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471296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41KB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docx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孟子》两章导学案含答案
18.《孟子》两章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习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学习难点】
1.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生平,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资料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 明了 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学常识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_》。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
_______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_,字__,__时邹人。
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代表作品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导入课题
“得人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时期,号称八百万大军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精良,且占据长江天险,而人民解放军只凭“小米加步枪”,就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正印证了孟子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朗读训练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加点的词语
天时:
地利:
人和:
委:
郭:
环:
池:
是:
去:
域:
固 畔:
亲戚;
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问题探究】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拓展检测案】
1、讨论: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实行仁政?
2、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
或者说,你得到什么启示?
3、你能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吗?
4、你能再举一个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
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拓展检测案】
1.略
2.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
3.美国狂轰南联盟、审判米洛舍维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软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可以说失道寡助啊!
陈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台独,遭到我们炎黄子孙的强烈谴责和反对,真是失道寡助!
4.晁盖、吴用夺取生辰纲,就是巧用天时、地利与人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获取更好的成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兴隆二中 九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能力目标: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行拂
法家拂士 百里奚
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人称“________”,孟子主张施行“________”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这一,“四书”有《 》、《 》、《 》、《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
设计
设计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解释加点的字、词
1.注明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2.重点字词解释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拂乱其所为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空乏其身
⑦无敌国外患 ⑧而后作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国恒亡
今亡亦死
舜发于畎舞舞亩之中
无将降大任于是他
死于安乐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3.一词多义。
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忠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认证的?
2.开头列举了六位圣贤的事例,思考:
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
【拓展检测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答下列问题: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而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你同意哪种观点?
谈谈看法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对我们现今还有什么启示?
3.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2.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举例论证
3.承上启下
4.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事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
司马迁宫刑著《史记》
【拓展检测】
1.略
2.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受,不能沉溺于衣食的享受,要不断拼搏进取
3.印证了“天将降……心志”“出则……恒亡”
当今世界,虽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但是万事不能预料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沉迷于安乐,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学习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归类积累文言语汇,把握大意.
【学习难点】
1.熟读精思,理解主旨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生平,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思想
在孟子的大思想的统摄之下,孟子的“王道”思想,宣传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的正当的进步趋势,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愿望,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使他的学说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容易为多数人接受;而作为统治者,既然能够“王天下”,那么,这种学说就正好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统治社会的工具,所以,他们会极力推行孟子的学说。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
《孟子》的时代意义
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2.背景资料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
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
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 明了 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
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
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
此书记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夫 米粟 域民 寡助 畔
2.了解孟子及其《孟子》
文学常识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___》。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做。
_______家经典之一。
孟子,名_,字__,__时邹人。
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__代表作品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导入课题
“得人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时期,号称八百万大军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精良,且占据长江天险,而人民解放军只凭“小米加步枪”,就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正印证了孟子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朗读训练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加点的词语
天时:
地利:
人和:
委:
郭:
环:
池:
是:
去:
域:
固 畔:
亲戚;
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问题探究】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5.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拓展检测案】
1、讨论:
如果你是一位古代君主,你如何实行仁政?
2、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
或者说,你得到什么启示?
3、你能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吗?
4、你能再举一个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
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拓展检测案】
1.略
2.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
3.美国狂轰南联盟、审判米洛舍维奇,攻打阿富汗,侵略伊拉克,支持以色列,软禁阿拉法特,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可以说失道寡助啊!
陈水扁一意孤行,妄想搞台独,遭到我们炎黄子孙的强烈谴责和反对,真是失道寡助!
4.晁盖、吴用夺取生辰纲,就是巧用天时、地利与人和。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获取更好的成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能力目标: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给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行拂
法家拂士 百里奚
2.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人称“________”,孟子主张施行“________”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这一,“四书”有《 》、《 》、《 》、《 》。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
设计
设计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解释加点的字、词
1.注明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衡于虑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2.重点字词解释
①管夷吾举于士 ②拂乱其所为
③曾益其所不能 ④人恒过
⑤舜发于畎亩之中 ⑥空乏其身
⑦无敌国外患 ⑧而后作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国恒亡
今亡亦死
舜发于畎舞舞亩之中
无将降大任于是他
死于安乐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死即举大名耳
3.一词多义。
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忠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认证的?
2.开头列举了六位圣贤的事例,思考:
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哪些磨难?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
【拓展检测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答下列问题:
1.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而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你同意哪种观点?
谈谈看法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对我们现今还有什么启示?
3.越王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还有现实意义吗?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2.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举例论证
3.承上启下
4.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
5.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事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
司马迁宫刑著《史记》
【拓展检测】
1.略
2.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受,不能沉溺于衣食的享受,要不断拼搏进取
3.印证了“天将降……心志”“出则……恒亡”
当今世界,虽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但是万事不能预料的,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沉迷于安乐,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18 两章导学案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