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科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辅导.docx
- 文档编号:4426541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44.06KB
中医肛肠科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辅导.docx
《中医肛肠科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辅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肛肠科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辅导.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肛肠科相关专业知识考点辅导
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诊断学
一、问诊
(一)问诊的内容
个人生活史:
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家族史:
辨别遗传性疾病与某些传染性疾病
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过去曾患过何病,是否有预防接种,药物过敏史,做过何种
手术治疗
(二)九大问诊表格整理:
分别有:
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头身胸痛、问耳目、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问经带。
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
恶寒发热
恶寒重
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发热轻
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发热重
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
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
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湿温潮热—湿温病
微热
38℃以下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
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
有定时
疟疾:
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
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有汗无汗
无汗
表证无汗:
风寒表证
里证无汗:
津血亏虚,阳气虚
有汗
表证有汗:
风邪(风热)表证
里证有汗:
里热证
里虚证:
阳虚,阴虚内热
特殊汗出
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证和阳虚证
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其他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
绝汗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冷汗
汗有冷感
阳气虚或惊吓
热汗
汗有热感
里热蒸迫
黄汗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局部汗出
头汗
但头汗出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半身汗
特征:
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
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手足心汗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心肾不交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
疼痛性质
胀痛
气滞作痛:
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
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
瘀血
冷痛
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常见于:
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
寒凝肝脉可见:
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
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
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
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
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
空痛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走窜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气滞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风邪偏胜
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瘀血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掣痛
引痛、彻痛
筋脉失养
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
后头连项痛
太阳经头痛
头两侧痛
少阳经头痛
巅顶痛
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
少阴经头痛
胸痛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胸痹:
痰瘀阻滞心脉
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厥心痛(真心痛):
心脉急骤闭塞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肺痨:
肺阴亏虚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肺热:
热邪壅肺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痈:
痰热阻肺
胸部疼痛
肺癌、胸部外伤等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胁肋痛:
气结痰凝血瘀
胁痛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
肝阴虚
寒凝肝脉、悬饮
胃脘痛
实证:
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
进食后疼痛缓解
胃脘穿孔:
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
胃癌:
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
腹痛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结石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脏器破裂或癌瘤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
注意:
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
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
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
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
风寒客于太阳经腧
肩背痛
寒湿阻滞
腰痛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肾虚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寒湿
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结石阻滞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
带脉损伤
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四肢痛
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
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于四肢
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
周身痛(有虚实之分):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头晕
肝火肝阳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
气血亏虚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痰湿内阻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
肾虚精亏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瘀血阻滞
外伤后头晕刺痛
胸闷
心气心阳虚
胸闷、心悸、气短
心、肺等脏
气机不畅
痰饮停肺
胸闷、咳喘痰多
痰热壅肺
胸闷壮热、鼻翼煽动
寒邪客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肺肾气虚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其他
气管、支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
心悸
心胆气虚
突然受惊
心气亏虚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脉痹阻
血行不畅
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
胁胀
肝气郁结
胁胀易怒,脉弦
肝胆湿热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
饮停胸胁
悬饮:
胁胀而肋间饱满,咳唾引痛
脘痞
食积胃脘
脘痞,嗳腐吞酸
脾胃气虚
脘痞,食少,便溏
胃阴亏虚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
湿邪困脾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
饮邪停胃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
腹胀
脾胃虚弱
腹胀喜按,虚证
食积燥结
腹胀拒按,实证
身重
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
麻木
气血亏虚、风寒如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
阳痿
肾阳虚
命门火衰
思虑过度
损伤心脾
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宗筋弛缓
湿热下注
宗筋弛纵
惊恐伤肾
遗精
肾阴虚
相火扰动精室
心脾两虚
气不摄精
肾气亏虚
精关不固
湿热下注
扰动精室
耳鸣、耳聋
实证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按之尤甚,或新起耳暴聋
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损伤
虚证
渐起耳鸣,声细如蝉,按之可减,或耳渐失聪而听力减退
肾精亏虚,或脾气亏虚,清阳不升,或肝阴、肝血不足,耳窍失养
目痛
肝火上炎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风热上袭
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阴虚火旺
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而干涩
目眩
实证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
虚证
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目昏、雀盲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所养
失眠
阴虚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阴虚阳盛
阳盛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
食积胃脘
实证
心胆气虚
虚证
嗜睡
痰湿困脾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阳虚阴盛
脾失健运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心肾阳虚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正气未复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
邪闭心神
嗜睡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口渴欲饮
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燥邪伤津、温热病初期
大渴喜冷饮
壮热,大汗出。
里热炽盛,津液大伤,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
耗伤津液
口渴咽干
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
阴虚津亏,虚火内炽
口渴而多饮
小便量多,形体消瘦,属消渴病。
小儿夏季见之,且无汗或少汗、发热者,为夏季热
阴虚火旺,消灼津液
渴不多饮
兼身热不扬,心中烦闷,苔黄腻者,属湿热证;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湿热证;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血瘀证
食欲减退
外邪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脾胃虚弱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倦
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肝胆湿热
肝木横逆犯脾
食滞胃脘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厌食
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肝胆湿热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消谷善饥
多食易饥
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
胃强脾弱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
饥不欲食
胃阴虚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则有饥饿感;阴虚失润,胃之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蛔虫内扰
偏嗜食物或异物
小儿虫积
妇女妊娠期间,偏食酸辣,为生理现象
偏嗜肥甘,易生痰湿;过食辛辣,易致火盛;偏嗜生冷,易伤脾胃
食量变化
食量渐增
疾病过程中,食欲渐复,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疾病向愈之征
食量渐减
疾病过程中,食欲减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
除中
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口味变化
口淡
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
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寒邪犯胃
口甜
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
湿热蕴结
口黏腻
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
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寒湿困脾
口酸
病人自觉口有酸味,泛酸,闻之有酸腐气味
伤食、肝胃郁热
口苦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心(肝)火上炎、肝胆湿热
口涩
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燥热伤津,气火上逆
口咸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
肾病、寒水上泛
大便便次异常
便秘
燥化太过:
胃肠积热、气血阴津亏损
肠道阻结:
阳虚寒凝、腹内粪块阻结
肛门部的病变、肌痿、风(喑)痱、肠外肿块压迫、温热病过程中、过服止泻药或温燥之品、腹部手术之后、全身衰惫状态等
泄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脾胃湿热
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脾肾阳虚、脾气下陷、肝郁脾虚(时干时稀)
暴泻(实)、久泻(虚)
大便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久病:
脾虚、肾虚
新起:
伤食积滞(酸腐臭秽)
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
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
脾气虚弱
便脓血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便血
血色暗红或紫黑或柏油样便
远血:
胃脘部出血
血色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近血:
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
大便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湿热痢疾的特点是:
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湿热内阻:
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臭秽)
肠道气滞:
腹痛欲便而排除不爽,抑郁易怒
食积化腐:
大便酸腐臭秽
大便失禁
督脉损伤、脊柱外伤、脾肾虚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小便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新病:
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淋证:
湿热蕴结膀胱
久病:
尿频、色清量多、夜间明显
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膀胱失约
癃闭
实证(尿路阻塞):
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
虚证(气化不利):
肾虚(气虚、阳虚)气化失司
小便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虚寒证、阳虚证或消渴
尿量减少
热盛伤津;汗吐下伤津;津液不化、水湿内停;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湿热蕴结,尿路损伤、阻塞
小便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淋证
余溺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劳淋、痨淋、精癃
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尿路失约(损伤、湿热瘀血阻滞);
邪闭心包,心神失常
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肝经湿热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
脾肾亏虚,冲任不固;血热内迫,阴虚火旺
月经后期
营血亏虚;阳气虚衰,气滞血瘀、寒凝血瘀
先后无定期
肝郁气滞;脾肾虚损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血瘀
月经过少
血少,阻滞
崩漏
血热,血瘀,气虚,阴虚火旺
闭经
血虚,胞宫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妊娠
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
血少
色深红质稠:
血热
色紫暗有血块:
血瘀
痛经
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
湿热蕴结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黄稠臭秽
寒凝阳虚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
气血两虚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
带下
白带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黄带
湿热下注
赤白带
肝经郁热,湿毒蕴结,癌症
二、望诊
(一)望神(得神、少神、失神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得神
又称“有神”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1.提示精气充盛,体健神旺,为健康表现。
2.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动作迟缓
提示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多见于虚证患者或疾病恢复期病人
失神
又称“无神”
①精亏神衰而失神
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尿遗,呼吸异常,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重病表现,可见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②邪盛神乱而失神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二)望面色
五色
五脏
常色面色
平人
病人
有华无病
无华将病
有华主生(善色)
无华病危(恶色)
青
肝
以缟裹绀
如苍璧之泽
如蓝
如翠羽
如草兹(枯草)
赤
心
以缟裹朱
如白裹朱
如赭
如鸡冠
如衃pei血
黄
脾
以缟裹栝蒌实
如罗裹雄黄
如黄土
如蟹腹
如枳实
白
肺
以缟裹红
如鹅羽
如盐
如豕shi膏
如枯骨
黑
肾
以缟裹紫
如重漆色
如地苍
如乌羽
如炲tai(锅底)
(三)望形
病名
临床表现
肥胖
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
病因:
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
“肥人多痰”、“肥人多湿”
消瘦
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为中气虚弱
病因:
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瘦人多火”
《内经》所谓“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为脏腑精气衰竭,属病危
(四)望态
形态
临床表现
意义
坐形
坐而仰首
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体弱气虚
但坐不能卧,卧则气逆,咳逆倚息
肺胀,心阳不足,水气凌心,肺有伏饮
坐时常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
精神衰败
卧式
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
阴证、寒证、虚证
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
阳证、热证、实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
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虚寒证
但卧不能坐,坐则眩晕,不耐久坐
气血俱虚,肝阳化风
坐卧不安
烦躁,腹满胀痛
立姿
站立不稳,其态似醉常并见眩晕者
肝风内动,脑有病变
不耐久站,站立时常欲依靠它物支撑
气血虚衰
站立(或坐)时常以两手扪心,闭目不语
心虚怔忡
以两手护腹,俯身前倾者
腹痛
形态
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
腰腿病
行走之际,突然止步不前,以手护心
脘腹痛或心痛
行走时身体震动不定
肝风内动,筋骨受损,脑有病变
(五)望头面
头发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意义
临床表现
发黄
精血不足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头发稀疏黄软,生长迟缓,甚至久不生发
疳积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
发白
肾虚
伴耳鸣、腰酸
劳神伤血
伴失眠、健忘
不属病态
因先天禀赋所致
脱发
血虚受风
片状脱发,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称为“斑秃”
肾虚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眩晕、健忘、腰膝酸软
血热化燥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
面形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面形
病证
临床表现
意义
面肿
阳水
眼睑颜面先肿,发病较速
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阴水
面色晄白,发病较慢
脾肾阳衰,水湿泛溢
水气凌心
面唇青紫、心悸气喘、不能平卧
心肾阳衰,血行瘀阻,水气凌心
腮肿
痄腮
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
外感温毒之邪所致,多见于儿童
托腮痈,发颐
颧下颌上耳前发红肿起,伴寒热疼痛
阳明热毒上攻
腮腺肿瘤
耳下腮部出现肿块,不红不热
面削颧耸
面脱
面部肌肉消瘦,两颧高耸,眼窝、颊部凹陷
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耗竭所致,多见于慢性病的危重阶段
口眼斜
口僻
突发一侧口眼斜而无半身瘫痪,患侧面肌弛缓,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斜
风邪中络
中风
口眼斜兼半身不遂
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
(六)望五官
目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临床表现
意义
补充
瞳孔缩小
川乌、草乌、毒蕈、有机磷农药中毒,西药导致
瞳孔散大
绿风内障、青风内障等五风内障(白内障)、青盲
多属肾精耗竭
杏仁中毒以及西药导致
危急症病人,脏腑功能衰竭、心神散乱,濒临死亡
温热病热极生风、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
目睛凝视
多属肝风内动,常有神昏、抽搐等,属病重
见于脏腑精气耗竭,或痰热内闭证
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固定前视:
瞪目直视
固顶上视:
戴眼反折
固定侧视:
横目斜视
胞睑下垂
(睑废)
先天不足,脾肾亏虚
双睑下垂
脾气虚衰或外伤
单睑下垂
昏睡露睛
脾虚,清阳不升;吐泻伤津;小儿多见
病人昏昏欲睡,睡后胞睑未闭而睛珠外露
厥病患者,神明失主
目瞤
风热外袭
胞轮振跳(眼皮跳)
望口与唇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分类
意义
临床表现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
小儿:
脾虚湿盛
成人:
中风口歪不收
口糜
湿热内蕴
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
鹅口疮
感受邪毒,心脾积热
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
口之动态
口张
虚证
口开而不闭。
如鱼张口气但出不入,为肺气将绝
口噤
实证
可见于:
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
口撮
新生儿脐风:
撮口不能吮乳;破伤风:
兼见角弓反张
口
口僻或中风:
风痰阻络
口振
阳衰寒盛
可见于:
外感寒邪,温病、伤寒战汗,疟疾发作
口动
胃气虚弱:
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口角掣动不止
唇之色泽
唇色红润
正常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唇色淡白
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
热盛
嘴唇红肿而干:
热极;嘴唇呈樱桃红色:
煤气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证
嘴唇青黑
寒盛、痛极
唇之形态
唇干而裂
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
脾胃积热
唇内溃烂
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
心脾积热
锁口疔:
唇角生疔,麻木痒痛;人中疔:
人中生疔,人中沟变浅,麻木痒痛
人中
满唇反
脾气将绝
久病而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
望齿与龈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分类
意义
牙齿色泽
洁白润泽坚固
正常人,肾气充足津液未伤
牙齿干燥
胃阴已伤
牙齿光燥如石
阳明热盛,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
肾阴枯竭,病危
牙齿枯黄脱落
久病骨绝,病危
齿焦有垢
胃肾热盛,但气液未竭
齿焦无垢
胃肾热甚,气液已竭
牙齿动态
牙关紧急
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
咬牙啮齿
热盛动风
睡中咬齿
胃热、虫积、消化不良
牙龈色泽
牙龈淡红而润泽
正常人,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牙龈淡白
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
胃火亢盛
牙龈形态
齿衄
外伤、胃热、肝火、阴虚火旺、脾虚不统血
牙宣
肾虚或胃阴不足(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
牙疳
外感疫疠之邪(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
望咽喉形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分类
意义
红肿
乳蛾
肺胃热盛,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喉痈
脏腑蕴热,复感外邪
成脓
已成脓
肿势高突,色深红,周围红晕紧束,发热不退
未成脓
肿势散漫,无明显界限,疼痛不甚
溃烂
溃烂分散表浅
肺胃之热轻浅或虚火上炎
溃烂成片或洼陷
肺胃热毒壅盛
溃腐日久,淡红或苍白
虚证
伪膜
伪膜(假膜)
肺胃热浊(咽部溃烂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黄白或灰白色膜)
白喉
儿童烈性传染病(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
(七)望躯体
望颈项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病证
临床表现
意义
外形
瘿瘤
颈部喉结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
肝郁气结,痰气搏结
瘰疬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
肺肾阴虚,虚火灼痰
颈瘘
病名“鼠瘘”:
颈部痈肿、瘰疬溃破后,久不收口,形成管道
痰火久结,气血凝滞
项痈、颈痈
项部或颈部两侧焮红漫肿,疼痛灼热,甚至溃烂流脓
风热邪毒,痰毒互结
气管偏移
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
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
动态
项强
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阴虚阳亢或经气不利;落枕
项软
小儿项软:
佝偻病;久病、重病:
脏腑精气衰竭(病危)
颈脉搏动
安静状态时出现颈侧人迎脉搏动明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肛肠 相关 专业知识 考点 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