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地问题及对策.docx
- 文档编号:439878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21KB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地问题及对策.docx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地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地问题及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地问题及对策
凤凰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探析
凤凰县人大调研组
2014年9月26日
凤凰县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面积1759平方公里,共辖24个乡镇,340个村,28个民族,42.6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58.6%。
境内历史悠久,民族风情突出,文化遗址众多,共有国保文物处、省保文物处。
在浩翰的历史发展中,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伦理等文化传统,特别是明清时代,凤凰成为统辖“大湘西”二十四州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呈现出多元、开放、融合、包容等特点,彰显出独特魅力,为历代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凤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弥新的精神力量。
凤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这种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传统”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流动的,是会随着时代前进和文化交流而变得更加丰富,蕴含着强烈的“变”和“创新”意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我们要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语言行为模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发展趋势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性质由农耕文化逐渐向商务文化转变
文化与经济密切结合,经济推动文化,文化提升经济。
长期以来,凤凰自然生态环境“八山一水一分田”,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祭祀等各类活动,生产生活属于典型以农为主的农耕文化。
改革开放后,凤凰外出务工人员激增,大部分村寨60岁以下人员基本外出,幼老病弱居家留守,2013年凤凰共输出劳动力人,农民工这个新迁移群体成为一种时代现象,劳务经济成了少数民族村寨主要来源,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比例增高。
同时,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入市场,打包成为旅游产品;而4月8跳花节、六月六苗歌节等传统民族节庆活动也与旅游产业发展对接,成为宣传凤凰的平台,各种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更多的变成一种表演艺术,原有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文化性质因物质基础改变而变化,逐渐向商务领域拓展。
同时,信息网络的发展、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信息实现了全球性流动,它使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便捷和直接,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冲击着我们的眼球,
2、文化保护由传统的静态保护向主动的动态保护转变
凤凰山多林深,交通偏避,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山高路远,其中腊尔山区在70年代时期才修通了第一条与外界联系的公路,在地理格局上造成了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封闭性。
在过去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和精神产品相对匮乏,交通不便,民族间交往较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存及发展的空间充足,保护手段主要是自我调控。
但是目前,由于信息化、工业化的推进,交通条件的改善,少数民族聚集区与城区和世界的距离愈来愈近,所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形态都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以往被动的保护方法适应不了现实的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体系才能使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一是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艺活动。
近两年来,连续举办了多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苗族“四月八”活动及“醉美凤凰·文化回家”国庆黄金周大型群众文艺汇演、“苗族婚俗”等民间节庆活动;顺利完成文化保护区内两个节庆活动的举办“凤凰县苗族传统婚嫁活动”。
组织“苗族银饰”、“土家织锦”、“蓝印花布”、“纸扎”、“苗族花带”、“苗绣”等项目先后赴山东参加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赴成都参加了两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制定规划条例,构建保护体系。
出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凤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细则》、《凤凰古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编制了《凤凰古城经营项目鼓励名录和限制名录》。
鼓励古城区商铺就地转型、外迁转移,对古城区不从事商业经营或从事鼓励名录项目的特色民居给予扶持补贴。
科学编制了《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了《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文化生态保护示范村实施方案》等方案,启动实施了《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文物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工作。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有效传承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突出重点发展。
为传承和弘扬我县传统节庆文化活动,打造凤凰文化品牌,保护凤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仅2012年至2013年,共投入资金1697万元,其中争取上级部门资金333.5万元,县内自筹1363.5万元。
二是建立传习所保护基地,保护好优秀民间技艺。
为了打破了以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模式,探索出了建立传习所和生产性保护基地。
目前,挂牌成立了凤凰纸扎传习所、蓝印花布传习所、土家织锦传习所、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文武茶灯传习所、苗族服饰传习所的传习所等6所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
通过这些传习所和基地,成功地发展了一批新的传承人。
蓝印花布传习所培养出1名省级传承人;纸扎传习所培养出1名省级传承人和1名县级传承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培养出2名州级传承人;苗族服饰传习所培养出省、州级传承人各1名;文武茶灯传习所培养出州级传承人1名。
三是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好民间技艺。
为了更好地守护精神家园,保护传承好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我县积极响应上级文化部门号召,认真组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县已经有15个非遗项目分别进入了全县的多个学校,其中有县箭道坪小学、县文昌阁小学、水田乡九年制学校、阿拉镇完小、山江镇完小等。
特别是阿拉完小,该校教师队伍积极推广本民族特色教育。
目前,已把苗族鼓舞、苗族刺绣、苗族跳花、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教育课程,苗族花鼓和苗族跳花以在2年级以上班级进行普及推广,此两个项目在校推广率达90%;苗族刺绣和泥塑在3年级以上班级推广,此两个项目在校推广率达80%。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项目在学校的推广普及和技艺传承,苗族唢呐,苗族山歌,苗族剪纸,吹木叶等以进入该校日常课程。
3.单一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
凤凰人口有65.7%是少数民族,居民信仰的有道教、佛教、巫教等,对于凤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言,宗教不仅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还体现着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文化聚合功能。
多民族分布的格局由此也导致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
也正是有了多种宗教并存的状况,历史上文化呈现出绚丽夺目的色彩。
同样我们看到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后,宗教中的有些内容就成为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比如苗族4月8,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文化不是封闭的、故步自封的,而是越来越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
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一个世纪以来最高的地位,近几年,国际国内出现的“国学热”、“孔子热”,汉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被广泛地吸纳和接收,这营造了民族文化向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接近的氛围。
4.文化结构由重视物质文化转向重视精神文化。
文化结构由重视物质文化转向重视精神文化,这是一个主旋律。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当前,凤凰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区情并没有变,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文化还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
我国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进入小康之后,精神文化需要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解决人们“文化饥渴”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
只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速推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从而以强大的文化力量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现代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在生产过程中一定不能只追求物质而忘记了人,忘记了改善和提高人的质。
“质”包括人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道德情操等等。
这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现代文化至为重要的一点。
二、凤凰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凤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
1.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薄弱。
这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根据凤凰2013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计算,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为9.26%,高于汉族人口文盲率2.2个百分点。
因此,在凤凰社会转型时,知识体系、知识结构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观念上自我封闭严重,自我认识不够,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的意识中解放出来,群体意识(民族、宗教、部落)重,个人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相对薄弱,特别是南疆有些地区生产方式落后,现代技术的参与率较低,有不少风俗习惯不适应现代生活节奏。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交际功能受到新的挑战。
文化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凤凰的语言人口分布,宏观上呈大聚居小杂居状态,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比较复杂:
有的民族语言成为通用语言,如汉语、苗语;有的民族使用双语或多语,如维吾尔族使用母语兼汉语;有的民族在长期杂居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字而改用其他民族的文字,如土家族。
虽然我们反对把少数民族的语言汉化,用汉语语法、结构、汉文式的翻译来代替这个民族本来的语言,我们也鼓励我们的知识分子、年轻干部,能多掌握几种语言,但我们不应排斥少数民族特别是儿童学习双语,不应排斥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写作,这是环境、时代之所趋,但是,有些地区这些做得远远还不够。
汉语不过关,交流、沟通遇到困难,可以说,这是目前数民族太学生就业率较低的一个因素。
3.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萎缩,甚至消失的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的民族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日益明显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而处于边缘状态,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少数民族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及其少数民族文物、产品正在不断流失,一些民族民间工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失传;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悠久的乡土艺术、民族器物难觅踪迹。
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民族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今,在急于脱贫致富的心理带有普遍性,一些地方出现了因经济开发而导致对民族民间文化生态资源进行破坏的短期行为。
如对民族文化古迹、遗址滥加开发、滥建景点。
此外,原生态的民族手工技艺处于相对弱势,传统的某些门类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生了急剧的消亡和变异,民族手工艺逐渐被工业品代替。
有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传统服饰手工艺、传统饮食等已不复存在,或在原流传地因无人继承、市场萎缩而濒于失传,更谈不上有详实文字记载或图像记录。
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戏剧、舞蹈、工艺和体育活动等,如果不通过立法形式加以保护,不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有可能逐渐消亡。
4.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凤凰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可喜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文化产业势头迅猛。
虽然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凤凰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这是最独特的资源,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现代新型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差,许多文化资源还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没有发挥其作用。
截至2013年底,文化产业总产出为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亿元。
与内地省区相比,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差距很大。
三、凤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转型的对策
经过转型的文化必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充满了生机的、崭新的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应该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其基本特征。
因此,提倡和实现文化转型,就是为了发展,为跨越式发展服务,为长治久安服务,为建设美好和谐的凤凰服务。
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现代文化的先导作用,把先进的文化理念传播到各民族群众中去,推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打造爱国团结、开放融合、感恩向上、进步创新的现代文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支撑新疆发展稳定的精神支柱,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1.努力改变农村文化相对贫困的状况。
首先,应该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思想教育,解决观念上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方式、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尤其是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对少数民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原有观念的冲击,要给予正确引导。
其次,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要加大农牧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如,开办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等。
2.增强宣传力度,加强语言学习,克服语言障碍。
在思想上要重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语言教学的投入,仅从2010年至今,已经向凤凰学前“双语”教育投入超过上亿元,在贫困区建起拥有电脑、电视、DVD、投影仪等先进设备的幼儿园。
还启动了大规模的“双语”骨干教师赴培训计划。
根据计划,在未来四年间,将由培训骨干教师200人。
相信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双语”教育的未来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各民族孩子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3.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首先,要加快政府保护方式的改革。
改革和完善政府保护方式是传统文化保护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倡导多渠道保护,如博物馆式保护、原生态保护、教育保护、专业保护、生产性保护等。
其次,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方式。
应先建立健全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方式保证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与运作程序,同时以此加强文化保护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
第三,要迅速建立市场保护体制。
用经济的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最后,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
在当代文化保护中,社会支持和全民保护是最广泛、最强大的力量。
当代社会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现代传媒营造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与社会氛围,从而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这是文化保护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心理根源。
4.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转变观念,真正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重要产业来抓。
把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再创造作为一种产业来做。
组建与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大集团,把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打造品牌。
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机制、经营机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此外,各级政府还应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少数民族 文化 存在 问题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