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docx
- 文档编号:445924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3.34KB
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docx
《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谱写科学发展新篇
构筑辽宁开放前沿谱写科学发展新篇
写在旅顺口区全面对外开放之际
编者按:
2008年12月,27万旅顺人民迎来了旅顺历史的新纪元。
经国家批准,旅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由此实现了由局部对外开放到全面对外开放的重大跨越。
辉煌
——旅顺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暨大事纵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神州大地大变革的序幕。
沐浴着改革开放一次又一次的春风,尤其是1996年实现局部对外开放以后,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旅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30年,是旅顺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是旅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最大实惠的30年;是旅顺抢抓机遇,步入时代发展快速道,不断取得新跨越的30年!
生产发展、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旅顺口区全面贯彻实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科技兴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绿色菜、优质果、鲜切花、西甜瓜四大优势产业,成功打造了樱桃节、渔人节、洋梨品尝会等富民载体和一批知名品牌,促进了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到2008年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无公害、绿色生产基地达到2万亩,农产品合格率位居全市第一,绿色蔬菜产业集群进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行列。
全区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7个,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30多个,新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优质果树面积达到13万亩。
林业发展成就卓著,至2008年全区共建成66个生态文明村,森林覆盖率52.8%,列全省第一。
畜牧业加速发展,全区禽蛋总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13倍和26倍。
渔业生产提速迅猛,拥有机动渔船比1978年增加了11倍,水产品总产量30多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6倍。
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可支配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村达到4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6%。
科学布局、产业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30年来,旅顺工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断增加、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业产品结构趋于多样化的发展轨迹。
实现局部对外开放后,199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51.1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53倍。
1999年-2001年,以企业改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行。
2002年-2008年,工业经济走上了增长速度快、运行质量好、集聚程度高、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轨道,“工业强区”战略初见成效。
旅顺经济开发区、长城、三涧、水师营等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加快,成功引进了中远造船、北车集团等大型项目,规模企业发展到320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发展到1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发展到18家。
工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的势头,2008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35亿元,是1978年的244倍,工业经济贡献率达50.2%。
整合资源、叫响品牌,旅游商贸业快速崛起。
1986年,旅游业确定了八大景区七十二个景点,1988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别是1996年局部地区对外开放以后,翌年接待国外游客1.6万人次,旅游业收入5363万元。
2003年至2007年,五年共投入15亿元,新建22个大型旅游项目,主要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得到改造升级,世界和平公园等3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2008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区,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8.5亿元,比1997年增长14.8倍。
商贸业由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转化,城乡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大商新玛特、供销大厦等商贸企业运营良好,农村流通网络更加健全,连锁经营覆盖率实现100%,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1倍。
项目牵动、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旅顺口区局部对外开放以后,利用外资区域不断拓宽。
到2008年底,共引进内外资项目995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85个,实际利用外资5.45亿美元、内资222.8亿元,年均增长均超过3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幅度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今冈船务成为大连市规模最大的外资船舶制造企业;全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到63家,累计出口创汇12.95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40%。
加大投入、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
改革开放给城乡建设注入了活力,相继投入巨资进行了“引碧入旅”、农村电网改造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供水实现南北两路双向供给,新建的电网使电力保障功能增强,城乡供热、燃气覆盖率大幅提高,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2005年11月,乡镇全部划转为街道,城市化率由2002年的52.2%提高到现在的67.6%。
2002年以后,累计投入20多亿元资金进行旅顺经济开发区、黄泥川软件园、中科院科技创新园等五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统筹兼顾、水陆齐进,交通运输迅猛发展。
1988年开工兴建旅顺新港,到1997年港口吞吐量达到521万吨,水上货运周转量29700万吨公里,水上客运周转量2955万人公里,与1992年相比,年均增长99.2%和17.4%。
1998年至2002年,旅顺南北路拓宽改造,郭水路等10条公路建成通车。
2003年至2007年,又新建姜水路、长盐线等10条道路,开通旅顺南路、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3条客运公交线路。
2008年,全区公路总里程348.5公里,路网密度位居大连市第二;令人瞩目的渤海铁路轮渡实现全面运营,旅顺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土羊高速公路通车,结束了旅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优化结构、壮大实力,财政税收稳步增长。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支出效果显著。
1993年全区财政收入首次超过亿元。
1997年达到1.7亿元,是1978年的6.9倍;财政支出2.25亿元,是1978年的9.2倍;其中城市维护费、支援农业资金、文教卫生事业费分别比1978年增长14、10.5和18.4倍。
2008年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4亿元,是1978年的43倍,增幅持续位居大连市各区市县前列。
服务经济、加大投入,科教兴区战略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初期,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推广科技兴农。
1990年,区政府提出“科技兴区”战略,平均每个乡镇有20.7名技术人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技术力量的壮大,推动了全区农业的发展。
1994年起,全区实施“科教兴区”发展战略,科技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5和1996年,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称号。
1999年,长城博士工作站启动,成为全国首家农村经济与科技对接的典型。
2005年-2006年度又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称号。
1986年至今,全区共获科技成果奖194项,其中省部级奖14项,市级奖55项,共获专利705项。
完备体系、提高质量,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
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形成了多元化办学格局和幼儿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和高等教育等完备的教育体系,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
1986年-2005年,区、乡镇、村3级共投入校舍改造资金1.58亿元。
2007年,中小学全部实现楼房化和办学设施标准化,在全市率先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双高普九”通过省级专家验收。
2008年,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25944名学生减免、补贴费用993万元。
百花齐放、文脉相承,文体事业加速发展。
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被评为辽宁省歌咏活动基地。
歌曲、舞蹈、戏剧等文艺创作频获嘉奖。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区电台与大连电台合办了全国第一家社区广播,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文物管理工作,截至2008年末,旅顺口区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1处,市级24处,区级25处。
城乡并重、加强保障,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
新建了区中医院大楼、区医院住院大楼、区二院综合楼和区疾病控制中心大楼,涉农街道卫生院全部进行了改扩建。
率先在大连市推进了医疗制度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覆盖率达99%,处全国领先水平。
计划生育率达100%,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和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先进区。
百姓受益、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全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96年1月开始实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1月在辽宁省率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旅顺口区跨入辽宁省首届区市县生活质量排行榜前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00元,比1978年增长4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40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9.84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了3倍;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3.6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53%。
2008年,城市低保每人每年提高到3840元,农村低保每人每年提高到21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40元,比1978年增长5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30元,比1978年增长83倍。
历尽天华成此景,风雨兼程三十年。
而今,旅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投身到率先建设大连市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伟大事业中来,满怀信心地描绘着未来发展的恢宏画卷。
谱写全面开放新华章
1996年大连市旅顺口区年实现局部对外开放以来,旅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后发优势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批准旅顺全面对外扩大开放,几代旅顺人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标志着旅顺将跨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旅顺口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抢抓全面开放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环境优先、科教兴区、工业强区、城市化发展”四大战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面向未来发展,旅顺口区将城市发展定位为:
全域城市化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和临港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区、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承载区、高品质滨海生态宜居区、东北亚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热点区。
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年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00元,年均分别增长18%和16%以上;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持主要绿化指标辽宁省第一的位置。
为实现这一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主动融入辽宁省“五点一线”战略布局,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努力构建二、三产业双引擎驱动,高新技术、临港先进制造、以港航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四业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龙头高新技术园区,抓紧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城建设;巩固临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地位,依托中远造船、今冈船务等大型造船企业,大力发展造船和海洋工程设备制造;提升港航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放大烟大铁路轮渡和土羊高速公路的辐射功能,加快建设以旅顺开发区综合物流园为核心的港航物流基地;提高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经济效益。
——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推进发展的内在动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惠政策,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帮助企业加强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协作关系,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好土地整理和储备工作,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全域城市化发展新局面。
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水平,科学谋划产业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城乡协调联动的发展布局;均衡配置公共资源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高民生质量,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牢固树立“民生为重、惠民优先”的理念,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提升、健康促进、文体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改善、安居温暖、碧海蓝天、社会稳定等十项民生工程,确保群众百姓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迈出和谐旅顺建设的新步伐。
站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的历时起点上,旅顺口区将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中心,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端产业上做出示范;在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进程的推进上做出示范。
力争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规划和思路,至2015年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总体框架,至2020年全面巩固提升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努力把旅顺建设成为主导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持续繁荣的实力之城,成为城市品位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的魅力之城,成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活力之城,成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具有更高精神追求的和谐之城,为大连建设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做出应有的贡献。
渤海明珠
——旅顺口
大连市旅顺口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属北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3摄氏度。
全区总面积506.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69.7公里,辖13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共71个村委会和24个社区委员会,常住人口27万,是一座花园式的旅游、海滨城区。
旅顺口历史悠久,东晋称“马石津”,唐代称“都里镇”,辽金时代称“狮子口”,明代称“旅顺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陷旅顺口,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RB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
正是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RB军队的武装,旅顺口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怀抱。
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
雄狮醒来是春天。
数十年来,旅顺口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可爱的家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旅顺口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获得“辽宁省模范卫生城”、“全国绿化达标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并享有“樱花之乡”、“樱桃之乡”、“合唱之乡”和“渤海明珠”等诸多美誉。
近年来,旅顺口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实施“环境优先、科教兴区、工业强区、城市化发展”四大战略,努力构建全域城市化发展先行区、高新技术和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际航运中心功能承载区、高品质滨海生态宜居区、东北亚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热点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旅顺口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
陆域有南、北、中三条公路直通大连,沈大高速公路直接延伸到旅顺新港。
烟大火车轮渡项目正式通航,旅顺成为我国东部陆海大通道的交通枢纽。
旅顺新港已建成千至万吨级的杂货、轮渡泊位多座,新港扩建工程已全面启动。
旅顺口的邮电通讯设施先进,已建成10万门程控电话和光缆通讯装置。
作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自来水设施的城市,旅顺先后完成了三期“引碧入旅”工程,城区日供水量可达4万吨。
旅顺口物产资源丰富。
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10倍,盛产各种藻类、贝类和鱼虾,水产养殖和加工业发达。
全区共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7个,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0家,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30多个,新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4个,优质果树面积达到13万亩。
旅顺口还是大连重要的副食品基地,所生产的200多个品种蔬菜和180多个品种的水果供应到大连、辽宁及国际市场。
旅顺口区三次产业发展活力充盈。
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
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增加值达到11.3亿元;工业经济核心地位突出,通过优先发展船舶制造、配套和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生物制药等产业,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52.9亿元,工业经济贡献率达50.2%,规模企业达到320家。
商贸业完成由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转变,成功引进大商新玛特、苏宁电器、金玛集团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商贸企业,商贸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亿元。
旅顺口还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由世界奇观蛇岛、鸟岛、黄渤海分界线构成的自然景观和以甲午战争遗迹为主的人文景观构成8大景区、近100个景点、64个文物保护单位,15个海滨度假区连网成片。
近年来,随着大连世界和平公园、旅顺蛇博物馆、湾山高尔夫球场、白银山温泉城等大的旅游项目的落成,旅顺发展大旅游的框架已经形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开放的旅顺口从凝重的历史深处走来,正鼓满时代的风帆,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旅顺构筑辽宁开放前沿 谱写科学发展新篇 旅顺 构筑 辽宁 开放 前沿 谱写 科学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