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基础班补充讲义.docx
- 文档编号:4454571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0.53KB
政治基础班补充讲义.docx
《政治基础班补充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基础班补充讲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基础班补充讲义
第一部分2014考研政治新大纲马原部分考点简析
(除时政外,考研政治共计561个考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点1—206,共计206个考点)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点207—352,共计146个考点)
第三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考点353—464,共计112个考点)
第四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考点465—545,共计81个考点)
第五部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其中当代考点:
546—561,共计16个考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6大考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6】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增)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50大考点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7】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增)
【8】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3】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1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5】社会的物质性。
【16】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7】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8】实践与人的存在。
【1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20】人和自然的关系。
【21】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22】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4】发展的实质。
【25】发展与过程。
【26】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增)
【2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8】矛盾(特殊的联系)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29】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
【30】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3】矛盾分析方法。
【34】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质量互变规律
【35】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3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37】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8】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39】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40】原因与结果及其方法论意义。
【41】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42】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法的范畴(五队范畴)
【43】现象与本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44】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45】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法的应用
【46】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
【47】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四大方法
【48】抽象与具体的思维方法。
【49】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
【50】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51】规律及其客观性。
【5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5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5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30大考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57】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58】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5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60】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6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
【6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64】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65】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66】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论因素。
【67】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6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69】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70】真理及其客观性。
【7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特点
【7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73】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7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的检验
【75】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76】价值及其特征。
【77】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78】价值评价的功能。
真理的实现
【79】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80】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小结)
【8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8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83】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84】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85】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86】自由与必然。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32大考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87】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
历史观绪论
【8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90】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9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9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9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
【9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9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96】社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97】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98】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99】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五大动力)
【100】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及作用。
【10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10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
【103】阶级分析方法。
【104】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05】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06】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107】科学技术的含义与作用。
【108】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09】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10】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111】人的本质。
【112】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11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14】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15】个人与社会历史。
【116】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17】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18】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增)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44大考点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20】资本的原始积累。
【1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绪论)
【12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23】商品的二因素.商品
【12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2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26】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
【127】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2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2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30】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C:
不变资本V:
可变资本C/VC+V+M:
商品的价值量M’=V/M:
剩余价值率)
【13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3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M(剩余价值)的条件
【134】所有制和所有权。
【135】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137】剩余价值的实质。
【138】资本的本质。
【139】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意义。
M的生产
【140】剩余价值率。
【141】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142】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14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14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45】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M的积累
【146】资本有机构成。
【147】相对过剩人口。
【148】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49】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
M的运动
【150】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151】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15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
【15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总资本再生产
【154】利润和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的分割
【15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5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
【15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58】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5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
【16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161】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16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章内容可归结为18大考点
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63】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64】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
【165】垄断的形成及本质。
【166】垄断与竞争。
【167】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68】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6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7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7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7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7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
【174】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75】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76】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7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78】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79】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80】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略)
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略)
第二部分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考点简析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见《万学海文2015考研政治基础教程》p5页)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或者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问题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在内容上实现了两大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从而成为唯一科学的、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2.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人类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既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人类对物质对象的意识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对外界事物的信息加以选择、加工、抽象的过程,因此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2)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运动着的统一性,发展中的统一性,不是静态的统一。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存在形式。
静止有两种表现:
一是指事物相对于其它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中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时间具有客观性和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的特点,空间具有客观性和三维性的特点。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关系。
没有脱离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也不存在脱离了物质的纯粹的时间空间。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它们虽然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仍然坚持唯心主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它的创立首次确立了用物质的、经济的原因来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历史领域。
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本质就是实践主体运用实践中介作用于实践客体的能动的物质活动。
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生产工具,使人最终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离开了实践活动,人就不能正常存在,社会也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据。
(3)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实践作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的中介,既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出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又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紧紧联系在一起。
总之,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有效地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改造,创造出社会发展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
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辩证统一关系的真正钥匙。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之一,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主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中介性等。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必然会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但是运动不都是发展。
因为运动还包括退化、灭亡等形式。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作为唯一科学的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人们的思维中发生的逻辑悖论,是人们无法消除的。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远离、相互差别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联结、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赖而存在,缺一不可;第二,矛盾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同一性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双方的转化不可能超出矛盾同一性所规定的范围,而只能是从一个对立面转向另一个对立面。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
在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在事物发展的质变阶段,矛盾斗争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促使旧事物向着新事物转化。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度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指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活动范围,度的两端是关节点,关节点是指事物保持质不变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极限值。
(2)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第二,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作为联系的环节表明了新事物对旧事物、新阶段对旧阶段的否定过程,必然包含着肯定、吸收、继承的方面;辩证的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新的阶段对旧的阶段的批判、抛弃以及克服。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的过程,即发扬和抛弃、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密切联系的: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都隐藏着必然性,受制于必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透过偶然探索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增强行动的自觉性。
既要反对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的错误,又要反对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之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现象又可分为真象与假象,其中真象是指事物本质的真实的、正面的表现,而假象则是指事物的反面的、歪曲的表现。
无论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的,都表现着本质。
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5)内容和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内容是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是活跃的、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有两种基本情况:
凡是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归纳是指从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则是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理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指在思维中将对象分解为各个局部,再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指在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分析得到的结果在思维中经过进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达到对事物总体性的完整的认识的思维方法。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
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的具体认识开始的,一步步地达到抽象的规定,再经过逻辑中介的作用达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和从抽象(规定)再到(思维)具体的辩证发展过程。
逻辑的方法是指理性思维或逻辑推理的方法,以理论形态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运动规律,历史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必然要求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历史是逻辑的内容、对象和基础,而逻辑则是对历史的概括总结,是现实历史发展过程在理论上的再现。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见《万学海文2015考研政治基础教程》p16页)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三个大要素构成的。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是实践构成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实践中介则是指社会主体在探索或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工具。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一方面,实践主体在人类意识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实践中介能动地改造实践客体,是主体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客体的现实存在,实现主体的对象化或主体客体化。
另一方面,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也会反过来制约、影响主体,客体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组成部分或主体本质力量的重要因素,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实现客体主体化或非对象化。
2.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种认识论坚持认为认识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
先验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
这种认识论所遵循的认识路线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先验论。
反映论和先验论作为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这表现在:
一方面它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也坚持了认识上的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关系是:
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从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
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第一次飞跃的主要过程。
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指人们运用感官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规律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基础 补充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