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实用必备.docx
- 文档编号:44162
- 上传时间:2022-10-0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26KB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实用必备.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实用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实用必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实用必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
课外名著补充阅读资料
《世说新语》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以来知识分子遗闻轶事的笔记体小说,它既是供当时文人学习揣摩的“名士的教科书”,又是“远实用而近娱乐”的赏心之作。
《世说新语》发展并超越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臧否人物不必全貌,以飞扬灵动的片言只语,勾画出形形色色、独具魅力的形象,语少意丰、隽永传神地描绘了魏晋名士之风采。
建议阅读整部作品,感受作者“高简有法”的叙事艺术。
【作家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公元403—444年)组织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刘义庆是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
历任重职,喜好文辞。
书中主要记载东汉末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琐语,其中以晋代为主。
但是书中谈到的人物不只是士族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侣,都有记载。
编撰者杂采众书,把值得称述的事件纂辑起来,并加以润色,按内容分门别类,划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以士族阶级的观点,对士族名流的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反映。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内容精要: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长短不一。
书中所记人物故事,上起汉代,下迄刘宋,而以魏晋为主。
这些魏晋名士言则“玄远冷峻”,行则“高简瑰奇”,以“魏晋风度”后人所追慕。
《世说新语》也并非完全出于刘义庆等人的新创,它是在汇辑以前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撰成的。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世说新语》主要内容:
德行第一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篇,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
《论语·先进》: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孔子数千弟子中,佼佼者分占这四科之冠。
从汉代开始,这四科就一直作为考察和品评士人的重要准则,所以,就有了“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后汉书·郑玄传》)的说法。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曰: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其内容不外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仁信智礼等道德规范。
本篇共有四十七则,有至孝至慈的故事,如王悦“事亲尽色养之孝”、王绥为“试守孝子”、郗鉴吐哺;有品行高尚的故事,如庾亮不卖的卢、阮裕焚车;有廉洁自律的故事,如殷仲堪“食常五碗盘”。
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说明魏晋时期虽处乱世,但人们对德行,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言语第二
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论语·阳货》: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但也强调口才辞令的重要性,孔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所以言语也成为“孔门四科”之一。
孔子的弟子中不乏善于辞令者,《孟子·公孙丑》: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
至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士人们喜谈玄析理,清谈也成为魏晋风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言语”受到空前的重视。
士人们追求语言的简约清新、警辟机敏,崇尚只言片语即有绵深之意味。
言语不仅是品评士人才华高低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士人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
本篇共有一百零八则,连珠妙语,生动地展现了魏晋士人敏捷的才思和翩翩风度。
政事第三
政事,指政治事务,“孔门四科”之一。
士子们要兼济天下,从政为官是必由之道,所以,处理政务的能力是士大夫所不可或缺的。
为政之法,因时而异,但为政之道,则亘古不变。
勤政爱民、正己树人、知人善任、以德化民,体现这些为政准则的故事,在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屡见不鲜,如陈寔“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山涛“举无失才”,陶侃“勤于事”,桓温“耻以威刑肃物”等。
本篇共有二十六则,展现了一大批魏晋政治家们的施政风范。
文学第四
文学,“孔门四科”之一,原指礼乐制度,后泛指学术。
魏晋时期是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阶段。
士人们贬黜刻板的经学,崇尚老庄哲学,热衷于谈虚胜、辨玄理,清谈之风大盛,遂有所谓“正始之音”。
当时,学术思想趋于活跃,文坛呈现出一派清新自由的景象,各种掌故轶事也是精彩纷呈,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如“郑玄家奴婢皆读书”,王导叹“正始之音,正当尔耳”,于法开与支公争名,康僧渊“一往参诣”,曹植“七步中作诗”等。
本篇共有一百零四则,展现了魏晋学术的盛况,也为后世研究魏晋学术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方正第五
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不阿,不为外力所屈服。
“贤良方正”,是历代选士的重要标准,西汉时期就有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措施。
后成为制科之一,以德行方正为取士的标准。
如唐代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
此科可以举荐,可以自荐,最后延试。
贤良方正,也成为古代士。
本篇共有六十六则,记载了魏晋士人们刚正耿直、不畏强权、尽忠节孝、舍生取义的故事。
如夏侯玄,“临刑东市,颜色不异”,周嵩手批刁协,羊忱性贞烈,阮修“论鬼神有无者”,全面地展现了魏晋士人们的气节。
雅量第六
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之胸怀、淡定之气度、优雅之涵养。
古人讲求修身正己,《荀子·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
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
不善在身也,灾然必以自恶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的气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历练而成。
本篇共有四十二则,如嵇康“临刑东市,神色不变”、裴楷“被收,神气无变”、庾數所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祖约好财、阮孚好屐等故事,反映了魏晋士人志存高远、淡泊宁静、宠辱不惊、虚怀若谷、视死如归的胸怀和气度。
识鉴第七
识鉴,指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和鉴别。
也可称为“鉴识”,《晋书·刘讷传》:
“隗伯父讷,字令言,有人伦鉴识。
”所谓“人伦鉴识”,即鉴别、评估人物的能力。
也可称为“知人之鉴”,《晋书·胡毋辅之传》:
“辅之少擅高名,有知人之鉴。
”本篇共有二十八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物的品评和识鉴,展现了魏晋士人审时度势、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最著名的一则是乔玄对曹操的评价:
“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
赏誉第八
赏誉,指对人物的鉴赏和赞誉。
《韩非子·内储说上》:
“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赏誉与识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角度说,赏誉也是对人物识鉴的标准。
本篇共有一百五十六则,反映了魏晋士人重精神、重气度、重才智、重悟性的鉴人角度,也刻画出了名流大家们高蹈玄远的风骨。
品藻第九
品藻,品评人物、鉴别流品。
《汉书·扬雄传下》:
“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
”颜师古注:
“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上》:
“如班氏之《古今人表》者,唯以品藻贤愚,激扬善恶为务尔。
”《赏誉》品评的是单个人物,而《品藻》则重在月旦人物。
月旦人物的风气出现在东汉,《后汉书·许劭传》:
“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此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论其长短,较其高下,鉴别其流品,成为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篇共有八十八则。
规箴第十
规箴,指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规劝和诫谏。
本篇共有二十七则,内容涉及国计民生、家族声望、个人毁誉,规箴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借古议今,有微言大义,有直言相劝,很好地反映出了魏晋士人率真、耿介的人格魅力。
捷悟第十一
捷悟,指思维敏捷、反应快速、领悟能力过人。
捷悟是悟性的高层次境界,是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篇共有七则,其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夙惠第十二
夙惠,指早惠。
从古至今,为人父母者大多殷切期望子女出人头地,伴随着这种期望,很多儿童早惠的故事也就随之产生。
其实,天才未必早惠,大器多半晚成。
望子成龙的心情太过急切,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历史上很多儿童早惠的故事不过是人为附会而成,或者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结果。
本篇共有七则。
豪爽第十三
豪爽,指性格豪迈、行事爽快。
豪爽是一种气度,是性情的自然流露,展现的是魏晋士人开阔之胸襟与器宇轩昂之气概。
魏晋名士追求无拘无束的“任自然”状态,豪爽成为人们欣赏的主要品性之一。
本篇共有十三则,其中六则与王敦有关,如王敦击鼓时“神气豪上,旁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描写栩栩如生,如见其人。
容止第十四
容止,指人的仪容举止。
魏晋时期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士人讲究仪容仪表和举止风度,尤其注重精神内在美。
一些在现代人眼里看似大胆的举动,可以很形象地刻画出魏晋士人的时尚风气。
本篇共有三十九则,叙述的对象均为男子,生动具体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审美情趣。
自新第十五
自新,指改过从善、重新做人。
《论语·学而》里孔子说:
“过则勿惮改。
”改过自新一向为我国传统道德所重视,在魏晋时亦不例外。
本篇只有两则,其中周处的故事流传最广,明朝黄伯羽据此改编为《蛟虎记》,传统京剧《除三害》也以此为蓝本。
企羡第十六
企羡,指企盼仰慕。
本篇中魏晋士人仰慕或者自比的对象既有同时代的贤达人士,也有古人英雄,但侧重点都在于其非凡气质和不俗志趣,而非限于“容止”篇列举的那些外表美好的美男子,这也是魏晋士人注重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表现。
本篇共有六则,颇能反映魏晋士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伤逝第十七
伤逝,指对亡者的哀伤悼念。
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是魏晋清谈的品目之一,所以士人对情的理解和认识逐步理性化,重情、钟情也成为名士之风。
本篇共有十九则,生动记述了魏晋名士溺于真情,哭悼死者时不拘礼法,真诚灼然,令人心动。
栖逸第十八
栖逸,指无意仕途、隐居赋闲。
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很多名士旷达任放、傲世独立,他们不以功名利禄为务,甘于淡泊,反抗世俗的束缚,或离群索居,或遁迹山林,追求内心世界的满足。
也有所谓的“朝隐”,这样的隐士不必去过心迹双枯的清苦生活,又可以不营俗务,以“内足于怀”为理想境界。
本篇共有十七则,展现了魏晋士人心神超越的风范。
贤媛第十九
贤媛,指贤淑的女子。
本篇共有三十二则,展现了魏晋时期上流社会中的妇女形象,她们或德才兼备、或相夫教子、或母仪垂范,其风采跃然纸上。
术解第二十
术解,指通晓各种技艺,包括占卜、风水、医药、音乐等。
魏晋时期占卜、风水之学大盛,很多士人都以卜筮闻名,郭璞甚至被后世阴阳家奉为祖师。
本篇共有十一则,大多涉及卜筮,迷信色彩较为浓厚。
巧艺第二十一
巧艺,指精巧的技艺。
《后汉书·伏无忌传》刘昭注:
“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
”这里所说的“艺”,主要属于艺术的范畴。
本篇共有十四则,记载了魏晋士人在绘画、书法、棋艺、建筑等方面的精巧技艺。
宠礼第二十二
宠礼,指宠信和礼遇。
虽说魏晋士人大多宠辱不惊,但出于对仁人志士的尊重,执政者们对士人还是能够做到宠礼有加。
同时各大家族首领为巩固和扩张自己的势力,同样需要延揽人才,宠信和礼遇人才就成为更常见的现象。
本篇共有六则。
任诞第二十三
任诞,指任性放达。
魏晋士人不满于旧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之自由和精神之解放,形成了“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风尚。
任诞的表现形式多半离不开饮酒。
饮酒不但是魏晋风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还是士人消灾避祸的重要手段。
所以,魏晋士人盛行任诞之风,既可视作是对旧礼制的反抗,也可视作是对当时险恶政治环境的逃避。
本篇共有五十四则,反映了魏晋士人纵酒放达、诋毁礼教、愤世嫉俗、傲骨铮铮的精神面貌。
简傲第二十四
简傲,指简慢高傲。
它本来是一种无理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九年级 上册 语文期末 复习 课外 名著 补充 阅读 资料 实用 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