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413534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37.93KB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解析.docx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解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解析
第1课我们去旅行
教学目标
◆根据假定的旅行情境,画一画自己的旅行物品,并以旅行包为主体,把它与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合理安排在画面之中。
◆能根据客观物象的内在结构、比例,用流畅的线条塑造旅行用品。
◆善于收集整理资料,能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整理旅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能运用简单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集体合作制作一个集锦本。
◆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寻访自然美景,了解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探究世界奥秘,激发热爱生活、艺术的情感。
教学思路
本课选择的是一个综合性的主题,教师应很清楚地了解本课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相关知识,本课美术学科知识点的定位是什么,怎样巧妙地将各个知识点糅入到整体教学中去。
—活动一教学可将学习要点分解为4个难点逐一突破,教学过程安排建议先设置4个关卡或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作业。
第一关:
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圆柱或圆台改画茶杯,学会概括的表现方法。
第二关:
可以出示一个茶杯,让学生尝试绘画表现,学会客观地认识物体结构、比例、透视关系。
第三关:
可以利用电脑上的旅行生活用品图片,让学生随意放大、缩小或拖动、组合,认识物体之间的穿插、遮挡关系,渗透构图知识。
第四关:
可以利用作业勘误的方法,让学生辨析哪幅图表现更完整,并出示一组以旅行包为主体的静物,指导学生绘画表现。
作业评析可将以上几个问题作为检测的标准。
活动二的教学过程安排建议为收集资料、呈现目标——学习讨论、设计方案——探索方法、灵活运用——分工合作、创造表现——评价欣赏、学习迁移。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主题收集部分资料,课堂上整理资料,确定介绍的内容,小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版面呈现的相关要素:
主图、标题、文字及插图,学生在电脑版式编排游戏中掌握步骤方法:
主图位置、文章板块形状、标题、插图,同时渗透均衡的形式美法则。
集体作业时考虑小组分工,谁做册页,谁做封面,个体承担学习任务,集体整理排序装订,最后设置观众留言栏,开展评价欣赏活动。
教学过程:
1.教学策略调整:
活动一还可采用有益于接受学习的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归纳、了解写实绘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课时目标调整:
活动二可分1个或2个课时来完成。
若用2个课时,第1课时可归纳、整理资料,开展欣赏活动;第2课时合作制作集锦本。
3.绘画表现的主体内容可以是旅行包,也可以是书包。
学生可分小组自行准备物品,也可由教师准备一组物品,尽量选择那些不规则、有特点、容易表现的物体,并考虑不同物品的形状、大小、主次的不同对比关系,使学生较容易组织画面构图,若物象特征明显,学生的绘画表现更生动。
4.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时,通过画者的具体位置与观察角度来认识物体结构,画出各种形体相互的穿插、遮挡关系。
5.让学生了解内页与封面的异同之处,设计内页时,应指导学生抓住景点特色大胆构想,画插图并排版,彰显个性。
学生个体作业应明确美术表现形式:
绘画、剪贴或综合方式,装订的办法可采用订书机订、用针线订或粘贴等方式。
6.学生练习
7.小结
第2课光影变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光源方向的区分和立体感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照明器、苹果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导入课题
教学过程:
玩一玩
1.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
(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
(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
(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
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
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积木玩具、话筒。
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
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
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
4.教师总结:
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石膏立方体.课件板书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
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立方体、铅笔、纸。
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
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
录音机、话筒。
想一想
1.提问:
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
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课件:
用三维动画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
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板书设计:
光影变幻
成角透视、明暗变化
第3课美丽家园
教学目标
◆加强观察,引导记忆,提高学生绘画的取景构图及观察能力。
◆充实学生的形色知识与造型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描绘能力。
◆了解社区的基本功能及相关的人文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增强公民道德意识。
三、教学思路
本课将表现性绘画融入到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中来,教师可根据当地的人文条件和自己的理解灵活地处理教材。
活动一:
重在让学生认识、了解社区的性质、功能。
在学生深入观察、交流体验的基础上,有意识、有主题地表现社区生活,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引导工作——学生讨论——获得认知——表现创造——交流欣赏。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本社区或外社区的一些文字或图片资料,在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社区”主题的信息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延续学生的信息交流的氛围,随后教师可以将话题引到“我与社区”的内容上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社区中的生活体验。
学生对社区的印象是琐碎的、无意识的,怎样唤起学生对社区印象中最深刻的景物回忆,并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是教学的一个关键。
教师可通过录像片断或图片来展示观察,让学生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提供搜索的思路,唤起记忆,从而获得美感,捕捉社区景色的最动人之处。
绘画中的用笔用色的表现技巧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可利用同一画面内容、不同表现效果的多幅作品供学生分析、讨论,通过辨析,使学生获得有关线条、色彩、明暗等绘画语言在绘画表现中对表现效果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尝试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学生作业之后,可将学生作品集中展示,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社区景色、自己的作品,从中渗透评价。
活动二是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相关的人物与活动,情节更为生动。
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欣赏感受——分析评选——提供指导——创作表现——交流欣赏。
教师可利用视频展示台展示社区中人们生活场景与活动的特写图片,通过欣赏,唤起学生的记忆,并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人或者事,为后面的表现作铺垫,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CAI课件出示表现社区人或事的儿童画作品,利用CAI课件与学生互动,通过课件画面中人和物的选择,人和物的位置及大小的不同组合构图,出现不同形象组合的画面,让学生思考绘画表现中人和物的位置,面积大小的表现要点,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给予必要而具体的技术指导。
教学的评价,应是随机融合在动态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绘画中的表现性。
四、教学选择
1.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采用分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统一构图、分块完成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集体讨论、共同体验、师生互动、独立完成的方式展开。
2.学生在表现描绘时。
,可采用多种硬笔工具组合选用,也可硬笔与软笔配合表现。
五、教学建议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己的社区景色与社区活动的相关图片或照片,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展示,也可通过个人的具体描述来展现,增进对社区的了解。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录制一段题为《社区的一天》的短片,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生活的各类场景为背景来记录一天中人们的生活,这样更亲切,更能全面地引导学生搜索描绘的视点,确立表现的主题。
为了解决学生在画面中中心不突出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在构图取景上不成功的照片,处理成课件,并在课件中设计一个《找焦点》的游戏,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
在授课中,教师可出示一张平涂的范画,在简单分析其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和远近、上下位置关系后,可边描述边示范将这张平涂作品修改成色彩有深浅冷暖对比、线条有疏密粗细对比、造型有明暗对比、用笔有轻重变化的新画面,使学生领会到如何对事物更加深入具体地描绘,帮助学生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增强空间意识。
社区就是自己生活的家园,它不分贵贱,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诱发出学生对自己社区的淳朴情愫,避免不好的攀比享乐思想。
第4课编花篮
教学目标
◆掌握编花篮的基本方法、技能,能编出一个小花篮。
◆了解有关插花的基本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制作一件插花作品。
◆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是学习立体编织、日常插花等浅显的构成知识,了解基本制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添生活情趣。
考虑到所用材料的特殊性,在教学组织中应强调教学准备的重要性。
当地的经济条件、学生的认知程度、制作材料和程序都是制约本课教学活动方式的因素,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课时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活动一的教学程序可安排如下:
课前准备——复习导入——体验感受——探究表现——欣赏评价。
课前让学生预先做好12根纸棒或其他类似材料备用。
教学时,首先复习“一提一压”的编织方法,让学生上台试做。
教师将学生做的平面半成品编织成立体的方形小篮,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学生分组交换观赏从家中带来的编织物品,结合教材仔细观察这些小篮的材料、编织方法、形状等有什么不同。
在充分地体验感受之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编织步骤并动手尝试,必要时教师可示范。
编出底面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侧面成形的方法。
比如用矿泉水瓶压住底面,依附着水瓶的形来编侧面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将底面编成小圆垫,再想办法编出侧面。
学生制作探究时教师应及时发现、表扬有创意的方法,不拘于编织常规。
欣赏评价应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学生能从各种小花篮的形状、成形方法、材料等方面的创意进行对比、分析。
活动二的教学程序可安排如下:
欣赏激趣——规律探究——创意指导——自主表现——欣赏评析。
欣赏课前教师搜集的同种花材的插花图片,感受不同色彩搭配和造型的插花作品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
接着教师出示一个花篮和一束花,请学生上台尝试插花。
在学生不断的尝试过程中,认识到花束要呈现出错落有致的造型才会富有美感,同时发现花泥等材料可以协助固定花枝的造型。
分小组交流、分析各自的花篮的造型特征,讨论适合选什么花材和哪种插花形式。
教师在学生所带花篮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摆在一起,师生共同研讨插花方案。
然后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开拓思路。
在自主表现过程中,小组内花材可以共享。
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评析学习成果。
最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制作出更美的插花作品。
四、教学选择
在编织工艺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如可带领学生参观、观摩手工艺人编织制作的过程,或请手工艺人到课堂进行表演。
活动一的难度较大,可将学习目标分解,从易到难,增加课时量。
比如三个课时的安排方法:
第一课时复习《编纸条》,用纸条编制方形小篮。
第二课时用纸棒编制圆形小垫子,第三课时用纸绳等材料编制圆形底小花篮。
五、教学建议
1.课前可安排学生调查菜市场、日杂店、商场等地,了解编织筐篮的使用率、取材、用途、品种等等。
2.根据学生情况,还可考虑用其他替代材料和方法固定花枝。
如普通的田泥就能替代花泥,在深花器里放置揉成一团的铜丝,使花枝末端被卡住或在器口支撑几根小棍,将花枝隔开也能固定花枝。
3.纸绳的做法在四年级上册第3课《纸品乐陶陶》中已作介绍。
在选用彩色纸绳编织小篮时,可预备多种色彩的纸绳,尝试各种色彩搭配效果。
第5课纸魔方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综合运用本单位学习的有关家居布置知识,设计制作一个布局合理、使用美观、富有个性的学生居室模型。
在设计过程中,认识造型、色彩、情调等设计因素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2、 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设计自己的居室,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提高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
学生居室的审美情趣。
包括品味、个性、居室布置的各种因素。
教学难点:
纸模型的制作。
包括时间(课时可能不够)、比例(家居与房间的比例)造型(各种家居的制作)。
课前准备工具:
刻刀、尺子、胶水。
材料:
废鞋盒、各色硬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对教科书中居室布置的分析。
书上的几件学生房间模型与实例,有它的优点也存在不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家居造型、色彩搭配、空间利用、房间装饰几方面谈实用、品味、性格以及制作技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制作模型做铺垫。
二、学生设计制作制作时注意几点:
1.模型一般有地面和两面或者三面墙组成,像装修的样板间。
制作材料可用鞋盒代替。
2.家具与房间应有一定的尺度感,家具大了,房间就显小,家具小了,房间就显大。
家具之间也要注意比例,如写字台和椅子的大小比例。
3.颜色最好用纸的本色,如上色应先画图案再制作。
如果模型做成后再着色,模型就会变形,所以应先涂色后制作。
三、展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谈自己的想法。
模型有多种布置形式,如挪动家具位置、变化房间装饰等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讨论。
可边布置,边拍成照片,可将照片扫描,制作成课件,利用电脑变化设计成其他色调。
第6课秦陵兵马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以及唤起学生对祖国珍贵文物的爱护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3、鼓励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刻手法写实,注重细部刻画的艺术风格。
教学准备:
师:
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搜集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收集陶俑模型等。
生:
搜集占有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同学们,音乐总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
听音乐:
(音乐《兵马俑幻想曲》),
师:
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千军万马,严正以待的战争场面)看他们来了[课件起]学生看视频,感受情境。
师:
这支威武之师正是当年秦始皇率领的千军万马,说到秦始皇,同学们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吗?
[课件音乐循环]
生: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
师:
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始皇帝。
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
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板题]
二、发展阶段:
1、谈话解决:
什么是俑以及兵马俑的发现。
师:
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俑吗?
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
这个庞大的雕塑群,本来已经随秦始皇尘封于地下,在1974年春天,一个农民打井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陶制武士头[教师出事实物模型]这才最终发现了秦陵兵马俑。
全世界都震惊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看过兵马俑后说: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同学们知道这个奇迹在什么地方吗?
(西安)
好,让我们走进西安,去欣赏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课件:
西安—兵马俑]。
2、初步欣赏:
(课件秦兵马俑)
①初谈感受。
师:
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能谈谈吗。
生谈自己的感受:
大,多,威武,宏大。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秦俑“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特点,总结板书:
大,多。
②具体体会大和多的特点。
师:
有谁知道,兵马俑的规模有多大?
(生说)观看课件(秦陵和兵马俑简介):
这个山一样的坟丘就是秦始皇的陵墓。
兵马俑在它的东侧,有三个俑坑组成。
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呢!
其中三号坑最小,却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二号坑是骑兵,战车和弓箭手组成的混合部队;一号坑最大,是战马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
国家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艺术魂宝,在一号坑的原址上建立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宏大博物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这是在空中俯拍的照片)再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课件:
教师和兵俑比高的照片]。
师:
从这张照片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
秦俑非常高大。
师总结:
秦兵马俑除了规模宏大之外,每一个个头也很高大,他们平均身高1.80米,是目前世界最高大的圆雕陶俑。
三个俑坑,密密实实的排列着高大威猛的兵马俑想知道他们有多少吗?
(生:
他的兵俑和马俑共计8000件)
师:
同学们,多么宏大的工程啊,这样众多的兵马俑,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让我们大胆的猜想一下。
学生猜想。
教师总结或补充:
古代劳动人民先用黄土制成一个的大体的模样,再一件一件的单独塑造,精雕细刻之后,经高温烧制而成。
这么多陶俑,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一件一件手工雕塑出来的,这太让人感到震惊了,所以在8000件陶俑中每一件都不完全相同。
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师引导:
秦俑都在哪些部位进行了精雕细刻?
他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呢?
请同学带着这两个问题,从桌上的兵马俑小模型中找找看。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兵俑:
头发:
发丝清晰可见。
细致入微。
五官:
眉目清晰,表情丰富细腻。
衣服:
铠甲一块块的,甲丁历历可数,皱褶生动。
马俑:
两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喘着粗气的鼻孔、马嘴象发出嘶鸣一般。
师:
这么多的细节说明兵马俑还有什么特点?
(生:
细致、精美、逼真……)
教师总结板书:
精美
兵俑之间又有哪里不同呢?
学生汇报:
发式:
有的戴帽…,有的绾起…。
表情:
有的严肃…,有的轻松…。
服装与动作:
……学生充分汇报。
教师肯定总结:
总起来说兵俑之间有三个方面的不同,(观看课件):
1、发式:
帽子与帽子不同,发髻与发髻。
军队中的军官都带着帽子,一般的士兵,只是挽成圆形的发髻。
发式是区分兵马俑身份的重要标志。
2、表情:
那更可谓是千人千面[课件]:
他们有的年轻稚嫩、有的老练沉稳、有的开朗机警,有的威严凝重,可谓喜怒哀乐,表情各异。
能说出这两位人物在想什么吗?
学生谈。
3、服装和动作:
①服装不同,铠甲和布衣,铠甲不同。
②兵俑分类。
师:
不同的人物着装自然不同,兵俑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士卒俑(士兵)军吏俑(军中的小官)将军俑(将军)
学生辨认课件中的人物身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说明理由。
③体验动作。
兵马俑动作个个神武,让我们来体验一下。
[教师组织体验:
将军俑,手握宝剑,气度不凡,士卒俑军吏(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第三个左手握剑右手持戈第四个:
跪射俑。
单腿跪立,手扶弓箭。
师总结:
同学们的模仿惟妙惟肖。
这些兵俑是完全模仿真人真马制作的。
看课件总结:
看,他们一丝不乱的头发、坚硬的铠甲、历历可数的甲钉,生动逼真的动作表情,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显示了秦代高起的写实技艺(板书,写实)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4、整体欣赏,谈感受。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国组织把秦陵兵马俑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现在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对他做一次整体的欣赏,(课件欣赏:
兵马俑整体欣赏)
谈感受。
你有什么感受和感想吗?
(也可先给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学生汇报:
兵马俑太宏大了;兵马俑象活的一样;古代劳动人民太了不起了……。
三、拓展阶段
师:
这不愧是一个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今天对秦陵兵马俑的欣赏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只是着重地欣赏了兵俑,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欣赏的。
[观看课件课本铜车马]:
课本中的铜车马是1980年在秦陵两侧出土的,是用金、银、青铜制造的,显示了精湛的余属加工技艺。
被誉为青铜之冠,国之魂宝。
兵马俑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之美,一种民族的团结和创造精神,它让我们不由的呼唤:
[点击课件:
出现“珍爱国宝”字样],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
结束本课。
第7课 小小园艺师(活动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感悟中,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让学生在制作模型中,掌握材料特性和造型手法的运用。
3、让学生在设计营构中,增强经营组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
准备树木盆景实物和相关图片。
学生:
了解有关树木盆景及树形态和造型的常识。
准备细铁丝和橡皮泥等材料。
二、欣赏交流
1、引导学生欣赏树木盆景,初步感受盆景中树木的形态和造型。
2、学生谈谈课前所了解到的对盆景的认识了解和兴趣所在。
(1)小组交流,师生畅谈。
(2)课件文字展示:
盆景是植物栽培技术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形象思维艺术,也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于一体的精神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亦有不同时代的精神文化,栽种盆景那是自古至今都有,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丰富、和平环境下的一种精神文明表现。
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和技巧。
其表现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而千变万化。
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
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
3、欣赏示范作品。
用铁丝、橡皮泥等相近材料塑造的各种错的造型。
(1)比较后面的盆景和前面所看到的盆景的共同点和差别。
(2)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盆景中的树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发现材料:
细铁丝、彩色橡皮泥等材料。
三、探究体验(尝试制作 实践反馈)
1、学生尝试:
根据刚才所看所想,试着运用所准备的工具制作一棵简单的树。
2、学生交流:
在制作中积累初步经验。
师生探讨:
在尝试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四、学习新知
了解常见树木的基本特征。
1、欣赏图片与讲解:
松柏 直立挺拔
柳树 婀娜多姿
枫树 色彩艳丽
2、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树干的塑造:
注意树干的造型有特色(斜卧式、直立式等)。
枝、叶的塑造:
注意疏密组合。
3、学习制作树木模型的方法和要领:
学生总结归纳制作步骤要领。
(1)整体构思,细铁丝捆扎出树干和树枝的整体造型。
(2)用彩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加工树干、树技使其更加逼真。
(3)色橡皮泥或性质相近的材料捏制出树叶,制作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四、学生二人合作完成作业。
1、设置情境,展示活动方案:
展示一条宽敞的马路,请每两个小朋友合作制作一棵大方逼真的树,全班同学的“树”都“移植”马路两旁。
2、了解作业要求:
同桌二人.相互协作,运用铁丝、橡皮泥等性质相近的材料,捆扎、捏制出大方逼真的树木模型。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的展示和评价活动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摆放在马路两旁。
(教师事先在讲台上布置)
2、说一说:
在制作的想法和在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评一评:
你认为造型大方逼真的树有哪一些?
六、课后反思
教师提示:
如何将自己制作的树的模型制作成盆景?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大胆尝试,做一个树木盆景。
(活动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感悟中,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让学生在制作模型中,掌握材料特性和造型手法的运用。
3、让学生在设计营构中,增强经营组织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湘教版 六年级 上册 美术 教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