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资料doc.docx
- 文档编号:447716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5.58KB
安史之乱的资料doc.docx
《安史之乱的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史之乱的资料doc.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史之乱的资料doc
安史之乱的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
由于发起反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战争背景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就上百万。
杨氏兄弟姐妹五家,声色犬马,权欲熏心,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
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
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
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民族矛盾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
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
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
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内部矛盾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到天宝元年(742年),边军不断增加,达到四十九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北边境,仅安禄山所掌范阳等三镇即达十五万人。
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
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
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战争过程 叛军参与将领 安禄山:
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
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
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
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 安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国家长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
唐廷反击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
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听信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杀大将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
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命其子安庆绪率兵攻潼关,被哥舒翰击退。
安军主力被阻于潼关数月,不能西进。
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
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一定是用羸师弱卒来引诱我们,如若进兵,正好中计。
况且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
;官军凭借潼关天险抵挡他们,利在坚守。
且叛军暴虐无道,失去民心,日渐衰颓,很快就要发生内乱,(那时)再攻打他便可不战而擒。
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
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便对唐玄宗说,哥舒翰按兵不动,会坐失良机。
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崔乾佑部相遇。
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
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领兵与唐军决战。
唐军以王思礼等率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率10万大军继后,另派3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
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
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了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
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
这时,崔乾佑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
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
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
哥舒翰只带数百骑狼狈窜逃,从黄河西渡进入潼关,潼关外挖了三条战壕,都是二丈宽一丈深,人和马掉进沟里,一会就填满了,后面的人就踩着尸体过去。
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
哥舒翰撤到关西驿,张贴榜文招揽失散的兵卒,想要继续把守潼关。
吐蕃将领火拔归仁带着一百余骑兵包围驿站,进去对哥舒翰说:
贼兵来了,请元帅上马。
哥舒翰走出驿站上马,火拔归仁及众将扣头说:
元帅拥有20万兵马,一场战斗就把他们都抛弃了,有何脸面再见天子?
且元帅没有见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吗?
请元帅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不从,火拔归仁就把他的腿绑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顺从的将领一起投降安禄山。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
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长安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
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长长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利令智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
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
之后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纪的哥舒瀚统领潼关的军队拒敌,当时镇守潼关的军队有二十万!
哥舒瀚正确的判断了双方的形势,也认为坚守不出才是御敌之策,随着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杨国忠又在鼓动玄宗下圣旨强迫哥舒瀚出战,哥舒瀚在接到圣旨后知道此战必败,但慑于皇权的威严,不得已带兵出战,最后果然大败,自己也被手下绑赴敌营。
唐玄宗所在的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一处混乱,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过一两个人,皇帝到勤政楼颁下制书说要亲征,众人都不信。
这天,皇帝的禁军仪仗迁到了大明宫。
傍晚,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编六军,多赏赐钱财,从马厩里挑出九百匹马,外面都一无所知。
安史大军日渐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出逃。
后来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旋即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这一切后相当无奈,毕竟不是自己愿意退位的) 经过左藏,杨国忠想毁掉这些财宝不让贼兵得到,唐玄宗说:
贼兵得不到财宝就会搜刮百姓,不如把它们留给贼兵。
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唐玄宗想迅速平定乱事,唐朝不可能在经过了六七年而且又是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才将安史之乱镇压下去,他最终的退位也是咎由自取、自食其果!
马嵬兵变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
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
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曦、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诸将所推,自行登基。
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叛军。
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13] 睢阳之战 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是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的着名城市攻坚战,史称睢阳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河南节度使,以归、檀及同罗、奚兵十三万人南下,尹子奇为安庆绪手下之名将,率领大军扫荡河南,此时河南城镇纷纷陷落,惟有军事重镇睢阳未陷(睢阳即今商丘县地内)。
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
张巡因宁陵城小,难以抵强敌,故张巡率兵3000自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
尹子奇全力攻城,张巡率领将士,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之内打退叛军20余次进攻,连续战斗16昼夜,共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杀死士卒2万余人,守军士气倍增。
许远因张巡智勇兼备,于是自己守城,将作战指挥交张巡负责,自己担负调运军粮,修理战具等后勤保障工作,战斗筹划都出于张巡。
[14]两人密切配合,使叛军久攻不下,只能围而不攻。
睢阳之战,张巡从757年1月开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后,终因病饿力竭,寡不敌众,城被叛军攻破,张巡及其部将36人遭杀害。
苦撑了十个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个月之久,保江淮免于战乱十个月。
而睢阳之战前后大小四百余战,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败贼兵,无一败仗,杀伤贼兵十几万人,而敌首领也非无能之辈,这从尹子奇被张巡射瞎一目,而又因为壮其义、爱其才,欲要招降张巡,可见不一般了。
睢阳之战,尹子奇为报屡败损目之仇,使安庆绪前后大兵几十万人被张巡所牵制。
如此方使唐朝能够反攻、使郭子仪能够从容收复两京。
当时,朝廷仅剩下长江、淮河流域的赋税支撑着,睢阳位于大运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镇,如果失守,运河阻塞,后果不堪设想。
张巡、许远守睢阳,兵力最多时也不满7000,前后400余战,竟然歼灭叛军12万人。
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
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
[15] 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
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
稍有过失,便行杀戮。
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
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
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
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
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
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
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
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却没能摸到。
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
贼由严庄。
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
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
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
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
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
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
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
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邺城之战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二年三月,唐军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安庆绪部,与其援军史思明部交锋时被狂风惊散溃败的作战。
唐至德二载(757)十月,在陕郡之战后,安庆绪仅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唐军遂收复洛阳城,并遣军攻占河内(今沁阳)等地,迫降安将严庄;陈留(治今开封)军民杀安将尹子奇归唐;唐将张镐率兵收复河南、河东郡县。
但肃宗忙于迎太上皇还都,未及时遣军追击安军残部。
安庆绪至邺后重整旗鼓,旬日之间,其将蔡希德自上党(今山西长治)、田承嗣自颍川(今河南许昌)、武令珣自南阳(今邓州),各率所部至邺城会合,连同安庆绪在河北诸郡招募的新兵,共约6万人。
安庆绪忌史思明势盛,于十二月遣使至范阳(今北京城西南)调兵。
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以其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被授范阳节度使;半年后复叛。
安、史两军虽已矛盾重重,但对唐军仍构成威胁。
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鲁炅、李奂、许叔冀、李嗣业、季广琛、崔光远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共领步骑约20万北进主攻安庆绪,又命李光弼、王思礼两节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监督各军行动。
十月,郭、鲁、季、崔等部先后北渡黄河,并李嗣业部会攻卫州(今河南卫辉),以弓弩手伏击而逐,大败安庆绪亲领7万援军,克卫州;旋又趁势追击,在邺城西南愁思冈击败安军,先后共斩其3万余人。
安庆绪退回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
史思明率兵13万自范阳南下救邺城,先遣步骑1万进驻滏阳(今河北磁县),遥为声援。
十二月,史思明击败崔光远夺占魏州(今大名北)后,按兵观望。
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议分兵逼魏州,各个击破史军,鱼朝恩不纳。
二月,唐军围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四月不下,师老势屈。
史思明率部向唐军逼进,并截断唐军粮运。
三月初六,号称60万之唐军,布阵于安阳河(今河南安阳北)之北。
史思明亲领精兵5万与唐军李(光弼)、王、许、鲁等部激战,双方伤亡甚重。
郭子仪率军继至,未及列阵,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两军皆大惊而退。
唐军南撤却一退不可止,郭部退保洛阳。
其余各节度使兵退归本镇。
史思明收集部众驻邺城南,诱杀安庆绪及高尚、崔乾佑等,入城兼并其军,遂留其子史朝义守邺城,自还范阳。
此战,唐肃宗待安庆绪逃至邺城一年后才下令攻讨,发兵数十万竟不设元帅,无统一节度;久围城不下,粮秣不继,军心不稳,终于酿成一次大溃败。
史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在安庆绪杀父称帝后,对史思明收其溃散的残部不满。
欲找机会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
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从东京和西京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
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
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
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
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次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大军,其围遂解。
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
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乱事告终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维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
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
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史之乱 资料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