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解读教师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459946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5.11KB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解读教师版解析.docx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解读教师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解读教师版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解读教师版解析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
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一、【而】ěr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或“并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容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
剑阁险峻又高大,一个人守住关隘,万人也难打开。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译文: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何如?
(《荆轲刺秦王》)
译文:
现在有一句话,能够用来解决燕国的祸患,并且报将军的大仇,怎么样呢?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
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译文:
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师求官做,来乞图挣几斗禄粮。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译文:
放在地上,拔出剑来使它砸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译文: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但是比蓼蓝更青。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译文: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译文: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却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狗猪吃人吃的粮食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开粮仓赈济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译文:
现在到秦国去却没有凭证,那就没有办法接近秦王。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译文:
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
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咚咚地敲响战鼓,兵刃已经交接,士兵却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
我也后悔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译文:
那个人住在远处,没有来,因而留下来等待。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译文: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远处,来希望皇帝能光临宠幸。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
给官吏登记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府库,等待项王(来处理)。
(二)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②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译文:
老婆婆经常对我说:
“这个地方,你母亲在这儿站过。
”
(三)复音虚词
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译文: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译文:
我迅速飞起来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或(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译文: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
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来尝试,何况大骨头呢?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儿醒,大哭。
夫亦醒。
(《口技》)
译文:
不久,孩子醒了,大声啼哭。
丈夫也醒了。
二、【何】hé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为什么呢?
(这)是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啊。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
译文:
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译文:
大王来时拿了什么?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鸿门宴》)
译文: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
来人是干什么的?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译文:
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只能听到杜鹃悲切的啼声和猿猴凄哀的鸣叫。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孔雀东南飞》)
译文:
你这小子没有什么惧怕,怎么(竟然)敢帮助媳妇说话!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③何方圆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离骚》)
译文:
怎么(哪)有方枘与圆凿能够相合的啊?
哪有道不同却能够相容的?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文:
以至于剪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多么的衰败呀!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文:
青泥岭的山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译文:
兰芝回娘家的车跟在后面,路上听着车子发出的“隐隐”“甸甸”的声响是何等凄切啊!
(四)何:
通“呵”,大声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译文:
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检查盘问过往行人。
(五)复音虚词
1、【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那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么怎么样?
②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鸿门宴》)
译文:
沛公大吃一惊,说:
这怎么办呢?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译文: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做泥沙。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我的舍人蔺相如阻止我,说:
你凭什么了解燕王?
②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短歌行》)
译文:
用什么来排解郁闷忧愁?
只有痛饮美酒杜康。
3、【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译文:
巡抚不忘记(好处)来自哪里,不久,县官凭借才能卓越闻名,县官一高兴,免了成名的差役。
4、【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
焦母对仲卿说:
你怎能太没有见识。
三、【乎】hū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门宴》)
译文:
估计大王的部队足够用来跟项王抗衡吗?
(当:
比得上)
②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译文:
(你解牛的)技巧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盖:
“盍”,怎样)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译文:
我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文: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译文:
唉呀!
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译文: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2、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译文: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4、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的”。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译文: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译文:
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而飞入仙境。
四、【乃】nǎi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在朝堂之上设九宾大礼接见,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译文:
估计我回到军营后,你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译文:
询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历史上)有过汉代。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译文:
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现在您却逃离赵国投奔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译文:
(项王)到达东城,只有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
译文:
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一定得到签订好的条约来回报太子。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
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三)复音虚词
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译文:
焦仲卿拜了两拜,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里,长叹着,用死殉情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
五、【其】qí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译文: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秦王怕他撞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译文:
他懂得道理本来也比我早。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
然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老臣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的少呀,所以认为你(给长安君的)爱赶不上燕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
译文: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译文: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译文: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②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文: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译文: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译文: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译文:
唉!
是真的吗,是梦吗,是传信不一定是真的呢?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译文:
道路漫长遥远啊,我将要不停地追求思索。
(四)复音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译文:
以至于剪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多么的衰败呀!
六、【且】qi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形容词,“又”“又……又……”;连接两个动词,“一边……一边……”
①赵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赵王不去,显示赵国弱小又胆怯。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译文: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2、表示递进关系,“而且”或“并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3、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译文: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文: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4、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译文: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暂且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译文:
我发誓绝不抛弃你,你只暂且回娘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译文:
有一个懈怠想要出去的伙伴,说:
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尽。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译文: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三)复音虚词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译文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殽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2、【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译文: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七、【若】ruò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译文:
看(这只)蟋蟀,形状像土狗,梅花翅,方头,长腿,料想好像很好。
(二)用作代词。
1. 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
你上前祝酒,祝完酒,请求舞剑。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
你们这些)
译文: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用这样所做的追求你想要的,好像爬到树上去找鱼。
(三)用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如果使郑国灭亡,有利于你,怎么敢麻烦您呢?
(四)复音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再说”、“像那”“至于”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不断,一连几个月都不放晴。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译文:
至于顺应宇宙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八.【所】suǒ
(一)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译文:
那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译文: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译文: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
2.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吧!
(3)表概数
将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
到了距离匈奴阵地还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下来。
(三)复音虚词
1、【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②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我们离开亲人来事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道义。
2.【所谓】所说的。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译文:
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九.【为】
读音一:
wéi
1.动词
①做,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王正绕着柱子跑,仓促间又怕游记不知道该怎么办。
②引申为“治理”“管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啊,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吧!
③成为,变成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④担任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大将。
⑤作为,当作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
译文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
⑥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⑦以为,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译文我私下认为您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啊!
2、助词,放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读音二:
wèi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朝向,对、向
A.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译文不值得对外人说啊。
B.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本来就比不上他啊,我们将要对这件事怎么办呢?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给,替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鸿门宴》)
译文:
第二天犒劳士卒,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当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译文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因为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
译文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自寻短见,(你和她)贵贱不同。
⑤介词,表示被动语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译文本人死在他人的手里,被天下人耻笑的原因是什么呢?
十、【焉】yǎn
1、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译文所以我写了这篇说,用来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官吏看到它。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译文:
尚且跟从老师请教他。
2、表疑问,哪里,什么,怎么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在哪里放置土石?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3、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根据情况可译为“啊”“呢”“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译文可以远看却不能轻慢戏耍它啊。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您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就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么宰牛何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译文到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当作办法,才招致祸患了。
(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不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答疑难,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就不从师学习。
(3)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译文那曲折盘结的,环绕回旋的,像蜂房,像水涡。
4、兼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18 文言 虚词 用法 及其 举例 解读 教师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