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docx
- 文档编号:4453036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8.39KB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docx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实施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一、课程改革进展情况
1、成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各种制度,确定了实验目标,确定了实验方案。
依据《实施方案》制定了《沙后河中心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组织教师通过培训,确立了实验教师,成立了校级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做好课题的立项、准备、研究等相关的工作。
2、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橱窗、家长会、教师会、学生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了课程改革,使广大师生及家长、社会对课程改革有了初步认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
每周举行一次校级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一次专题研讨会,每学期承担一次督导组级课改交流会,内容是课改、课题和"双自主"教改,使实验教师能够及时交流、研讨,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加强了课改的研究的力度,经过一个学期的验证,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3、课程进展情况:
学期初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计划。
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两个计划执行,各学科、各个单元有测评、有信息反馈,并及时做好记录,整理和装入档案。
课程改革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存在问题
1、观念转变非一日之功。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摈弃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之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改动较大,传统的做法的惯性作用使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多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有的老师在示范课或有领导听课时能自觉按新课程要求去上,但平时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究其原因,在于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映、评价、组织和个性化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因此,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总有部分教师担心课改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不敢大胆实践。
2、培训形式单一。
整个课改培训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通识培训、学科培训、专题讲座培训。
讲课改形式是请专家做报告或是二级培训员的讲授。
以上培训形式和方法的单调性造成的结果是当时听了激动新鲜,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还是涛声依旧。
难怪有的教师说:
"专家做报告听的概念多,注重实效少。
"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集中式的培训是必需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有多种形式的培训,如校本培训、参与式培训等。
3、课改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
课改的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的保障不到位,阻碍着教师的课改参与。
三、对课改教材的评价
1、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2、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
3、教材内容生动、多样、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
4、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能广泛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5、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现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
6、各学科教材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如:
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
四、课改档案建设
专人、专橱,严格按照"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档案提纲的通知"来执行。
主要内容有:
1、课改实验组织;2、课改实验研究、3、实验教师培训。
五、下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安排
1、加强学校领导的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加强课改课题的研究力度,注重实效,不走过场。
3、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早日使课改工作出成效。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档案建设。
5、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设施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6、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课程改革又是当前的教学中心,要搞好课程改革,除思想观念上的再培训和再发动外,还需构建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并制订相应措施。
7、要将课程改革开展及成果,列入教师年终考核项目,并逐步提高权重,其次制订课改实验的考核及奖励条例;再次是继续加大对课改的领导力度,增加人、财、物方面的投入,还要想方设法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抓好宣传、督查、研讨等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局面。
8、加强调研和指导,组织经常性的开课研讨,加强课题管理,组织各类评优和论文评荐,组织学习材料及教辅用书、用具的推荐及征订,提供多种版本的实验教材供一线教师研读。
9、课改,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力军,学生个性持续发展是主目标,要引导教师大胆创新,注重经验积累,注重资料积累和处理,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要把课改看作是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大好机遇,增强责任意识。
第二篇: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从2014年下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多的困惑。
现在就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情况作一些介绍、说明。
一、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我校在2014-2014学年根据教育部新课程实验方案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就制定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学校课程计划》、《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为后来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校行政一班人对新课程的实施高度重视。
学校在2014年寒假期间组织全体任课教师到呼市参加了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和各科的专业培训,之后相继又派出各科教师参加了全市的专业课研讨和课例分析。
假期组织高一全体教师参加了网上远程培训。
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2014年第一学期,组织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赴山西等课改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
2014年第一学期,学校就着手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为学校实施新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组织管理
为切实加强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行,学校成立以下组织机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
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校新课程实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2)、课程实施工作小组
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导处、教研组、政教处、办公室、团委、总务处等处室与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负责人任成员。
负责教师的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审定学校课程设置.
(3)、学分认定委员会
新课程实施用学分计量学生的学习量、学业过程,并对学生在课程方面的发展水平作出评价。
进行学分认定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规范性,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
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
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
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中。
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
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
(3)认定学分并注册。
(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学分认定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委员会其他成员由学校其他领导人员、教导处负责人、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科备课组长组成。
(4)选课指导中心
学生自主选课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为指导与帮助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特成立选课指导中心。
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学生选课的各种具体政策。
指导中心提供学校详细的课程安排,并对学生的选课提供建议和咨询:
通过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发展趋向,为学生科学选课提供客观依据;学科组负责本学科选课指导、咨询。
人员由教导处、各学科任课教师、班主任组成。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
各学科教研组长
成员:
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
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二、加强教师培训,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的正确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关系到新课程教学的成败。
为此,学校把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作为实施新课程实施的首要工作来抓。
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实施”的方法,学校针对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外出学习考察,学校派出学科专业指导小组成员外出学习;二是组织教师参加由区市组织的集中培训。
担任新课程教学的高一和高二的全体老师和部分高三教师都参加了区市举办的各种新课程培训;三是校本培训。
每学期开学初,教导处都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全校老师进行一次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各教研组组织学科老师学习学科课程标准、开展新课程教学研究和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培训,进行课例分析、和课例示范。
三、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
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研究一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学校的教研课进入学校周工作计划,这样保证了教研课的落实。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教学常规检查等形式,及时解决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校教导处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我校始终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健康成长,重点开发国旗下讲话、班团活动等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数理化生竞赛、开发体育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
四、我校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1、学校所开设的课程
2014年实施新课程以来,学校根据《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制定了《新课程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开设课程。
学校目前开设的课程有: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16个科目,其中音乐、美术、心理健康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都开设,信息课只在高一年级开设,通用技术课在高二年级开设。
2、具体开设方案及完成计划
各科目课程分为必修、选修1(又分为必选即高考必考的模块和任选即高考不考但是由学生发展意向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模块)、选修2为校本课程,以学校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条件,选修1中的任选部分和选修2只能开出很少一部分,并且准备在本学期开设。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必修部分用五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段前完成必修五本书。
语文选修1的必选部分的五个模块在第八或第九学段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英语选修1的六个必选模块争取在第九学段前完成,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数学选修1的五个必选模块在第八学段前完成。
然后进入总复习阶段;物理、化学的必修部分二本书高一年级全部结束,本学期开始选修1的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生物用五个或六个学段完成必修部分三本书,然后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政治用七个或八个学段完成必修四本书,历史、地理用六个学段即高二的第一学期完成,高二的第二学期开始必选部分,高二结束时全部结束进入总复习阶段;
3、课时开设,我校一周上6天,每天除了活动课有7节课,每周42节,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五课时;物理、化学为4课时;生物4课时;政治、历史、地理2课时,其余9课时安排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高考必考科目课时严重不足,完不成教学进度,文理分科后需调整课时。
4、对部分课程开设情况的说明
(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
我校通用技术课程准备在高二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每学期学习一个必修模块,高二完成两个必修模块。
由于设备和师资的关系,我校无法开设通用技术的选修模块。
我校没有教师担任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没有通用技术实验设施。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1)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包括校内实践我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军训:
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进行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校内公益劳动:
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青年志愿者服务。
校外公益活动:
主要是指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学雷锋系列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调查活动:
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和社区的风土人情、经济建设、人文景观、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的实施等进行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
(2)社区服务课程
社区服务课程是指参加家庭所在社区或乡村的各种公益活动,其内容包括:
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见习社区或乡村干部活动。
其中社区或乡村文化活动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如法制宣传、人口与保健宣传、环保与卫生宣传、科普活动、电脑培训、助学帮困、拥军优属、文娱活动等。
社区或乡村环境建设是指参加社区或乡村内力所能及的物质文明建设活动,如环保卫生、科普宣传、校外辅导、文体活动、交通秩序维护及其他志愿活动等。
社区服务课程由学校团委统一规划,班主任具体布置,学生利用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寒暑假实施。
(3)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从2014年就开始开设,学生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各完成一个不同类型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由教导处负责,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备课组,采用专职教师具体负责,任课教师具体指导课题的管理方式。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我们采用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的三阶段评价方式,严格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管理。
五、学分管理及学分认定情况
1、学分认定的程序
(1)、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2)、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书面的是否予以认定的初步意见。
同时提交给学分认定小组审核。
(3)、学分认定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4)、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
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5)、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
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以书面形式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6)、学分认定中可能产生的情况及处理办法:
未获得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校认定结果如有异议,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仲裁小组提出复议申请。
学分仲裁小组自接到复议申请15日内召集教学班任课老师、学分认定小组有关人员复议,作出书面决议并通知申请人。
学生若对其他学生的学分认定有异议,可以书面形式向学分仲裁小组反映,阐明提出异议的理由并有权得到答复。
4、学分认定的方法和内容
学分认定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2、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
(1)学习课时
各模块任课教师认真确定学生实际学习时间,根据学时数认定其相应的得分,36学时以上为10分;32学时以上为8分;30学时以上为6分;28学时以下为4分;27学时以下必须参加补考或重修。
2、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共30分)
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课堂表现、课外表现,以及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①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②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③课堂表现④课外表现等四个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取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
⑤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由各模块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定。
3、学业水平测试(共60分)
每一学科每一模块完成教学任务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学业水平测试。
学业水平测试的组织、命题、阅卷、评析,原则上任课由教师负责。
测试中一般采用百分制,全卷分值100分,测试时间按学科需要可分为90分钟或120分钟。
测试后可将实际分数乘以60%即为学业水平测试这一块的得分。
凡学生学习课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三项得分相加满60分者,即可获得该模块相应的学分。
六、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摸索和体会到了一些新旧教材的编排区别和教学思想变化的感受,但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存在不少的困惑。
归结起来有如下几方面的困难和困惑。
(一)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各级教师培训部门对教师的培训中,针对教师教学有实效的培训不多,尤其是旗县在学期中的培训,组织比较困难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受高考制度和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影响,很多老师的观念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思维观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没有考刚,再加上现在的教辅资料在难度、深度和教学思想上并没有在实质上与新教材达到同步,老师们在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很难把握。
(三)通用技术课程缺乏相应的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很难结合实际开设。
(四)部分教学设施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
(五)研究性学习等非高考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很难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实践活动有些流于形式。
(六)学生成长档案、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繁杂,容易形式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七)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编制紧张、教学任务重、开发校本课程更加加重教师的负担。
(八)新课程科目多、教材多、教辅多,加上对高考课程教学时难度的增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篇:
新课程改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总结
靖远一中
2014年我校被市课改办确定为新课程实施样本学校之一。
一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机构的指导引领下,我们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顺利且有效地促进我校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发展,尤其在有效教学、校本教材开发、学生特长培养、通用技术实践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现向各位领导予以汇报,向各位同仁予以交流。
一、主要做法
(一)通识性培训
1、重视行政的组织功效。
我校及时成立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的通识培训实施计划。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以制度保证培训效果。
2、挖掘校本的培训资源。
学校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每人1-2个专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与学等作专题讲座30余次。
3、注重培训的交互参与。
为了提高通识性培训的实效性,我们组织了“新教师新理念教学评选活动”、“新理念教学能手比武活动”,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具体的问题,把老教材用新理念去组织教学活动,然后采用交互评课,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每人上交听课评价分析笔记。
组织老师看特级教师的教学录象,进行案例分析,实现老师具体教育操作的优化,促进教师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内化。
4、强调教学的实践反思。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记,通过不断反思自己,逐渐把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分层次的组织老师进行新课程知识考核、新课程学习心得、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等活动,将新课程通识培训引向纵深。
(二)课程标准培训
1、领导高度重视。
建立课程标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1
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召开动员会、培训领导小组专题会、总结表彰会等。
组员
由教导主任、各教研组长组成,负责课程标准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资料收集。
2、开展活动,定期交流。
通过教研组开展集体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
主学习,并撰写学习笔记。
在定期上交笔记的基础上,安排两次学习交流,推
动学习的深入开展。
为了检验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效果,安排45岁以下青年教师
每学期参加至少两次新课程学科知识考试,并认真批阅,成绩下发教研组认真
分析,总结。
3、专家引领,继续学习。
邀请教研员来校就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继续加强
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在学习笔记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点评。
4、考核总结,表彰先进。
对课程标准培训工作资料进行梳理,认真总结,
对每一个教师的学习态度和成效进行考核,表彰先进。
(三)教材教法培训
1、完善组织机构,强化培训领导。
把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
程,统筹安排协调教材教法校本培训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落实、职责到人。
确立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教导处
等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
2、明确发展目标,健全培训网络。
制订切实可行的教材教法培训计划,引
导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确定相应的培训专题,进一步加强学校集中学习、
小组研讨、个体自学的培训网络。
3、强化激励机制,落实培训制度。
为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施,学校建立相应
制度,如:
例会制度、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
教材教法校本培
训的学时规定,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根据学校情况,对集中学习、小组
学习、个体自选学习作出要求,积极鼓励发挥小组和个体积极性、主动性。
对
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先进小组和个人,学校会给予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4、规范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管理。
建立教师个人教材教法学习档案袋,注
重日常积累,定期整理。
加强教材教法校本培训的管理,既重视计划目标的管
理,又重视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管理。
努力体现人文化管理。
充分发挥教研组自
主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作用。
对教师个体的培训学习,既加强宏观调控,又
体现自主性、合作性。
在每次教材教法校本培训过程中有教师培训的记录、有
教师考勤记载、有教师学习心得等。
(四)课程实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
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为核心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
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
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
在平时的工作中,他
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
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
同时,在全体教职
工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心系课改、人人参与课改”。
在
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
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
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
革的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
握课堂教学新脉搏。
每学期初,安排教师积极参加市里的新课程培训,积极参
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
同时,要求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
结或反思。
其次,学校利用继续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施 新课程 改革 经验 交流 材料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