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docx
- 文档编号:444194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7
- 大小:231.80KB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全册备课
一、新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数与代数
1、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会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空间与图形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判断直角。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在测量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
3、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4、从实际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5、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统计与概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实践与综合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验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对本班学生水平现状分析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计算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这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将使学生顺利地投入新学期的学习,并取得让人满意的成绩。
三、教材分析
1、本册的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角的初步认识
表内乘法
(一)
观察物体
表内乘法
(二)
统计
数学广角
总复习
2、教学重、难点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数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
3、知识结构
在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的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册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等知识。
在知识的结构上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有得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四、课时安排
1、长度单位4课时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5、观察物体4课时
6、表内乘法
(二)14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2课时
9、总复习5课时
第一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学内容:
长度单位(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2、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知识结构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
三、课时安排
长度单位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1—2例1统一长度单位
“做一做”T1—3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情境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初步尝试去估计,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多媒体
2、学生:
每小组(硬币10枚,曲别针10枚,小正方体3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物品。
你用什么去比划过物体的长短吗?
请学生说,教师恰当地激励并强调测量的标准。
2、小结:
听咱们同学一说老师明白了。
要想知道物体的长短得用一个东西做标准死亡测量。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测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出示课本让学生认识课本的宽
(2)要量课本的宽,你打算用什么去量呢?
(3)小组合作用老师发的不同的物品去量课本的宽。
老师注意测量方法的指导: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的结果却不一们呢?
请学生发表意见,其他人评价。
师:
这样量好吗?
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5)用同一标准量,并汇报结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看着咱们同学量,老师也想量。
你们同意吗?
(2)出示课本和文具盒,判断长短。
(3)教师量并展示结果,问:
为什么明明长短不一,却都用了5个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4)你认为应怎样量,为什么?
(5)用同一物品量,再一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2T1
(1)各自做
(2)交流方法
2、P2T2
(1)各自做
(2)交流方法和结果,体会方法的不同
3、P2T3
(1)估测
(2)动手测
(3)方法的指导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交流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练习一T1—3
教学目的要求: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体会尺子的产生和意义,认识尺子并会用刻度尺去物体的长度。
3、让学生能正确用厘米尺去量长度,掌握方法。
4、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每人一把尺子,一个小棒。
一小组一个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时必须统一标准。
你们看,我把统一标准带来了。
出示小正方体。
下面,老师用它去量物体的长度。
师用摆的方法量出。
2、以后,老师去哪都带着这些小正方体,越长带越多可真是麻烦,谁有好的办法?
3、刚才,许多人提到了尺子。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尺子。
板书课题:
尺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制作尺子
(1)将20个小正方体放在一起
(2)认识1厘米,结合小正方体的边
(3)标刻度
(4)出示尺子,认识刻度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利用课件认识1厘米
(2)认识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3)量出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找身体上的1厘米
3、用厘米量
(1)各自拿出纸条,试着量一量。
(2)师生边交流边做,师强调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6T1
2、P6T2各自做,交流。
。
3、P6T3
(1)各自做
(2)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谈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4—5例3认识米,用米量
“做一做”练习一T4—5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在测量中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3、让学生会用米尺去量物体的长度,并掌握方法。
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1、教师:
米尺卷尺
2、学生:
20厘米的尺子1米长的小棒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灰太郎听说咱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很不相信。
我觉得他太小看人了,我们量黑板给他看一看。
课件出示灰太郎的图片。
谁来量给他看呢?
请学生用尺子量
2、这样量你有什么感觉,有没有好的办法?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1米用米尺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1)拿1米长小木棒看一看1米有多长
小组内量一量1米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找一找周围的1米。
(2)说一说生活中的1米
2、用米量
(1)用20厘米的尺子量一下1米的小棒有多长
小组同学合作测量
汇报
让学生认识1米=100厘米
3、师生共同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5“做一做”
(1)分小组做
(2)交流
2、P6T5
(1)请学生做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习了本课,你想说什么或想问什么?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5—7例4认识线段
练习一T6—10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并会判断。
2、让学生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
3、让学生会按照一定的策略去估计,提高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自从咱们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就有一伙小朋友想请咱们帮忙。
(课件展示三条不同的线段)看,是他们,谁认识?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线段
(1)让学生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
(2)各自线段的长
小组对照,纠正错误。
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点评。
2、画线段
(1)我们会量线段的长度,其实画线段也很简单,(老师示范画一条线段并标好端点)但是要让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你想要怎样画呢?
让学生交流讨论
(2)各自画
(3)小组交流方法,并给其他人指出不足。
(4)课件展示画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7T7指名判断并说原因,其他人评价完善。
2、P7T8
(1)量之前先估计一下长度
(2)说一说是怎样估计的
(3)量,评价自己的估计
3、P7T9各自做——全班交流
4、P7T10猜——量——谈体会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习了本课,你想和大家说什么?
第二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
(2)两位数减两位数(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加减法的估算
2、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计算题,并掌握方法。
(2)会正确计算退位减法。
3、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的学习为多位数的加减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能说出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课时安排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8—10不进位加例1—例2“做一做”
练习二T1—2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探究不进位加的过程,体会不进位加的现实性。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从个位算起,使学生能正确计算。
3、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明确列竖式在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
2、理解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我们的同学的父母有可能会抽时间带着大家去旅游。
这不,郯城一小的学生就由学校带着去参观博物馆,他们还没有上车呢?
出示画面,看着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老师和其他学生评价。
2、看着图,你知道大家正在思考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老师记录。
A:
哪两个班可以全乘一辆车?
B;一共有多少人?
……
是的,我们同学猜得很对。
大家都在思考: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呢?
那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教师小结。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意见是否正确。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二、
(1)班和二、
(2)班是否可以合乘
(1)要想知道二、
(1)和二、
(2)班是否可以合乘,得先算什么?
(2)二、
(1)班和二、
(2)班共有多少人?
怎样列式?
36+30=
(3)想一想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请同学说
36+30=66
想:
30+30=60
60+6=66
引导认识并明确口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4)还可以怎样算?
结合小棒图来明确竖式是怎样来的。
强调数位对齐和竖式的写法:
361
+302
4
665
(5)各自思考:
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评价
(6)32+6=59+40=20+67=
325920
+()+()+()
()()()
指名口答,其他人评价或补充。
2、解决:
二、(3)班和二、(4)班是否可以合乘
(1)要想知道能否可合乘,先算什么?
(2)如何列式:
35+34=
(3)交流方法
老师重点让学生都列竖式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从哪一位算起的?
(4)做“做一做”的习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3T1
(1)各自做
(2)交流
2、P13T2
(1)指名板演
(2)评价完善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11—13进位加例3“做一做”
练习二T3—4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经历探究进位加的过程,理解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位的问题。
2、使学生能正确计算进位加,并掌握方法。
3、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P8图,指名说一说二年级四个班每个班的人数。
2、课件展示P11的图和“明明”提的问题:
“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
师:
能直接明明的问题吗?
怎样才能回答她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教师恰当点评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3、怎么加?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用小棒摆36+35=
(1)怎样算36+35=呢?
我们一起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指挥,教师操作
(2)请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单根?
(3)11根满十了吗?
如果将11根中10根捆成一捆,这时一共有多少捆,多少根?
学生说,教师点评并操作。
2、用竖式算36+35=
(1)根据上面的操作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样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6
+35
师:
个位上6加5得11,怎么写?
组织学生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完整地板书计算过程
36
+35
1
71
(2)分组议一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可以合乘一辆车吗?
(4)小结,板书课题:
进位加
3、归纳笔算加法的方法
(1)出示P11“做一做”
(2)各自做
(3)交流重点说一说满十进位的问题
(4)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小组共同讨论并记录
汇报——总结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2“做一做”
2、P13T34
3、P12思考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回顾本课的知识
2、交流疑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4—15练习二T5—10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并掌握方法。
2、能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做题的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同学们,最近两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要注意什么呢?
请同学回答
2、教师强调竖式计算的方法,揭示本课的任务。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3753232836
+41+35+47+65+29
用比赛夺红旗的方式进行。
这一题是比赛的开始。
2、下面的计算对吗?
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492165
+44+39+35
836100
3、P14T7
上面两个题仍是比赛的继续。
4、27+33=34+36=61+9=83+7=
75+5=64+7=32+48=42+18=
这一题结束后看两队的输赢。
(二)提高练习
表演新疆舞,需要女生28人,男生14人,一共需要多少人?
各自做,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提高
1、各自做P15的T10来测试自己
2、全班交流,自我评价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学习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6—17不退位减“做一做”T1
练习三T1—4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不退位减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2008年在北京举行了奥运会的事能着吧?
(课件播放相关的画面)你喜欢吗?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刚才,同学们都说喜欢,因为有许多场面激动人心。
老师觉得最激动人心的是投票决定在北京举行奥运会。
出示相关图片,问:
从什么地方你发现北京赢了?
让学生去收集信息
2、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2)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
师:
刚才咱们同学提了许多问题,下面咱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
(1)列式:
56—22=
引导分析算式,板书课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
(3)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
A:
56-22=34B:
56
50-20=30_22
6-2=4
30+4=3434
老师让学生在介绍竖式时,说出相同数位上的数应怎么样?
(4)教师介绍自己的方法,用计数器做56-22
(6)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
(7)各自思考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
2、“做一做”
(1)各自做
(2)上台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20T1
(1)各自做
(2)交流想法
2、P20T2—3
(1)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
3、P20T4
(1)从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各自做——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师生共同回忆所学的知识
2、学完了本课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P18—21退位减例2例3
“做一做”T2练习三T5—7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在讨论、交流、操作中明白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笔算注意事项的过程,使学生能正确用坚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时的得票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四个城市的各自得多少票。
2、出示上一节课提的问题:
“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
揭示本课的任务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2:
解决“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
(1)列式:
56—18=
(2)上一节课,咱们同学都说喜欢竖式,那么就用竖式来做一做,能做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
学生各自做
(3)说一说做到什么地方了,有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问题,并让其他学生解释
56
-18
个位上的6减不了8怎么办?
(4)让学生分小组用小棒边摆边讨论。
教师用课件演示退位减的过程并板书:
416416
565656
—18—18-18
.838
56
-18
38
(5)想一想: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2、学习例3
(1)50-24=
各自列竖式做
(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
(3)让学生说一下想法:
“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减()”
3、归纳笔算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各自思考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2)小组共同讨论并整理下来
(3)汇报
(4)评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9“做一做”T2
2、P20T5
3、P21T6—7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P21—22练习三T8—13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进位加和退位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应注意什么?
2、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应注意什么?
教师总结,揭示本课的任务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16+27=62-19=44+41=98-13=90-5=
64-45=96-49=91-72=30-11=90-47=19+24=
以比谁的速度快的形式进行
2、P22T11—12
仍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二)提高练习
1、P21T9—10
各自做——全班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提高
1、出示P22T13
各自进行自我检测
2、小组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谈收获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P23—24例4“做一做”
练习四T1—3
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究“求比一个数少几(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