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443495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42.40KB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docx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
LT
优势性:
如果期望A至少在一个方面优于期望B并且在其它方面都不亚于B,那么A优于B。
恒定性(独立性):
各个期望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或者说同一个决策问题即使在不同的表述方式下也将产生同样的选择。
风险寻求:
偏好不确定性财富不喜欢确定性所得的风险态度
风险中立:
只关注选择方案的预期效用而不关心是确定性所得还是不确定性所得。
二问答题
1.简述预期效用理论(EU)。
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所建立的EU理论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它描述了风险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即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效用函数的某些特殊单调变换具有一个非常方便的性质——预期效用性质。
该性质表明,在风险条件下,一项抽彩的效用是获奖效用的期望值。
通过取得各种结果产生的效用,把效用和结果发生的概率相乘并将所得加总,可以计算出任何抽彩的效用。
所以,就结果而言效用是加性可分的,就概率而言效用是线性的。
EU理论要求消费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即其偏好满足完备性、连续性、传递性和独立性公理,在这些公理假设下,可找到一个效用函数满足预期效用性质,而消费者的决策原则是预期效用最大化;尽管这样的效用函数可能不是惟一的,但并不影响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准则所做的决策
2什么是偏好反转,它系统性的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那些假设前提?
偏好反转”(preferencereversals)是指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偏好反转的现象说明,人们并不拥有事先定义好的、连续稳定的偏好,偏好是在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并受判断和选择的背景、程序的影响,因此它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的优势性和恒定性假设。
3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决策中,理性经济人依照什么原则作出选择?
(1)预期效用:
总预期效用是它的各个可能性结果的预期效用的综合,而各个结果的预期效用被加权处理,其权重为各个结果发生的概率。
(2)资产整合:
作出决策后的预期效用要大于原赋资产给他带来的收益。
(3)厌恶风险:
当在确定性的期望和不确定的但预期效用是一样的期望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偏好前者。
4从“阿莱悖论”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
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总的效用是直接用概率作为权重,对各个可能性收益的效用进行加权。
然而实验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更多的权重。
即与两个都是风险收益的情况相比,当其中一个是确定性的收益时,预期价值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关系会不同
5请举出违背预期效用理论的一个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购买35选7的彩票,购买价格是2元,假如全对了就能中500万,但是通过计算可知,35选7的概率1/6724520,则500*1/6724520<2。
因此是不符合预期效用理论的。
三案例分析
(1)老张对股票的股值有客观标准,但是由于参考点的变化使得他也能欣然接受。
(2)这是由于这次买入的股票还有少许的亏损,产生的损失厌恶造成的。
这是由于老张认为该股票的成本就是最近买入该股票的成本,参考点发生了变化造成的。
(3)这种对股票买价和卖价自相矛盾的估值是由于参考点变化导致的。
第五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拇指法则:
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
代表性启发法:
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
可得性启发法:
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人们通常以一个初始值为开端进行估计和调整,以获得问题的解决答案。
启发式偏差:
错误的推理结果以心理偏差的形式表现出来。
赌徒谬误:
对于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
控制力幻觉:
由于过度相信自己对事件发展过程的影响力而导致的对自己的成功概率的过度高估、对偶然性作用的估计不足的倾向。
有效性幻觉:
这种在预测结果与输入信息之间良好吻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根据的自信。
关联幻觉:
人们常常认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发生的概率会高一些。
货币幻觉:
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算法:
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框定依赖:
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诱导效应:
运用框定效应来诱导人们决策的现象。
贝叶斯规则:
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priorprobability)得到后验概率(posteriorprobability)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框定偏差:
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晕轮效应:
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二问答题
1代表性偏差可能导致哪些错误?
(1)对结果的先验概率;
(2)对样本规模的不敏感;
(3)对偶然性的误解;
(4)对可预测性的不敏感;
(5)有效性幻觉;
(6)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2依靠可得性进行预测可能会导致哪些偏差?
(1)由于例子的可获取性而导致的偏差。
当某一集合的规模由他的例子来判断时,容易得到的例子的集合比拥有同一频率但例子不容易得到的集合更多。
(2)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
当人们对某一问题的出现用可得性启发法进行判断时,在搜索与问题性质相近的事件时,有的事件搜索到的效率要高于其他类似事件,而人们就依照高效率搜索事件对此进行推断,而忽视了时间本身的客观性,最终导致的偏差就是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
(3)意象偏差。
人们的根据经验对某一现象进行情景推断,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与之有误,意象偏差就形成了。
(4)虚幻的相互作用虚幻是抽象感念的,并不真实的存在。
人们在日常判断和决策中,总是运用与事件有联系的虚幻现象来对事件进行判断。
从而可能产生偏差。
3人类通常通过哪些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化?
(1)通过忽略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
(2)过度使用某些信息以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
(3)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并认为为这已经足够好了。
4锚定可导致哪些偏差?
(1)不充分调整
(2)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
对联合事件评估的偏差普遍存在于按计划进行的工作中。
一项工作的成功完成,如一个新产品的推出,由很多环节和部件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和部件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即使每个环节成功的概率很高,但如果事件数量很大的话,成功的总概率会很小。
(3)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5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导致人们使用启发法?
(1)当我们没有时间认真思考某个问题时;
(2)当我们负载的信息过多,以至于无法充分地对其进行加工时;
(3)当手中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必太过思虑时;
(4)当我们缺乏做出决策所需的可靠的知识或信息时。
6框定依赖偏差对理性决策有哪些挑战?
(1)框定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决策权重函数呈现了非线性状态,导致了对“恒定性”的违背。
(2)框定依赖对优势性的违背,在问题表现形式发生改变时,人们可能系统性的违背优势性原则。
7背景(呈现和描述事物的方式)包括哪些?
(1)不同方案的比较;
(2)事情发生前人们的想法;
(3)问题的表述方式;
(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方式。
8为什么理性是有限的?
(1)决策者的特征:
生理、心理能力的有限性。
主要包括搜索行为的有限性、计算的有限性、认知幻觉与框架效应、自我控制、不对称属性等。
(2)环境的复杂性:
周边环境的影响。
主要包括决策环境的复杂性、社会传统与习惯等。
(3)自利与利他,人并非总是完全自利的有机组织,利他行为普遍存在。
(4)思考成本,人们就经济决策问题进行的思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活动。
(5)信息不完整与信息超载。
三案例分析
(1)主要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时,四家公司的对价就在“10送3”左右,从而使得后来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将其作为一个参考点,产生锚定效应,从而使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对价支付大部分集中在“10送3”水平。
(2)决定股改对价的内在客观影响因素有非流通股的数量、市盈率、行业和成长性等。
股改对价与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等因素应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3)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支付股改对价的心理和行为因素是参考点依赖、框定依赖和锚定调整。
(4)主要从公平偏好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六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损失厌恶:
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
后悔厌恶:
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
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心理账户:
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认知失调:
当人们面对他们的观点或假设是错误的证据时内心的矛盾。
证实偏差:
人们在寻找支持某一特定观点或信念的证据时的一种选择性偏差。
保守主义偏差:
人们一旦形成某种观点或者预测,就会坚持下去,不轻易改变,不轻易接受新的信息。
事后聪明:
在事件发生后,人们相信事件的发生是已经注定了的,不可能朝别的方向发展,自己本来就知道或者应该知道事情的结果。
享乐编辑:
人们通过对事件结果的重新编辑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益。
心理偏差:
市场中的有限理性投资者对外部信息进行识别、编辑、评价等认知活动中系统产生的、有偏于标准金融理论的心理现象。
过度自信:
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二问答题
1.后悔厌恶理论的三个核心定理是什么?
(1)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所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后悔要轻微。
(2)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的行动引起的后悔要轻微。
(3)个体需对行动的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2.描述人们对他们所面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的三类账户。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通过三种心理账户对他们所面对的选择的得失进行评价
(1)最小账户。
仅仅与可选方案间的差异有关,而与各个方案的共同特性无关。
(2)局部账户。
描述的是可选方案的结果与参考水平之间的关系,这个参考水平由决策的背景所决定。
(3)综合账户。
从更广的类别对可选方案的得失进行评价。
3.哪些因素导致了证实偏差?
(1)证据的模糊性。
定式思维使我们根据先前的定型模式来解释模糊的信息。
一个教师常常能把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解释成有创造性的或是愚蠢的,他的解释往往根据他先前对该学生态度的假设。
(2)人们通过估计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求证问题,人们经常假想出事件的相互关系,而它通常可能并不存在。
幻想的相互关系在证实偏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对资料的选择性收集或审查。
证实偏差的一种形式是“基于审查”和“基于假说”的过滤。
根据当前假设能合理解释模糊数据时,人们倾向于“过滤处理”的后续资料,不恰当的用它们作进一步证明的证据。
4.列举生活中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病人在医院看病,一些医生对病人稍微问几句,所描述的症状与某种病相符就下个诊断,不进行细致地检查。
其实有些病具有类似的症状,而出现误诊。
这就是医生过度自信的一个例子。
5.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接受有效市场假说,还是拒绝有效市场假说?
为什么?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更可能拒绝有效市场假说。
因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通常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自己的投资判断非常正确,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也不肯更改自己的目的和计划,盲目行动,一概拒绝他人的意见或建议。
那么,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得到关于某只股票的信息时,通常会认为自己先得到这条信息,大部分人还不知道,还没有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
因此,根据有效市场的定义,他们更可能拒绝市场并不是非常有效的。
6.公司雇主常常以度假等方式奖励员工,而不是直接用现金。
这种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更能激励员工。
为什么?
因为人们通常将心理账户进行分类,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的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尽管奖励公司员工的现金和度假的花费相差不多,但是它们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下,且度假的奖励通常对员工来说比较意外,效用更大些。
因此以度假方式奖励员工更能激励他们。
7.从心理账户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冒着暴风雪去观看球赛(票已经事先买好)?
对于大部分日常采购,在心理账户关闭时,人们一般并不进行事后评估,但是当交易量很大或者情况变得非同寻常的时候,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就变得极有可能。
事先买了票,却因为暴风雪无法观看球赛导致这一教易变得与众不同而且非常明显,因此对购买球票这一交易进行账户关闭后的评估变得必要。
通过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人们就可以将这一交易归入正常交易类,而无须对之进行事后评估,也避免了将成本转化为损失。
其次,即使进行事后评估,冒着暴风雪前往观看比赛的额外成本也常常会被摒除之外,而不被视为货币成本,因此即使它被包括在评估中,也会被归入另一类账户。
8.试从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角度分析股市泡沫的产生。
过度乐观和自信可能导致“大傻瓜效应”,进而导致股市泡沫。
按“谁是大傻瓜”理论,投资者购买股票时完全不用考虑股票的价格是否被高估,甚至是否被过度高估。
投资者以过高的价格买进股票,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一个更傻的“大傻瓜”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从他手中买走这些股票。
如果他能够准确预测到这种“大傻瓜”的存在,那么不管他买入时的价格多高,他都可以赢利。
而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投资者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是最后的那个大傻瓜,因此常常以高价购入股票。
另外,过度自信的资者相信他个人所拥有的信息比别的投资者拥有的信息更加准确,从而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只要对市场的看法不一致的程度达到足以促成交易,那么股市价格中就会形成显著的投机性泡沫成分。
因为股票交易发生时,股票的买家对股票内在价值的估计比其他投资者的估计都高,他们相信将来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的投资者。
这一买家支付的买入价格同市场对该股票内在价值的最高估计之间的差就是泡沫,而且这一泡沫的程度会非常显著
第七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参考点:
人们在评价事物时,与事物进行比较的参照物,即一种主观的评价标准。
劣可加性:
概率p值在一个特定的小值范围内,概率放大的倍数会大于权重放大的倍数,当p值超出这个范围以后这种性质就不存在了。
次确定性:
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
次比率性:
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
敏感性递减原理:
给定的一个特定变化值的影响随着离参考点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价值函数:
表示决策者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价值的函数
二问答题
1.简述对预期效用进行修正的几种模型。
(1)扩展性效用模型。
该类模型的特点是针对同结果效应和同比率效应等,放松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特征,或对公理化假设进行重新表述。
(2)预期比率模型。
该模型用“弱可替代性”来取代“独立性”,并用两个线性函数之比表示一个期望值。
(3)传递性效用模型。
该类模型主要针对偏好反转问题,而放弃传递性公理,用效用偏差函数来描述偏好。
(4)非可加性效用模型。
这类模型主要针对埃尔斯伯格悖论,认为概率在其度量上是不可加的。
2.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有哪些特点?
(1)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
(2)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一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自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3)价值函数呈S型,即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而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
(4)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3.试用前景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扳平症”的现象。
这是由于人们对最近发生的财富变化的不适应,到了参考点与当前状况的不一致。
假如一位投资者亏掉了1000元,继续投资是蓝筹股还是风险高的股票时,尽管期望收益相差不多,但是风险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1000元被认为是参考点,导致投资者选择更有风险性的股票。
4个人风险决策包括哪几个阶段?
(1)编辑阶段,对所提供的期望进行初步分析,使期望有一个更简化的表达形式。
编辑阶段的内容包括编码、合成、剥离、相抵、简化、占优检查。
(2)估值阶段,决策者对期望进行估值并进行选择。
5.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偏好表现在哪些方面?
(1)即时效应,即与一段时间后发生的时间相比,决策者偏好立即发生的事件;
(2)同一段时间并不被感知为相同长度,时间感觉依赖于距参考点的远近,离参考点越远,时间段就越会被低估。
6.前景理论的决策权重函数有哪些特点?
(1)小概率事件的高估及其劣可加性;
(2)次确定性,即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
(3)次比率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
(4)端点性质不良,逼近确定性事件的边界,属于概率评价中的突变范围,决策权重常常被忽视或放大。
7.试用前景理论解释处置效应。
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购买价格就成为其决策的参考点。
股票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会导致投资的收益或损失。
在收益区域或损失区域都存在价格上涨和下降两种可能,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价格上涨或下降,也就是收益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的不等额变化,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于是人们在两个区域做出不同的选择。
以股票买价为参考点,在收益区域,由于曲线的凹性,股票未来价格同等金额的涨或跌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是不相同的,收益下降所带来的价值下降大于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为了避免价格下降带来的恐惧,于是人们倾向于卖掉股票;相反,在损失区域,由于曲线的凸性,收益上升所带来的价值上升大于收益下降带来的价值下降,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股票等待价格的上涨。
三案例分析
要点
案例1
(1)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基金净值排名会对其赎回产生负向影响,即排名越高,赎回率越低.因为基金净值排名越高说明该基金的经理选股能力强,应该越多的投资者将会申购越多,赎回将会减少。
(2)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处置效应造成的,卖出盈利的,持有亏损的。
(3)影响因素还有市场行情、投资者的学历、经验和自信程度、国家的政策、基金费率、基金经理声誉等等。
案例2
(1)Klahr舍不得卖其所持有的互助基金是因为互助基金处于亏损状态。
这种症状产生的心理和认知原因是参考点依赖导致的损失厌恶。
(2)这种心理特征会使投资者在损失时寻求风险,而盈利时厌恶风险,出现处置效应。
第八章答案
一名词解释
赌场资金效应:
人们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
事后聪明偏差:
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必然和明显的——而没有意识到对结果的回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使他们认为事件是很容易预测的,但人们无法说出是什么样的信息导致了结果的产生。
禀赋效应:
人们放弃他所拥有一个物品而感受的痛苦,要大于得到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
处置效应:
投资人为了避免后悔,会倾向继续持有具有资本损失的股票,而去变现具有资本利得的股票。
自我归因:
将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努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环境或者其他外部因素。
信息幻觉:
认为拥有的信息量越多,自己作出的决策就越准确的信念的认识偏差。
专家幻觉:
人们常常认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对该领域了解得更多的信念。
模糊厌恶:
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
本土偏差:
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而不是如Marko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股相关度低,能够产生较大协方差的外地股甚至是外国股票,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处置效应:
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羊群行为:
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
恶性增资:
当向一个项目投入大量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后发现完成该项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在明确而客观的信息表明应放弃该项目的情况下,管理者仍然继续投入额外资源。
本土偏差:
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而不是如马克威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投资于与本地股相关度低,能够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外地股甚至是外国股票,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证实偏差:
当人们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时,他们有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
信息幻觉:
认为拥有的信息量越多,自己作出的决策就越准确的信念的认识偏差。
二问答题
1.试用参考点对处置效应进行解释。
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购买价格就成为其决策的参考点。
投资者会以买价或心理价位作为参考点,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或卖出股票。
例如,假设一个投资人购买股票,他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报酬高得足以让他承担风险,他会把买价作为参考点,如果股价上涨,会有盈利产生,此时价值函数是凹函数,表现为风险回避,假如投资人认为股票的预期报酬会下降,他将会倾向卖出该股票;假如股票下跌,则会产生损失,此时价值函数为凸函数,表现为风险寻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人认为该股票的预期报酬降低到无法承担原来的风险,他还是会倾向继续持有该股票。
2.过度自信能够对过度交易进行解释吗?
谈谈你的看法。
在投资者的心理偏差中,过度自信往往产生过度交易。
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总是基于自己的某种判断,或者基于某种信息、技术面分析或者基本面分析。
理性投资者交易的基本原则是卖出预期表现较差的股票买进预期收益较好的股票,如果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信,就会进行一些非理性交易。
比如说,如果根据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信息,某支股票明天的价格有80%的概率落在6-10元之间,过度自信的人则会缩小这一判断的价格区间,认为价格有80%的概率落在7-9元之间。
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经济学家进一步发现,与理性人相比过度自信投资者更倾向于进行交易。
假定理性投资者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在决定是否交易时持有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只有当价格能以90%的概率落在6-10元之间的时候才能进行交易(因为只有当价格满足这个条件的时候他才认为自己的交易能够获利)。
当市场信息表明价格会以80%的概率落在6-10元的时候,理性投资者不会进行交易,但是过度自信投资者由于缩小了自己对股价的概率分布范围,因此他们会错误地认为明天价格的分布达到了交易发生所需的条件。
于是他们就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了交易决策。
这样,股票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就增加了。
3.导致羊群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羊群行为发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完全。
模仿他人的行为以节约自己搜寻信息的成本。
人们越是缺少信息,越是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
(2)推卸责任的需要。
后悔厌恶心理使投资者为了避免个人决策投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悔和痛苦,而选择与其他人相同的策略,或听从一些投资经理和股评人士的建议,因为这样的话,即使投资失误,投资者从心理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而减轻自己的后悔;(3)减少恐惧的需要。
人类属于群体动物,偏离大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为 金融学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