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4419781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9.99KB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B)
A、原子
B、物质
C、精神
D、运动
E、实践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性
B、规律性
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
E、多样性
3、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B、D)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4、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A、B、C、D、E)
A、冰——水——汽
B、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
C、团结——批评——团结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近代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分裂——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E、麦粒——植株——麦粒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D)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质和量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哲学基本问题是(A、C)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它的矛盾性
B、它的可知性
C、它的物质性
D、它的存在性
E、它的规律性
8、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C、E)
A、物质和意识相互起决定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物质不能决定意识,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
E、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9、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B、C)
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
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10、意识是(A、B、C、D、E)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
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1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A、B、E)
A、尊重客观规律
B、通过实践
C、超脱客观规律的制约
D、不讲任何条件
E、掌握必要的物质手段
12、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的一般变化
B、运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量变
E、过程
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E、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4、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
A、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
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E、共性和个性
15、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B)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
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E、向矛盾调和的方向转化
1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C)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17、量和事物的关系是(B、D)
A、直接同一
B、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C、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
D、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的根本变化
E、量对事物的实际存在是无关紧要的
1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E、辩证否定就是绝对否定
19、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A、C、D、E)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E、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B、C、D)
A、量变就是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E、质变不依赖于量变,量变也不依赖于质变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物质和精神
B、联系和发展
C、运动和静止
D、实践和认识
E、时间和空间
2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是(A、B、C、D、E)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E、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2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C、D、E)
A、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是认识事物的惟一途径
C、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E、是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24、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是(A、B、E)
A、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E、不可分离的关系
25、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指(A、B、D)
A、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
B、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
C、意识是社会的基础
D、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B、C)
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
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
D、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A、D、E)
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促使事物灭亡
C、促使矛盾激化
D、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E、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D、E)
A、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
C、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
D、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E、任何事物都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属性
29、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B、C、D、E)
A、事物的本质联系
B、事物的必然联系
C、事物的稳定联系
D、客观的
E、事物本身固有的
30、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E、意识能够创造发明规律
二、辨析题: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
(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2)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
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
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
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3、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所以不能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错误。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认识。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但意识是派生于物质的,是第二性的现象,其本原仍然是物质性的。
世界的统一性说的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而不是世界的现象的多样性。
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意义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意识现象是派生于物质的第二性的东西,它不能与物质并列成为世界的本原,也不能单独构成世界的本原。
4、矛盾就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错误。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题目中的观点实际上只是说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从而割裂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只有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结合才是矛盾。
所以说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5、论述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
现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分化与综合趋势,但无论它们怎样向广度与深度方面发展,取得了怎样的具体结论,它们都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深化、丰富并不断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从现实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建立为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为克服和抵御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8、论述题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3)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4)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5)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E、辩证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B、C、D、E )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C、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E、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A、B)
A、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而且是与被改造的关系
C、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D、主观与客体的关系
E、主体与客观的关系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同表现在(A、B、C)
A、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C、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E、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
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
C、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E、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真理是客观的,这是说(A、D)
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
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
7、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B、C、D、E)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C、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8、以下关于哲学中的“价值”范畴及其特性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E)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客观性
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E、价值具有多维性
9、任何真理都是(A、B、C、E)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C、具体真理
D、不可能向谬误转化的
E、从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
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A、B、C、D、E)
A、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B、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C、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
D、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E、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认识的摹写性
11、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
由于它艳丽的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不敢吃。
16世纪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莎白。
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
过了差不多200年,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
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着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振,广为传播。
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是(A、B、D、E)
A、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无限的过程
C、人的正确认识经过一次飞跃不行,经过两次飞跃才能达到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E、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解放后,我们按照李四光的学说勘探石油,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储藏。
而在人口问题上,马寅初的理论却长期未予重视,致使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困难,这说明(A、B、C、E)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
D、 科学理论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E、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少走弯路
1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个论断揭示了(A、B、C、D、E)
A、 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B、 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C、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E、 科学的认识规律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C、D)
A、是主张意识决定物质的错误观点
B、是只承认理性认识的教条主义的主张
C、说明了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D、体现了正确的理论对革命运动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E、强调了实践必须依赖理论
15、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有(A、B、C、E)
A、“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
B、“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C、“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D、“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是真理”
E、“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16、马克思说: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B、C)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17、真理向谬误的转化,具体表现为(D、E)
A、人类并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B、真理与谬误这两个对立的方面都是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C、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统一,二者之间既贯穿着斗争性,又具有统一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E、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如果孤立其中某一个原理,它就会变成谬误
18、马克思主义是(C、D)
A、相对真理
B、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
E、无所不能的真理
1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体现在(C、D)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必然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
E、理性认识产生感性认识
20、辩证的认识运动包括两次飞跃它们是(A、D)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从理性认识又回到感性认识
C、从实践到新的实践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E、从具体认识到抽象认识
4、论述题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应当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个统一又应当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2)随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向前推移,已经形成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或符合,又会变得不统一、不符合,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现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新的统一。
总之,这种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和事物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思想认识落后于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和事物的发展,是“左”的冒险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 C )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 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E、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直接由( A、E )
A、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B、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C、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E、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 C、E)
A、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B、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源
E、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11、下列各项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有(A、B、D、E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
C、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
D、暴力革命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基本途径的原理
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13、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A、C、D、E )
A、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B、是调节社会各种利益的机关
C、是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D、是保卫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E、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14、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说法正确的有(A、B、C、D、E )
A、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B、阶级分析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科学的指导
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原理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