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44594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59.66KB
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 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Word版含答案
《第13讲诗词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训练题
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注】 ①骎骎: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
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漠漠春芜①春不住。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②。
绣院深沉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③。
【注】 ①漠漠春芜:
茫茫一片春草。
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
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
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
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注】 ①兰若:
香兰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②蕤(ruí):
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6.(2011·济南一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注】 ①北首:
向北。
燕:
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
②原:
原野。
③辛夷:
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颔联“阳浮树外沧江水”中的“浮”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
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
“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
7.(2011·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
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
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
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
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
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
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
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
示例二:
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8.(2011·济南统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
②行(hánɡ):
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
“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
“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
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
“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第一句要抓住“烟”字。
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
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
“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
答案:
(1)“沉”字好。
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
“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
(2)本诗首句写长沙城内远树如烟,有如碧绿的水波。
第三句写辽阔的天空中,成行的鸟儿愈飞愈远,仿佛就要没入天际的草丛。
这两句写的都是登楼所见到的远景,却又始终未着“远”字。
9.(2011·省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
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催”之急更见“留”之切,所以答题时可从与“留”的对比中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2)从情与景的关系上去分析,一是要写出词作表达的感情,二是要写出这一感情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出来的,要突出其“思致”。
答案:
(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
(大意对即可)
(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
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
(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长。
(大意对即可)
10.(2011·青岛质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胡兴安夜别
何 逊
【注】 ①居人:
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
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
栓、系。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
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以对举开头,一句写“居人”,一句写“客子”,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难以言传的深情。
一、二句是两面分写,三、四句将两面合写,五至八句尽吐自己的羁愁离恨。
前两层皆为此蓄势,其重点显然在第三层,抒发对离别之人的日后思念之情。
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
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
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
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11.(2011·淄博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中有比喻,两句构成对偶。
关于感想,与花开花落有联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①对偶、比喻。
②示例:
花开花落终有时,“万物兴歇皆自然”;花开之际想花落,“劝君惜取少年时”。
12.(2011·济宁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 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蜡”“芳心”“书札”的本体。
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
答案:
示例一:
将未展芭蕉比作蜡烛。
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绿”,“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
示例二:
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被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
示例三:
将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会被东风暗拆看”,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
13.(2011·菏泽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14.(2011·滨州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手法,只需按图索骥即可。
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
如:
a.情景交融。
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词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
b.虚实结合。
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15.(2011·日照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
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
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考语文复习训练题1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语文 复习 训练 13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