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docx
- 文档编号:4379525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555.86KB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docx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及方向。
2.理解东北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的成因。
3.能够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确定其发展方向,并通过阅读地形、气温和降水有关材料,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利弊和布局。
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3)地位:
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2.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①气候类型及特点:
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季。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地形:
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
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基础好。
(2)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3)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
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A松嫩平原,B三江平原,C辽河平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区。
(3)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
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等。
3.采取措施: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
区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
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1.读教材图4.3 东北地区的地形,关注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主要的平原有哪些?
(2)东北地区主要的山地有哪些?
提示:
(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2)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2.读教材图4.10 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关注以下问题:
(1)东北商品粮基地主要有哪几个?
(2)该区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
(3)各作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提示:
(1)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2)玉米、小麦和水稻。
(3)水稻多种植在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以春小麦为主。
玉米分布非常普遍,以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3.读教材图4.13 三江平原稻—食用菌—鱼—貉复合生态模式,思考以下问题:
该模式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提示:
三江平原在这一复合生态模式下,形成了种、养、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保持了生态平衡,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材P62活动]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3.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教材P64活动]
1.影响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分析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入手。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耕作业
有利条件:
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
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且仅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土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有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干枯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水稻种植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
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进一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周期。
[教材P66活动]
1.东北地区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
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起了很大作用。
3.
(1)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发展种植业。
(2)树立“大农业”观念,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渔全面发展。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生产链,促使农产品增产、增值,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教材P68~69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
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
具体分析略。
2.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
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
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
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主题一 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此歌唱出了东北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越条件?
提示:
土地资源辽阔;土壤肥沃;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东北地区的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机械工业发达。
(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提示:
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
1.自然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如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地形
三面环山,中部平原面积广大,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业发展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不足
水文
河湖较多,水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同时有利于渔业发展,但南部平原水源不足
土壤
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植被
林地面积广,森林资源蕴藏量大,林业发展潜力大;草场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兼备
2.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
如东北地区工业、交通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适宜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危害最小的一类。
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有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高等。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
读下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B.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C.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所以径流量主要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知冬季气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C )
A.受太阳辐射影响B.受大气环流影响
C.受地形影响D.受人类活动影响
解析:
图中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松嫩平原,地势低,温度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出。
3.影响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B )
①太阳辐射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从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可知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的风向和距离海洋的远近。
主题二 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三宝”是指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有新旧两种说法:
旧三宝是“人参、貂皮与靰鞡草”,新三宝是“人参、貂皮和鹿茸”。
下图是东北地形简图。
(1)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2)东北地区林区特产生产地是怎样分布的?
提示: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盛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正是依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
产区域
主要分布区
主要产品及分布区
生长条件
耕作农
业区
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溉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最为集中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夏季温暖,雨热同季,能满足一年一熟
林业和
特产区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大兴安岭;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鹿茸、人参——长白山区;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梨——延边;苹果——辽南地区
丘陵山区,地形起伏,降水较多
畜牧
业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
草地广阔,农耕区饲料丰富
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思路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C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解析:
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b、c两地的年降水量都低于400mm,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
2.关于a、b、c三地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地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解析:
a地位于长白山区,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3~4题。
3.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D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
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即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主要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
4.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C )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解析:
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而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
主题三 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向
材料一:
黑龙江省以占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4的商品粮。
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576亿千克,粮食商品率超过80%。
材料二:
黑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全国
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0.31
0.02
0.07
0.04
0.10
单位面积谷物
产量(千克/公顷)
5377
6929
6366
6427
5322
材料三:
在粮食产量连年增加的同时,黑龙江省的土壤肥力却在不断下降——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下降70%,黑土层厚度减少了近一半。
(1)目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突出特点。
提示: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
(2)分析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
提示:
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耕地多,余粮多。
(3)黑龙江省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产较低,请探究其原因。
提示:
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业投入不足。
(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除了黑土流失外还可能有哪些问题?
提示:
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
一、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二、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农业区域
存在问题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重点
平原区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的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
草场退化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思路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其次,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具体步骤如下图所示: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读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和大豆分布区示意图,回答1~3题。
1.东北地区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 )
A.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B.热量充足,复种指数高
C.黄土广布,土壤肥沃D.交通便利,农产品外运方便
解析:
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复种指数低;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壤肥沃;交通条件对粮食产量影响不大。
2.东北地区稻米品质优于我国其他种植区的优势条件是( D )
A.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D.土壤肥沃,水稻生长周期长
解析:
与我国其他水稻种植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积温低,水稻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故品质较好,选择D项。
3.关于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地方人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B.小农经营,商品率低
C.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优越,适宜喜温作物生长
D.机械化水平高导致单位面积产量高
解析:
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地广人稀,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商品率高;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机械化水平不会影响单位面积产量。
多年来,黑龙江省立足资源保护和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至2014年粮食实现“十一连增”。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回答4~5题。
4.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B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
C.大力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解析:
A项和C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D项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5.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该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解析:
此耦合发展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B项错误;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关系,C项错误;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D项错误。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在空间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其值越大,该地区水资源满足耕地资源的程度就越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就越好。
我国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1.441。
下图为某年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 A )
A.东部优于西部
B.耕作区优于林区
C.南部优于北部
D.水土资源匹配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解析:
读图可知,东部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整体上要大于西部,主要是受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影响,并且西部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较大。
2.下列措施会使图示地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减轻的是( D )
A.增加水稻的播种面积
B.使用固有的大型农田水利设施
C.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D.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
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小水资源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该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匹配程度。
结合材料,回答3~4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3.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解析:
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
4.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D )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解析:
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分析。
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可能位于( B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
该地区种植业以种植大豆、玉米为主,且有野猪、狍子、山鸡等特色养殖业,应为松嫩平原。
6.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 D )
A.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
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
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
解析:
该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7.随着东北三省粮食产量近年来不断提高,东北“粮仓”作为我国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读下面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区域是世界范围内纬度较高的水稻种植区,该地区适宜水稻种植的主要自然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
(2)B区域是玉米的集中产区,被称为中国的“玉米带”。
该地区今后应制定怎样的发展策略(多选)( BCD )
A.扩大种植面积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提高生产技术水平D.改良品种
(3)C区域曾有“北大荒”之称,新中国成立以后该地区大量开垦荒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成为“北大仓”。
但现在“北大仓”却不再开垦荒地,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对于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东北地区发展水稻生产有独特优势:
夏季高温多雨,且日照时间长,可以满足单季稻的生长需求。
三江平原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有大量沼泽分布,沼泽是重要的湿地资源,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第四 区域经济 发展 区域 农业 我国 东北地区 例学案人教版 必修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