子。
可是他们连电影都没看,又如何能写出感动人心的稿件呢?
曾经踏实的中国人,在如飞的社会节奏里,早已经变得浮躁,又怎么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呢?
袁隆平够坚韧,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
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
支持他如此坚韧的,是他心中“为民谋食”的仁爱精神。
袁隆平说: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正是中华文化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
这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远比什么虚伪的上帝来得真实。
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数不清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因为他的成果,世界上可以多活一亿人。
这种精神,是推崇天下为公的中国人所独有的。
这种精神,放在自私社会里是行不通的——现在为什么不出袁隆平?
电影《袁隆平》里,袁隆平因为在课堂上推崇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森,遭到了领导的批判。
原因当然是“否定社会主义科学,提倡资产阶级学术”之类的。
这就太令人鄙视了,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也没有阶级之分,不管谁的成果,只要是为人类造福,为何不可拿来我用?
如果按照电影中这帮弱智革命派的逻辑,苏联的人造卫星技术,源于纳粹德国的火箭飞行技术,技术到底算谁的?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是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先进,还是纳粹制度的成功?
可见,____中搞的一些事,是丑陋的,甚至是反人类的。
类似的情节还有,红卫兵把袁隆平培育的稻苗都砸了。
就算袁隆平反动,稻苗也反动?
____是个争议极大的话题,到今天也是如此。
我反对任何方向的极端化做法——既不要凡____必反,也不要凡____必挺。
唯物辩证法原则适用于万事万物,我想____也不可例外。
以刘老师为代表的几个水稻专家,就是这一类人。
他们自己无能,却占据着位置。
这还不算,他们还要极力破坏别人的事业,限制别人的能力,让别人也一事无成。
大家都一样无能,他们的无能看起来才正常,才不会被关注,他们的地位才不会动摇。
刘老师因为怕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趁着大雨把袁隆平的稻田毁掉,宁可损失国家利益,也要阻止能人成功,自私到了极点。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个风,不是来自敌对方向,而往往是来自自己阵营。
这种丑陋的中国精神,贯彻在无数的中国人中间,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大行其道。
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受列强欺压,被英法联军打,被八国联军打,被日本鬼子打。
因为这个精神,中国屡遭外商打压,一些丑陋的中国人,争相在外国人面前献媚争宠,却对于自强的中国人,明枪暗箭,除之而后快。
如果说,中国人不能够根除这种劣根性,那中华崛起梦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梦。
卑劣的小人们,把无数的袁隆平扼杀在萌芽里。
以至于今天我们对于袁隆平感到格外的珍惜。
然而,按照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她应该产生千千万万的袁隆平才对。
那些被扼杀了的天才,都毁在这些中华民族的小人之手!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4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
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
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
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
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
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
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
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
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
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
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
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
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
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
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
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袁隆平电影观看观后感800字5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
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
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
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
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
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
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
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
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
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
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
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
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
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
“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
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
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
”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
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
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
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
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
“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
”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
“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
”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
“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
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
”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
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
答案补充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
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
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
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
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袁隆平 电影 观看 观后感 800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