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配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44019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91KB
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配套教案.docx
《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配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配套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配套教案
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主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反复品味名著导读的内容,把握文中的关键字词与语句,结合《昆虫记》选文,加深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延伸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到法布尔那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和大自然的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名著导读,结合原著的阅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将问题汇总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冰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昆虫的图片、视频。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涉及法布尔生平经历和创作过程,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昆虫记》。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耗费一生的光阴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些写“虫子”的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
二、走近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1823年12月22日出生在法国南方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贫穷农民的家中。
法布尔于1833年中学毕业,1839年当工人。
然而,勤奋好学的法布尔抓紧一切时间自学。
1840年,法布尔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史的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一份教师的职位,从此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
1844年与教师威拉德结婚。
法布尔一面努力任教,一面利用业余时间不知疲倦的做动植物观察记录,立志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30岁那一年,法布尔靠自学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又过一年,法布尔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就在同一年,他在《自然科学年鉴》发表了长期积累的成果——《节腹泥蜂习俗观察记》。
他不仅纠正了以往权威学者的错误,而且阐发了独到的见解,开始引起科学界人士注意。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格外关注这位法国的年轻人,称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1875年,法布尔决定远离城市喧嚣,专心实现自己的昆虫学研究。
他带领家人,前往乡间小镇塞里尼昂。
在这里,他经过四年努力,1879年,终于把20多年的观察资料编撰成《昆虫记》第一卷出版。
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
他用当地的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此后,法布尔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年复一年,不知疲倦的从事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汇成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了,这时法布尔已是86岁高龄的老人了。
法国文学界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做最后决定,便传法布尔离世的消息。
1915年10月11日,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与世长辞。
三、倾听法布尔
百家点评
“无与伦比的观察家”——达尔文
“昆虫学的荷马”——雨果
“在这些天才式的观察中,融合热情与毅力,简直就是艺术品的杰作,令人感动不已。
”——罗曼·罗兰
“读起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鲁迅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
“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茅盾
法布尔
“哲学家一般的思,
美术家一般的看,
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
四、走进《昆虫记》
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
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搜索背景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称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一、《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RecordsaboutInsects》,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原法文版的《昆虫记》共有十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
法布尔:
他是一位严谨、细致、热爱生命、珍爱自然的昆虫学家。
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主要内容:
揭示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生活情景。
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三、一句话评价:
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四、艺术特色:
①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如:
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贡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进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②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充满着睿智的哲思。
五、典型情节:
1、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
2、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捕食;
3、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4、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5、蜘蛛在捕获食物、编制“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6、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做巢穴的盖子。
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
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
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
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
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厮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
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对方攻击。
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
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拉毒蛛达数周之久。
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
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
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猫之间奇怪的争斗,因为猫在争斗过程中也存在休战状态。
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
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
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在这场令人惊叹的大决斗之后,我留下那只得胜的塔蓝图。
寄生虫
在这些默默地埋头苦干的蜜蜂和黄蜂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别的虫,那些我们称之为寄生虫。
它们匆匆忙忙地从这个家赶到那个家,耐心地躲在门口守候着,你别以为它们是在拜访好友,它们这些鬼鬼祟祟的行为决不是出于好意,它们是要找一个机会去牺牲别人,以便安置自己的家。
昆虫的婚恋
孔雀蛾
孔雀蛾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
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它的对象。
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
如果在这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
那么它的一生也将结束了。
蝉
蝉的大名应归功于儿童,是他们在最初学着背诵时,磕磕巴巴的说出了蝉的遭遇。
严冬临时,蝉将永远挨冻受饿,尽管冬天已不在有蝉了;蝉将永远乞讨几颗麦粒,尽管它那娇嫩的吸管根本就吸不进这种食物;蝉还将讨要苍蝇和蚯蚓,尽管他从不吃他们。
螳螂捕食
螳螂以这种奇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的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他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
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灰蝗虫
他们软极了,支撑不了自身重量,耷拉在头朝下的身子两侧。
翅膀末端无所依靠,本该冲着后部,但现在却冲着倒挂的蝗虫的头部。
蝗虫本飞行器官那副惨样如同原本肉乎乎的四片小叶子被暴风雨打得破败不堪的模样。
绿蚱蜢
这漂亮的昆虫简直棒极了,全身淡绿色,身体两侧有两条淡白色的饰带。
它体形优美,身体轻健,一对罗纱大翅膀,是蝗虫科昆虫中最优雅美丽的。
我因捉到这样一些俘虏而洋洋自得。
豌豆象
我们的豌豆象并非定居于粮仓之中;它们需要新鲜空气、阳光、田野的自由。
它吃得不多,蔬菜的硬的部分它们是绝对不吃的。
对于它那细小的嘴说,在花间吮吸几口蜜汁就足够了。
另外,幼虫需要的是正在豆荚里发育成长的绿色豌豆这松软的面包。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粮仓中没有碰到开始时进入其中的豌豆象卵发育成长之后又在繁殖下一代的现象。
灾害的根子在田野里。
圣甲虫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其名称有着这样的解释:
因为此虫能“转丸、弄丸,俗呼推车客”又因它们“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
西班牙蜣螂
西班牙蜣螂胸部的陡坡和头上长的角是它身上最显著、最特别的地方。
它体型圆圆的、短短的,没有圣甲虫那样的腿,当然也不会像圣甲虫那样麻利地滚球。
它的胆子非常小,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勇敢者,稍微受到一点点惊扰,它的腿就缩到身体下面,和圣甲虫相比,西班牙蜣螂在这一方面差远了。
从它们的身材和体型上可以看出,它们不适合挖掘、不擅长搓滚圆球,也不可能拖着圆球走路。
法布尔——一般科学工作者
“你们撕裂动物而我研究活体;你们把它变成悲惨而可怜的物体,而我使它变得可爱;你们在拷问室和解剖室工作,而我在蓝天下观察,倾听知了歌唱;你们用细胞和原形质做化学实验,而我在昆虫高尚的行为中研究它们的本能;你们窥探死亡,我观察生命。
”
昆虫诗人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诗意幽默。
在他的笔下:
松树金龟子是“暑天暮色中的点缀,是镶在夏至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萤火虫是“从明亮的圆月上游离出的光点”;
他描述步甲“打仗这一职业不利于发展技巧和才能,它除了杀戮外,没有其它特长”;
犀粪蜣在他眼里是“忘我劳动,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而鞠躬尽瘁”。
艺术特色
1、从文学表现手法看,
《昆虫记》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拟人手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于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他把昆虫视为自己的朋友。
2、从科学人文的角度看,
《昆虫记》通过对昆虫世界的观察,折射出对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睿智思考。
《昆虫记》:
“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
19世纪最具影响力科普作品、文学经典
《昆虫记》颁奖词
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
《昆虫记》——生物学著作、文学著作
1这些昆虫全是我的伙伴,我的亲爱的小动物们,我从前和现在的所熟识的朋友们,它们全都住在这里,它们每天打猎,建筑窝巢,以及养活它们的家族。
2百叶窗的边线上,几只迷了路的泥水匠蜂筑起了蜂巢。
午饭时候一到,这些蜜蜂就翩然访,它们的目的,当然是想看看我的葡萄成熟了没有。
3又在田边发现了美丽的甲虫,像核桃那么大,身上带着一些蓝色。
那蓝色是如此的赏心悦目,使我联想起了那天堂里美丽的天使,她的衣服一定也是这种美丽的蓝色。
我怀着虔诚的心情
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挚爱。
轻轻地捉起它,把它放进一个空的蜗牛壳,用叶子把它塞好,我要带回家中,细细欣赏一番。
我在这里的朋友太多了,蜜蜂在我头顶嗡嗡地叫着,我友好地看了它们一眼,我边走边朝大头泥蜂挥帽致意,它们从巢里抖出一堆灰尘,我又向蜾羸(guǒluǒ)——在粗树枝讪建远方顶的建筑师致敬……
……
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挚爱。
第二课时
五、[课堂练习]:
1、《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
他的这部著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请列举出《昆虫记》中所观察的昆虫,不少于五种蝉、蜜蜂、蚂蚁、螳螂、蜘蛛、蜣螂等等。
3、请举出一种动物,并说出它的生活习性。
蝉。
生活习性:
每三到四年繁殖一次;附在树干上,吸取树的汁液;天气炎热时,发出鸣叫声。
4、《昆虫记》中的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
你的看法呢?
六、选文赏析
昆虫的习性
•蝉和蚁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的,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凡读过拉封丹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
虽然拉封丹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
故事上说:
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
冬天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
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
骄傲的蚂蚁问道:
“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儿食物呢?
”蝉回答道:
“夏天我歌唱太忙了。
”
“你唱歌吗?
”蚂蚁不客气地回答:
“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然后它就转身不理它了。
但在这个寓言中的昆虫,并不一定就是蝉,拉封丹所想的恐怕是螽(ōng)斯,而英国常常把螽(ōng)斯译为蝉。
就是在我们村庄里,也没有一个农夫,会如此没常识地想象冬天会有蝉的存在。
差不多每个耕地的人,都熟悉这种昆虫的蛴螬(qícáo),天气渐冷的时候,他们堆起洋橄榄树根的泥土,随时可以掘出这些蛴螬。
至少有十次以上,他见过这种蛴螬从土穴中爬出,紧紧握住树枝,背上裂开,脱去它的皮,变成一只蝉。
这个寓言是造谣,蝉并不是乞丐,虽然它需要邻居们很多的照应。
每到夏天,它成阵地到我的门外唱歌,在两棵高大筱悬木的绿荫中,从日出到日落,那粗鲁的乐声吵得我头脑昏昏。
这种振耳欲聋的合奏,这种无休无止的鼓噪,使人任何思想都想不出了。
有的时候,蝉与蚁也确实打一些交道,但是它们与前面寓言中所说的刚刚相反。
蝉并不靠别人生活。
它从不到蚂蚁门前去求食,相反的倒是蚂蚁为饥饿所驱乞求哀恳这位歌唱家。
我不是说哀恳吗?
这句话,还不确切,它是厚着脸皮去抢劫的。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
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
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的唱歌,只要钻
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
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
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qūtuì)、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
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
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
不过这个井也干得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
于是它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你看,真正的事实,不是与那个寓言相反吗?
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苦的生产者却是蝉呢!
1、这段文字选自
《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2分)
2、该部名著是文学经典著作,请结合文段分析。
文章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如:
蚂蚁“厚着脸皮去抢劫”“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的”。
用拟人手法写了蚂蚁和蝉的形态动作,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文章为什么要使用伊索寓言的《蝉和蚂蚁》开头?
为了说明蝉不是懒惰者,而是勤苦的生产者。
(2分)
4、如果班上打算开一个有关这本书读书会,你打算如何写段班会开篇语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法国作家法布尔耗尽一生所做的《昆虫记》,这是一部揭示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的著作,它既是科普著作,同时也是文学经典,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它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社会人生,充满着睿智的哲思。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答题思路:
称呼+作者+作品+艺术特色或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4分)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
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
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介绍蟋蟀的住屋。
2.蟋蟀的住屋有哪些特点?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隐蔽性好;有宽敞的平台;内部宽敞简朴,清洁、干燥。
3.结合名著说说蟋蟀共有哪些习性?
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歌声动听。
在我们这地区,很少有什么昆虫像萤火虫这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
这种稀奇的小家伙为了庆祝生活的乐趣,在屁股上挂了一盏灯笼。
夏天炎热的夜晚,有谁没有看见过它像从圆月上落下的一粒火星,在青草中漫游呢?
即使没见过的人,至少也听说过它的名字的。
古代希腊人把它叫做“朗皮里斯”,意思是“屁股上挂着灯笼”。
萤火虫虽然外表上弱小无害,可它实际上却是个食肉动物,是猎取野味的猎人,而且它干这种行当的手段是罕见的恶毒。
它的猎物通常是蜗牛。
萤火虫在吃猎物前,先给它注射一针麻醉药,使它失去知觉,就像人类奇妙的外科学那样,在动手术前,先让病人受麻醉而不感到痛苦一样。
萤火虫的猎物通常是几乎没有樱桃大的小蜗牛。
夏天,这些蜗牛成群聚集在稻麦的槁杆或者其他植物干枯的长茎上,在整个炎热的夏天里,它们都一动不动地在那里深深沉思着。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我多次看到萤火虫用它那外科技巧,使猎物在颤动着的茎杆上无法动弹,然后美餐一顿。
萤火虫稍稍探察了一下捕猎对象,蜗牛通常除了外套膜的软肉露出一点儿外,全身都藏在壳子里。
这时贪婪者便打开它的工具,这工具很简单,可是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出。
这是两片深深变成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
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
这便是它的工具了。
萤火虫用它的工具反复轻轻敲打着蜗牛的外膜。
这一切是温和地进行的,好像是无害的接吻而不是螫咬。
它扭得恰如其分。
它有条不紊地扭着,不慌不忙,每扭一次,都要稍稍休息一下,它似乎想了解一下扭的效果如何。
扭的次数不多,要制服猎物,使之无法动弹,至多扭六次就够了。
在吃蜗牛肉时,很可能还要用弯钩啄,不过我说不准,因为后面的情况我没见到。
但是只要最初不多的几下扭就足以使蜗牛失去生气,没有知觉了,萤火虫的方法是这么迅速奏效,几乎可以说是像闪电般似的,毫无疑问,它利用带槽的弯钩已经把毒汁传到蜗牛身上了。
这些螫咬表面上如此温和,却能产生快速的效果。
萤火虫怎么吃它的猎物呢?
是真的吃吗?
萤火虫并不是真正的“吃”,它是喝。
它采取蛆那样的办法,把猎物变成稀肉粥充饥。
它就像苍蝇的食肉幼虫那样,在吃之前,先把猎物变成流质。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蜗牛不管多大,差不多总是由一只萤火虫去麻醉它。
不一会儿,客人们三三两两跑了,同真正的拥有者丝毫没有争吵地欢宴一堂。
让它们饱餐两天后,我把蜗牛壳孔朝下翻转过,里面盛的东西就像锅被翻过了,肉羹从锅里流出一样。
那些宾客吃饱肚子走开了。
只剩下这一点点儿残渣了。
1、选段介绍了萤火虫的哪两个有意思的特点?
第一、获取食物的方法;第二、屁股上有灯。
2、从萤火虫获取食物并吃下食物的过程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恶毒凶残。
3、《昆虫记》是一部科普著作,你从选文中学到了哪些科普知识呢?
①萤火虫原是个食肉动物,它的猎物通常是蜗牛;
②萤火虫有两片深深变成钩状的颚,十分锋利,但细得像一根头发。
从显微镜里可以看到,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槽。
这就是它猎物的工具。
4、作者爱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描述他笔下的小昆虫,如“猎取野味的猎人”“病人”“阴险的萤火虫”等,再找出几个这样的词语,说说用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萤火虫捕猎事物的时候称为“贪婪者”,吃猎物的时候称呼它们为“客人们”“宾客”,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形象地体现了萤火虫贪婪,凶残的特点.
塔蓝图拉毒蛛
蜘蛛的最佳捕猎期是每年的五六月间。
当我第一次观察蜘蛛洞时,就发现它躲在洞穴第一层——即前文所说的“拐角处”。
一开始我想用蛮力对付它,就用一把一英尺长两英寸宽的小刀,不停地掏那些洞,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却没有抓到蜘蛛。
我又开始更大面积地寻找,想抓住一只塔蓝图拉毒蛛,冲动之下甚至想拿把斧头,把这些洞穴劈开。
最终一无所获的我终于放弃了武力,改用头脑。
人们都说:
需要是创造之母。
我居然有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我找一根植物的主茎,在顶部绑一个麦穗,用做诱饵,在蜘蛛转过洞口轻轻地晃动。
很快我就发现蜘蛛的注意力被穗饵吸引过了,开始谨慎地踱着步向麦穗走过。
我将这个家伙引出洞,确信它已无法逃回洞中后,迅速抽开麦穗;蜘蛛见势不妙,身嗖地朝洞口冲去,我当然不会让它逃跑得逞,抢在它梢把洞口封住了。
塔蓝图拉毒蛛一时冒昧行事昏了头,就连躲避我的捕捉也显得异常笨拙。
最后我把它赶入一个纸袋,迅速封上袋口。
有时候,蜘蛛会起疑心,怀疑是陷阱,或者当时并不很饿,就会按兵不动,与洞口保持一小段距离。
可能它认为此时并不是跨越门槛的最佳时刻。
它的耐性显然超过了我的决心,了。
这套战术屡试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得改换战术:
首先确定蜘蛛的确切位置,然后探明洞里通道的方向。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用一把小刀沿通道斜插进去,堵住蜘蛛的后路,再用东西在洞口装蜘蛛就大功告成不爽,特别在松软的土壤中更是百试百中。
在这种恶劣环境逼迫下,塔蓝图拉毒蛛要么受惊舍洞而去,要么顽固地以其背部抗拒刀锋。
如果蜘蛛采取第二种态度,继续顽抗,我会用刀把泥土连同顽抗的蜘蛛一同挑出,然后轻松地将它捕获。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本段介绍的是什么昆虫,它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昆虫记 部编版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名著导读 昆虫记 科普作品的阅读 配套教案 部编版秋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名著 导读 昆虫 科普 作品 阅读 配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