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4410385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2.98KB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题
水调歌头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吕庆涛老师:
听完歌曲后的导入语可以更加简洁凝练一些
曹乾坤老师:
在讲解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了解学生学情及学习习惯
庄绪利老师:
学生朗读环节,可采用小组多角度多层次自由展示的方式
吕庆涛老师:
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可让学生小组共同展示,查验范围也可更大更多
曹乾坤老师:
适时的讨论交流后,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点拨
庄绪利老师:
主题选取,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课堂的教师作用
对老师们的意见融合起来:
导语简洁,更重视朗读的多维方式,重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重视学生们自由展示的机会
学习目标
同1、3、4
重难点
同3、4
突破措施
朗读、讨论、点拨
主备人课堂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问题发现与解决
导入
检查预习
指导朗读
整体感知文意
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主题学习
当堂小练
课堂总结
课前播放王菲的歌曲
师:
在古代文学浩瀚的星空里,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这片星空下熠熠生辉。
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婉转悠扬的歌曲正是由苏轼所作的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走进《水调歌头》
师:
板书
师: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师: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词的小序、上阙、下阕。
师:
检查作者的预习情况
师:
讲解词人的相关背景
师:
词之所以被后人谱曲传唱成动人的曲子,是因为词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师:
朗读这首词(并出示朗读要求)
师:
挑选不同小组的三个代表朗读并分好朗读内容
师:
播放名家朗读,提高学生朗读基调
师:
播放完毕并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并提出改进意见
师:
再次检验学生的朗读情况
师:
带着你对苏轼的理解与情感,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师:
在那晚的月光下,苏轼都做了些什么?
师提示:
无论词人做什么,他做这些事情的情感因素是什么?
师:
从词中找出苏轼怀念子由,渴望与他相见的句子。
师引导学生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
小组内交流赏析
师联系主题学习出示另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师出示问题:
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勾勒出了什么心境?
师:
在两首词中,苏轼都都用到了哪种意象?
师:
两首词共同分析并出示问题:
1、我认为____里的月光(哪句词)寄寓了东坡________的情感。
2、通过_____(哪首词的哪句话)我认识了一个______的苏东坡。
师:
适时点拨苏东坡的多面性
师:
出示开放性话题:
月亮在苏轼的生活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师总结:
我们爱苏轼,也爱苏轼的月亮,就让我们把今天收获的月亮送给苏轼吧:
愿他生命中有一轮圆月,以解他的相思之苦。
愿他生活中的缺月,终有一天月圆天边。
让他不再孤单,不再飘零。
师:
出示当堂小练并出示目标:
1、可直接赞美明月
2、也可借月抒发某种情感
3、试写一首小诗
师课堂小结:
愿同学如苍穹之上的圆月,一生幸福圆满;如刚刚升起的新月,有新的开始,有美好的未来;如月亮的皎洁明亮,一生光明磊落,一生坦坦荡荡。
学生聆听、跟唱
生:
翻看课本,随时做好上课准备
生积累:
水调歌头词牌名
明月几时有题目
小序上阙(上片)下阕(下片)
生:
读出小序部分并分析其作用:
交代词的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生:
展示苏轼的文学常识
其他同学作补充并查漏补缺作标记
生:
齐读朗读要求:
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
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3、要有感情。
生分工朗读
其他同学作评价
生:
想象画面和苏轼酒后的醉态进行再次朗读
生:
分工齐读
生:
疏通文意并小组展示
生讨论并展示:
与月共饮月下起舞
望月思亲失眠作词
生:
思亲,思念弟弟子由
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赏析并作标记
生:
齐读并了解写作背景
生展示
生:
月亮
生:
赏析并小组内交流展示
生:
结合具体词句大胆抒发自己对苏东坡的认识
生:
朋友知己亲人思念信使倾诉的对象等
生齐读并创作
小组内交流展示——推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对灵活的导入方式非常感兴趣
部分同学能够预习到词的相关常识,但更多的是一无所知
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水平,但是还无法深入作者的情感进行朗读,缺乏豪迈,缺乏醉态
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的朗读水平渐入佳境。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生大多能赏析出其中蕴含的一两中情感内涵,但仍旧无法做到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处境进行赏析
主题性引导,立足点准而稳,学生的思考方向和学习方向明确
课堂小练,使得感情更加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词牌名
明月几时有题目
小序
上阙(上片)下阕(下片)
教学后记
本课旨在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使诗词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水调歌头
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
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要启发学生用浑厚的音调读出醉后苏轼的情怀与醉态。
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
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
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想象词人当时的神情举止,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创造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组接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
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从而也把鉴赏、探究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水调歌头
效果分析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这里仅推荐古诗文135篇(段)。
其中1~6年级75篇,7~9年级61篇。
1~6年级的背诵篇目都是诗歌;7~9年级的篇目,除诗歌外,也选入了一些短篇散文。
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在教科书中可作不同的安排,不必都编成课文。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语文主题学习的倡导,我大胆的采用了1+1的课堂模式,找准了“月亮”这一意象,引导学生明白“意象”之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理解“意象”在文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学生在课堂中关于两首词的主题句的默写不够,学生演练的机会少。
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水调歌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的教学内容。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
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结合主题学习的要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苏轼的月亮情怀”这一主题,学习了另一首苏轼的名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培养美的情操,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评测练习
当堂写作一首有关月亮的小诗:
1、可直接赞美月亮。
2、也可借月抒怀。
3、写作一首小诗。
第五单元第25课第四首水调歌头
教学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
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欣赏歌曲——导入新课《水调歌头》——预习检测——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主题学习1+1——自由理解——小组赏析及小组展示——教师总结——当堂达标。
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
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读书、回答问题都比较大胆。
但在诗词赏析中,学生赏析多落脚大处,小细节却抠不出来。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
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
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
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拓展阅读。
读的少,见得少,是让学生心灵思维被禁锢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很有必要。
只有让学生多读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水调歌头》课标分析
一、课标描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分解课标:
《水调歌头》是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词,结合阅读教学和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我认为加强诵读应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诵读时要求学生能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和思想感情(诗人最初的苦闷、彷徨、和后来的乐观、豁达)。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是让学生欣赏这首词当中的哲理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哲理和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在朗读、背诵这首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赏析这首词。
品读时,赏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并学习作者在政治失意、兄弟分离的情况下能自我排解的乐观精神,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启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水调歌头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