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ocx
- 文档编号:442507
- 上传时间:2022-10-10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40.77KB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ocx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四化”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96-0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施政举措,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特征
(一)何谓新型城镇化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
“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
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
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
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当前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第一,为了应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为新阶段经济增长寻求新的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为了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的压力,为工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同时,“总体劳动力供给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
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进城的农民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才会减少,那么耕地规模就会相应增大,这就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四,这也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走城镇化这条道路,让农民转变为市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
因此,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
经过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
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最理想的状况是“三驾马车”都能平稳行使,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资状态。
连续多年的高投资,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这导致了现实生产活动中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潜在的资源能源需求,这种发展模式受到国内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从而引发了对外部能源和资源的高依赖。
同时,这些年来,外贸在中国经济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外贸也受到了比较大的挫折。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中国始终处于疲软状态,只占GDP的30%左右,这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因此,在中国,三大动力机制失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就成为一种必然。
从政府到社会都呼吁扩大内需,把拉动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举措。
所以,李克强提出,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三、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推动城乡一体,就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人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格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这就要求我国构建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各级城市和新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通过促进城镇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形成结构清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体系和职能结构,形成群体的集合效应,从而带动区域发展。
各个地方又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构建符合本地区的城镇化体系。
河南省政府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中就提出_了本省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建设:
加快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促进中心镇集聚式发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序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是大部分城市依然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
因此,农民工和城镇间流动人口能否成为决策的出发点,将会成为决定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
李克强说: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
”在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必须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
”从理论上讲,城镇化建设可以节省大量建设用地。
因为农民进城之后,可以把宅基地这种建设用地给节省出来。
现在不少省份都在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农村的地域限制,把两个或多个自然行政村搬迁合并,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要求,统一建设住房与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从而组建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
这种新的城镇化方式,打破了以往靠宅基地规划的旧有村落建设格局,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建房点多、面广、分散的状况,实现了集中居住,科学规划;节约了大量的土地,通过盘活、增值,实现了利益兑现,找到了发展机遇,改变了农村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状况;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村的文明程度也相应地得到改善。
由此可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居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从而确保中国耕地的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李克强指出:
“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巾、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
”因此,我国发展城镇化,绝不能“一刀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分别制定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基本规律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城镇化。
农民固然要进城,但是怎么样进城,进城干什么,能不能像城里人一样生存,能不能在城里永久居留?
所有这些,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才是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的各个省市区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把城镇化建设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紧紧结合起来,把T作的重点放到进城农民的就业和增加收入上。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
没有收入保障,就无法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没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农民就不会真正地融入城镇。
没有可持续的产业保证,进城的农民就无法持久地在城镇生活,他们迟早会离开城镇,回到农村。
另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方“跑马圈地”,一些城市,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浪费了大量入地。
正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所说:
“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
否则农民进了城无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们。
新城没有产业发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
”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成果。
一方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避免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贫民窟”等问题,又要防止中国过去城镇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
可以说,这是共产党人在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宝库的丰富与发展。
同时,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逐步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特色 新型 城镇 道路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