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docx
- 文档编号:440158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40KB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docx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
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网络,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
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
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
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首先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
(多媒体网络通过网络广播演示)
[内容]王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王老板、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徒。
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
小张应征而来,与王老板交谈。
王老板说:
“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300元。
”小张工作一个月后,找王老板说:
“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2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300元呢?
”王老板说:
“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
人员
老板
亲戚
领工
工人
学徒
合计
工资
2200
25
220
200
100
----
人数
1
6
5
10
1
23
合计
2200
1500
1100
XX
100
6900
(多媒体展示问题)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
(1)王老板说每月工资是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工资3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2.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问]为什么?
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通过网络观察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个别点评。
[评价]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以为应该根据什么反映工资比较合理呢?
教师选择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讨论重点实验广播,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
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
[评价]大家分析的都不错,尤其是学生3和4的分析很有见解。
用“大多数人的工资”以及用“中等水平的工资”来反映比较合理。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众数(展出课题)
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出示目标](前文有,略)(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出示学习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以下
(1)-(4)的问题请学生将内容答案填写在主页的word表格中。
[问]定义中位数时,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练习](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70
80
00
60
70
90
50
8080
7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
15
7
4
0
5
9
7
6
4
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2)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
[问]你能举出实例吗?
从BBS上找出优秀的例子进行点评。
(4)在同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数?
试举例说明。
教师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
(发布在公告栏上)
4.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讨论如下几道题。
(从资源库中抽取)
①某工厂生产销售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
(单位:
双)
尺寸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量
1
2
5
11
7
3
1
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
(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有否实际意义?
(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点评,肯定好的想法与设想。
并在BBS上公布。
②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
思考:
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平均数
甲
55
149
135
乙
55
151
135
③某工厂为了改变管理状况,准备采用每天任务定额,超产的有奖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
6、7、7、8、8、8、8、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
通过网络监察选择平均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工人,你愿意吗?
通过网络监察选择众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吗?
[总结]用数据说话时,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的决策。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结]请大家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结]刚才两位同学小结比较全面。
其实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中,你若用心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它,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的原理,我们不但要学好数学,还要学会如何应用数学。
[作业]
(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怎样了解工资报酬?
(2)课后大家到市场或单位对一些产品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利用我们所的知识进行分析,能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决策。
边听教师讲解,边看引导画面。
听讲,思考问题。
此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学生非常兴奋,思非常活跃。
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在BBS上。
算一算;议一议。
学生1:
平均工资是300元,老板没有欺骗小张;
学生2:
不对,因为300元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学生2:
因为老板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
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
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
学生4:
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学习学习目标,认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5: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6:
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根据问题,根据学习内容在BBS或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学生6:
因为在这一组中80出现了7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80
学生7:
将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在中间的两个数都是15,所以中位数是15。
学生8: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
(按大小顺序排列)
学生9:
平均数的中位数都是唯一的,众数不一定。
学生10:
例如一组数1、1、2、2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5,但众数却是1和2。
学生1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
例如;1、1、1、1四个数。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通过计算说明:
学生12:
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是23.5
学生13:
我认为众数有实际意义,它能说明尺码是23.5的鞋好卖。
学生大胆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BBS上。
学生16:
平均数都一样,都是135。
优秀率乙班要比甲班好一些。
甲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49,乙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51,它后面的数都超过150,所以乙班优秀的人数要比甲班多。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在BBS上。
学生17:
用平均数,平均数是10.5,这样工厂每天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学生18:
不愿意,因为这个数全厂只有5个人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19:
用众数8。
学生20:
不愿意,因为这样会降低本厂的效益。
学生21:
用中位数9比较合适。
学生2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学生22:
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准备材料,回家调查研究问题。
将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后发送到guzqh@中。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
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
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
在问题的情培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BBS或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在一起交流。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相互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
同时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参与到论坛中去,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避免信息技术的形式使教学目标淡化,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并且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体现了网络信息的工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去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
(1)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从而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
(2)带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问题(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由已知中位数估计“中间”位置,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一定的作用。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会用数据从多角度万里长城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在用数学中学会创新。
以上三个题目,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完善知识结构。
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两个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
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的操作过程。
设计两个开放性的总理,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众数与中位数 年级 下册 众数 中位数 教案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