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441920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2.70KB
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docx
《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
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
桃花溪古诗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
桃花源记
作者:
陶渊明
强调:
源:
水的源头。
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
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
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
线索,段落等问题。
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
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
行踪可以理解为:
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西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一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
论述……的道理。
2、结构:
第1、2段:
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
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
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
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作论据,以便议论。
)
2、第2段.
(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
3、第3段.
(1)释词:
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
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
(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
5、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
四、总结。
五、作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重点:
朗读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观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教师板书)
二.揭示目标幻灯出示,学生齐读。
三.朗读课文。
1.抽一个同学读。
师生正音。
2、教师范读。
明确停顿。
(幻灯)
2.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疑难处,做上记号。
(不能借助参考资料)
2、学生小组内解决疑难。
3、小组代表在全班提出疑难,其他学生帮助解答。
答对的学生,请他说出理由。
如果都不会,教师解答。
教师引导总结文言文词语常用推断方法(板书)结构分析法成语联想法新旧联系法语境推断法等
4、逐句翻译。
5、运用常见推断方法,尝试回答中考课外文言题。
(幻灯)
五.理解分析
学生根据幻灯显示,观察与书上有何不同。
这样划分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请学生回答理由
最后,幻灯明确观点和思路.
六、拓展延伸请你从古今中外人物中,选择一个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论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非常清晰,极富有说服力,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
但文言文语言晦涩,教起来也比较枯燥,难以使学生领会其精髓。
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够通过比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习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进的写法,通过“逆境成才”与“顺境成才”的辩论让学生理解逆境成才、多难兴邦的道理,学会在困境中奋起。
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对学生一时错误的估计,竟使我所有的预设成为泡影。
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估计过高,致使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课前我曾安排学生对本课进行过一定的预习,便以为学生对于本课的字词句的理解掌握不成问题。
所以,我试图运用比赛的方式扫清字词障碍。
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预习情况,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做到一举三得。
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的预习仅是停留在朗读和背诵上。
学生很难抢答出本课的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词语,重点语句的翻译也不够准确。
原本1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的任务占据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致使后面的任务难以如期完成。
真是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二、没有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时而灵活的调整课堂教学,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显得紧张而压抑。
根据课前的预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习举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进的写法,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由于前面占用的时间比较多,此项任务难以圆满完成,应该留待下节课来解决。
但我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完整性,依然按计划进行自己的教学活动。
结果,时间仓促,学生只能蜻蜓点水似的了解了一下,未能深入理解。
事实上,结合学生上面所存在的疑难,让学生继续复习巩固字词,并进行朗读训练,本节课依然是完整的。
而我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灵活调整,使学生在紧张而压抑的氛围中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种情景,真令我遗憾至今。
三、多媒体教学操作不熟练,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我截取了本课的范读录音,但在课堂上播放时,却怎么也弄不出声音,让学生在期待中等了很长的时间,。
另外在比赛检测环节,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部分词语的展示怎么也不出来,最后只能在演示文稿中单张放映了。
与原来预想的效果真是大打折扣。
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积极接纳自我是理性和智慧的选择。
2.学会欣赏自己。
3.掌握做更好的自己的要求。
4.正确认识每个人之间潜能的异同,懂得发掘潜能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搜集、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学活动,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情感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交流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接纳自我,并学会欣赏自己,展示风采。
2.认识到每个人之间潜能的异同,了解发掘自身潜能的方法,做更好的自己。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做更好的自己。
突破方法:
“做更好的自己”,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有效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分析:
1.如何积极接纳自我;2.学会欣赏自我;3.如何做更好的自己;4.发掘自身潜能的方法?
?
通过一步步地分析这些问题,并针对在不同板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处理;然后分别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进行归纳。
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新课堂
一、直接导入,启动思维方法1:
创设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发挥视、听觉获取知识的渠道作用,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听课效率。
过程:
1.播放刘翔参加比赛获得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激动场面的视频。
2.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刘翔获得冠军时的心情及当时的比赛场景。
3.作为一名中国人,知道这个消息,会有怎样的想法?
4.请学生代表发言并交流感受。
5.引出课题:
做更好的自己。
方法2:
活动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31)板块,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活动,导人本课,降低认知难度。
过程:
多媒体呈现:
“运用你的经验”(教材P31)。
进入初中以后,晓蓉比以前更加关注自己了,她觉得自己是这样的:
学习勤奋,做事很认真,对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会思前想后,对别人很关心,在音乐方面有些天赋,在穿着打扮上比较保守,遇到一些事情喜欢哭?
?
有时候,晓蓉会为自己感到骄傲,但有时候,她又很羡慕别人:
别人能把她认为平淡无奇的事情神采飞扬地讲出来,并引来一群听众和阵阵笑声;别人对她认为重要而需要思前想后的事情却一笑了之;别人打扮时尚而自己太过保守;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土气?
?
有时,她会学着别人的样子讲话、做事,这又让她觉得很累。
你怎么看待晓蓉的累?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如果有,它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你是如何理的?
1.结合材料,针对提出的问题,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2.各小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发言。
3.教师归纳,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自主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思考并解决提出的问题,必要时教师作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自信与快乐。
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体验成功与挫折的舞台,这对学生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都很有意义。
自学提纲:
1.我的风采。
(1)为什么要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包括哪些内容?
(2)学会欣赏自己的方法、原因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2.我要飞得更高。
(1)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2)每个人的潜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发掘自身潜能有哪些方法?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教师纠偏。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让他们学会了与同伴交流,在传递信息中相互影响,在活动中相互启发,学生可超越自己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把课堂这个大舞台更多地留给学生,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饱含期待、深情的话语,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过程:
活动1:
“阅读感悟”(教材P32)。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我。
我和某些人可能会有些许相似之处,但没有一个人能和我完全相同。
我的一切都真真实实地属于我,因为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拥有自己的`一切:
我的身体,以及我的一切行为;我的所有感觉——愤怒、喜悦、沮丧、友爱、失望和激动;我的嘴巴以及由它说出的一字一句——或友善亲切或粗鲁无礼,或对或错;我的声音:
或粗犷或轻柔;还有我的所有行动,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我拥有我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恐惧。
......
我就是我,自得其乐。
——节选自维吉尼亚·萨提亚: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过程:
1.学生阅读材料。
2.教师提出问题:
接纳自己,包括哪些内容?
3.小组探讨。
(如:
身高、性别、体形、行为习惯、家庭、学习成绩、相貌、性格、优点、缺点等)
4.学生代表交流。
5.教师归纳答案:
积极接纳自我,需要接纳自己的全部。
既接纳自己的现在,也接纳自己的过去;既接纳自己的优秀,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既接纳内在的性格、思想,也接纳外在的身体、相貌;既接纳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也接纳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点。
活动2:
“探究与分享”(教材P33)过程:
1.多媒体呈现:
教材P33“探究与分享”。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
(生:
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
(生:
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
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
杨修:
恃才放旷。
曹操: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
⑴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⑵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
⑴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⑵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
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
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⑴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下列内容板书)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
2、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⑵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
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
补叙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⑴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
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⑵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
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
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
曹操厚葬杨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这一举动,表现了杨修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
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卖弄聪明1、破字忌杨修:
恃才放旷
2、分酥恶曹操:
阴险虚伪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3、破梦愈恶狡诈奸猾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4、吴质事件愈恶
5、教植出门怒
6、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评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并由浅及深设置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循循诱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 古诗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