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docx
- 文档编号:4452050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0.52KB
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docx
《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
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
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有着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地学特色非常鲜明的大学。
长期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协力,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大力加强地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以“地质元素”为基点,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野外生存等特色体育为品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谱写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用“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之魂
我校过去作为一所以地质教育为特色,以培养高级地学人才为中心任务的地质院校,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和文化累积,形成了富有地学智慧和地质大学校园文化个性的大学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治校的法宝,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色。
建校五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将艰苦奋斗精神作为立校树人之本,用“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之魂。
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是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内核。
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温家宝深思熟虑为母校的题词,也是学校五十多年办学实践的凝练,根植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她立意高远、契合时代主题,是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范的浓缩,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学校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
在五六十年代表现为地质工作者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英雄主义,七八十年代体现着“艰苦奋斗为荣,找矿勘探为荣,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爱国主义、乐观主义的价值追求,九十年代凸现出“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到新世纪彰显着“志存高远、克己奉公的人生境界”、“昂扬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简约朴素、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
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地大学子,已经成为凝聚、激发和引导一代代地大人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想,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力量,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和过程之中。
学校坚持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中。
学校在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坚持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主题,培养学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生活作风和探索进取精神。
学校号召教师学习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池际尚院士,学习她教书育人、深入实践、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建设师德文化,教师即当“经师”又做“人师”,育“道”于业;号召学生学习我校优秀毕业生张国旗,学习他扎根基层、耐住清贫、为民服务的人生境界。
同时,学校坚持不断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积极拓展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途径。
二、用丰富的“地质元素”铸造校园文化之基
我校艰苦奋斗的大学精神,深深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地学文化之中,也源于地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以地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把丰富多彩的“地质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直观形象地诠释学校的大学精神,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也是校园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学校通过校园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创建了既体现历史底蕴又富有学科气息,既是求学求知的理想殿堂,又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山水园林式生活家园。
具有地学和行业文化特色的人文景点,给人一种凝重、淳朴的美感和历史悠久感,营造和弘扬了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气息,体现和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认真规划与长期建设,整洁美丽的地大校园充满了浓烈的地学色彩。
近十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塑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弘毅堂、校训石碑、拓展基地等人文景点。
走进地大,校友温家宝“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摇篮”的题词,向人们展示了坚如磐石的地大精神;树立在中心广场的地质勘探队员铜像,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缩影,呼唤着新一代地质人早日学成、在大自然中实现人生价值;图书馆前,硕大的三峡大坝坝基基岩的岩芯,表露着地球科学在国家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中心花园里3000平方米的化石林,是地球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体现了古老与现代的对话、科学与生命的交流;古朴的红军桥,映着波光鳞鳞的池塘,倾诉着地大的光荣传统;深邃的大师(院士)长廊,展示了大师的风采,记录了学校的学术地位与成就;穿越南望山的地大隧道,连接着文理两大校区,体现了“人文与科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学校的逸夫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大学自然博物馆,其外观为恐龙造型,收藏了国内外数万件的珍贵地质标本和恐龙等古生物化石,通过现代的声、光、电展示着地球和生命的奥秘,展示了我校丰富的地学物质文化。
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历史、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让人领略大自然的雄浑博大和万千气象,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基地,博物馆已经成为武汉市新的文化游览和进行地质教育的场所,向社会辐射着博大的地学文化。
这些展示地学美、规划严整和谐的校园环境,时时都在影响、感化着地大师生,激发地大人学习和探索地球科学,攀登科学高峰的豪情。
同时,大学生自办的文学刊物以“花岗”命名,校报文学副刊以“山谷风”命名,校园BBS命名为“侏罗纪公园”,学生自办的教育网站冠名“新生代”等等。
地大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地质元素”的魅力,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汗水,不断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
地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未来与地球紧相连,“盼天地之美,细万物之理”,升华了以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涵。
三、以地学特色的体育活动凝聚校园文化之力
实践表明,以“学校大体育观”为指导,集地质与体育为一体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既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又练就了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意志与品质,赋予了体育亲近自然、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文化内涵。
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等是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大学生攀岩训练馆,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馆,岩壁高18米、宽22米。
攀岩运动作为我校的一个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已列为各专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每年到攀岩馆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达5000人次,是学生磨练意志、勇攀高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平台。
拓展运动训练基地,是国家登山协会和我校联合建立的,基地投资40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分为4个区域,设有23个高低空拓展运动项目,每年有近1000人次学生参与训练,是培养学生自我挑战与团结协作精神的特色平台。
学校自195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业余登山队,先后与日本、前苏联大学生登山队合作多次,攀登了6000米以上高峰近10座。
到2005年,超过万名学生接受了登山训练,为国家登山队输送了9名队员,其中有王富洲、李致新(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国家登山队队长)等国际著名的登山家。
在教学中发现和选拔有潜质的学生组建专项运动队,进一步训练,取得了骄人战绩,1998年在校学生次洛登上珠峰,成为在校大学生登顶珠峰第一人。
经过长期摸索形成的集登山、攀岩、定向越野、长途负重、地质旅行于一体的野外生存体验课,已发展成为学校的品牌。
从1998年开课以来,已有3000多名学生完成了30学时的室内教学课,100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到湖北武当山、神农架等地一试身手。
为期20天的大学生长江源头科考活动,是野外生存课的一次实战和检验,14名接受过野外生存训练的学生,在长江源头对冰川、植被、冻土、水质进行考察,展示了我校学生勇攀高峰的勇气,挑战自我的决心、毅力和能力。
学生们在谈体会时说:
“一上一下,累得人都不想动了,这时就开始考验你了,向自己的极限冲击,咬咬牙,一挺便过来了,冲击自己的极限,却让人感到一种征服的快乐。
”
四、用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之韵
地质事业是豪迈的事业,文化活动可以培养豪迈的激情;艰苦奋斗是一种思想境界,艺术修炼提高人的品位和境界。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接受教育的大舞台,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了奉献之美、科学之真、艺术之韵。
学校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环境艺术节、珠宝艺术节、青年科技节、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节、网络文化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综合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组织、排演并创作了很多艺术品位高、地学特色浓、深受师生喜爱的优秀曲目。
如以“地球生命未来”为主题的系列精品节目,包括《地球•生命•未来》大合唱歌曲的创作、走进化石林主题曲、以展示地学文化为特色的“走进化石林”系列服装设计制作表演、珠宝首饰模特队等,展示了地学文化的内涵,抒发了地质工作者的情怀,陶冶了情操。
在浓郁的地学特色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师生形成了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每年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全民植树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学校师生自发地走上街头,在武汉三镇开展以资源、环境、灾害、人类生存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同时,学校结合地学特色,创作了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先后编纂出版了《山花烂漫》、《江山作证》、《地苑赤子》、《地大学子谈人生》、《馨香的栀子花》、《不谢的冬青树》、《百名教授谈人生》等校园文学作品,这些饱含激情和思索的文字,催人泪下,更使人奋进。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27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基金和创业计划竞赛基金,组织青年科技节、学术道德周、科技活动月和参与“挑战杯”等重要赛事,开展科学讲座、大学生论坛、名家论坛、科技论文报告会、评选表彰“大学生科技之星”等,不断完善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机制,构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格局,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活动氛围。
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为宗旨,支持和鼓励广大团员青年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学校在校外建立了5个实习基地、55个实习站点和47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
学校先后组织了“地大学子西进工程”、“地大学子地调行”、“踏访总理足迹西部行”、“地大学子东北行”等“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奉献西部”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年年获得教育部、团中央、湖北省教育厅、团省委的社会实践表彰。
五、毕业生勇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建功立业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成果
在艰苦奋斗大学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勇于在艰苦行业和基层建功立业的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共和国培养了8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25名毕业生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始终坚持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面向农村就业,服务国家主流行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涌现出了长期工作在西部的“国家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国梁、为农民找水英勇牺牲的优秀党员张国旗等一大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优秀校友。
仅2003、2004、2005届本科毕业生中就有800多人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就业。
温总理为我校2005届263名到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亲笔批复:
“大家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使我深受感动。
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深信你们在西部艰苦工作的磨炼必将成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
“构筑地学特色校园文化,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的长期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校容校貌建设、校风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在整体上推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2005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我校的实践表明,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历史传统,建设有学科特色的校园文化,丰富发展和弘扬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模式。
坚持学科特色和历史传统,凸显校园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保持校园文化的整体面貌和价值内涵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价值取向的迷失和行为规范的紊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方向明确,特色鲜明,持之以恒,重在建设,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设地学特色校园文化 弘扬艰苦奋斗大学精神 建设 地学 特色 校园文化 弘扬 艰苦奋斗 大学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