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4376169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58KB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docx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人生在勤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
是教育学生明白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践行勤德就是要做到勤奋敬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反对懒惰,简朴节约。
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成材的途径,更是成功的关键。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理论依据是:
中国十德包括忠、孝、仁、智、信、礼、仪、勤、勇、廉,“勤”是十德之一,自古以来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就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出自东汉张衡的《应闲》,意思是说:
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如果不积极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
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为学求知的境界,更是成事之本。
因此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对于勤奋的阐释,以及许多名言警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学业。
二、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是七年级下班学期,本班学生有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教学难度的增大,他们有开始的信心十足变得有点倦怠,慢慢产生了懒得的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本节课的讲授,十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已讲解为辅,重在引导。
可以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小组发言、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已发学生思考。
对于教学中能已发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中帮助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加深情感体验。
四、教前准备
1、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如搜集有关勤奋的故事及名言警句,阅读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为教学打下理论基础。
2、制作辅助教学的幻灯片,并做一次调查,了解学生目前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搜集班级优秀的作业本和试卷若干份,通过展示来树立好的榜样。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含义。
2、懂得勤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并感悟各位名家对它的诠释。
3、体会勤奋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
4、联系生活实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总结等方法,让学生理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内涵,以及各位名家对勤奋内涵更深层的阐释。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身边成功的实例,并分析成功的原因,树立目标,并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让学生懂得一切成功的关键在于勤,鼓励他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用汗水获得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它是一首歌,美妙动听,让人心情愉悦。
它是一首诗,意蕴婉约,让人回味无情。
它是一本书,妙趣横生,让人百读不厌。
它是一叶舟,载满勇气,让人翅膀丰腴。
它是什么?
是勤奋。
从我们受教育起,师长的教诲就在耳边:
勤奋学习,追求永恒。
勤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成功的奠基石。
正可谓——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二、揭示主题,说经明德。
1、出示幻灯片,展示课题——第7课《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让学生诵读第一段,找出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诠释。
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答案:
人一辈子要勤奋努力,如果不积极探索研究,哪会有收获和成就呢?
这是东汉张衡在《应闲》中所说的一句话,他告诉我们,如果不勤奋努力,积极探索,就会一无所获。
的确,勤奋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更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三.细品内涵,深悟勤德。
合作探究一
1.细读文章找出文中自古至今名人志士对勤德的诠释和理解,组内讨论并汇报总结。
⒉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总结。
“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刘向 这句话告诉我们:
勤奋好学是不受年龄限制的何时学都不晚。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这句话告诉我们:
勤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韩愈这句话告诉我们:
勤是读书成才的途径,是取得成功的方法,是成事之本。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曾国藩这句话告诉我们:
勤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更一种为学求知的境界。
小结:
我们对勤德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悟出它是成功的关键,正可谓“一勤天下无难事”,那么大家想想自古至今你知道多少因勤奋成功的事例呢?
四.忆古思今,省己咏德。
合作探究二
1.从文中找出因勤奋成功的事例,并概括总结。
(小组合作汇报总结)
北宋著名政治家张载用“夜眠人静后,早起争啼先”这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勤奋读书,最后终功成名就。
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从小勤奋好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夺去了数学界的这颗明珠。
2.出示幻灯片讲解历史上两个典型的勤奋好学的事例:
“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并让学生谈感受。
小结:
这两则故事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的奠基石,匡衡的“凿壁偷光”,孙政的“头悬梁”,苏秦的“锥刺股”都让他们由以前的被人鄙视变为后来的受人敬仰。
3.推举班内优秀学生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
(找两个代表台前发言)
a.同学:
学习首先要有目标,然后制定计划去完成自己的目标,玩的时候尽兴,学的时候尽心,勤奋努力无愧自己和师长。
b.同学:
鲁迅说过: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会有的。
”争分夺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把握手中的时间,勤奋读书,勤学好问,给父母一份满意的答卷。
小结: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于平凡,没有人天生就会学习,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更为重要。
让我们分析这些同学成功的原因吧。
4.小组讨论,分析原因,然后汇报发言。
小结:
目标明确,有计划性;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用心完成作业;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惜时如金。
这些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5展示若干份优秀同学的作业和试卷,分组讨论评价,然后与自己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总结这些学生的优点。
小结:
1、字迹:
态度端正,书写工整;2.做题:
认真专心,细心检查;3.质量:
速度快,效率高。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五.悟德修身,践行自己。
1、结合以上成功人士的事例和优秀同学的长处谈感悟和体会,小组内讨论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然后总结发言。
小结: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要得过且过;2、培养学习兴趣,使学习事半功倍;3、勤奋好学是成功的关键,学贵有恒才能进步;4、挡住消极的诱惑,让懒惰远离自己。
2、出示幻灯片显示教材中悟德修身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对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认识。
(找组代表发言)
小结:
勤奋学习是众多学习方法中重要的一条,世上有成就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手不释卷的。
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树立远大理想。
我们要以这些成功的事例为典范,反省自身,找出差距,确定自己的努力目标,制定自己的计划。
3、组内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何践行勤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具体措施,同学之间结对子,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六、牢记勤德,予以自勉。
1、组内交流课前积累的有关勤德的格言警句诗句,加深对勤德的理解并促使自己有效的去践行。
2、展示幻灯片,呈现典型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一起诵读,并记录下来予以自勉。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七、教师总结寄语
同学们,勤奋是成功之源,虽然大家在成绩方面有差异,但并不代表永远落后,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树立自己远大的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计划,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懒惰,持之以恒。
老师相信成功一定属于你们。
教学资源设计:
一、名言警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二、相关资料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
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
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听说东汉的时候,有个人叫孙敬,是个出名的政治家。
他小时候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来,独自一个人在家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经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了,自己劳累了,也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想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学习,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的时候,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然后再继续读书。
这就时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年轻的时候,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直到取得成功。
这就使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评价的重点是学生是否理解勤德的真正内涵,是否对照自己的行为反省了自己;是否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了有效的计划;是否能克服以前的懒惰,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
我打算采用观察法和谈话法进行评价。
学生的勤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活动,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法,七天为一个周期,设立日期,让学生每天自己成长的过程,把今天的进步、成绩、感受等都记录下来,总结经验和不足。
以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也可采用同学之间评价,因为对待他人的评价能更理智地对待。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我要认真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和他们沟通,帮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给他们良好的建议。
逐步帮他们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特色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文章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对于勤奋的阐释,以及许多名言警句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勤奋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勤奋学习能开拓视野,高瞻远瞩,修善品格,并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就自己的学业。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主旨是让学生理解“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含义,懂得勤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并感悟各位名家对它的诠释。
同时体会勤奋在成功路上的重要性。
而且要联系生活实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一切成功的关键在于勤,鼓励他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用汗水获得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已讲解为辅,重在引导。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小组发言、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同时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已发学生思考。
对于教学中能已发学生不同观点的问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讨论中帮助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同时加深情感体验。
我的这节课设计特色是“形散而神不散”整节课以“勤德为主线,把揭示主题,说经明德——.细品内涵,深悟勤德——忆古思今,省己咏德——悟德修身,践行自己——牢记勤德,予以自勉这五个环节贯穿起来,突出了主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活动,去一步步的体会勤德的深刻内涵,并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计划,以勤德来践行自己的行为。
逐步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孩子们都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尤其是在优秀作业和试卷展这个环节,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对差距找出自己的不足。
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我感觉由于时间有限,不足之处是没有让学生充分倾诉他们的困惑,以及学习方法上的疑难。
我打算采取课下交流谈心等措施来弥补。
教学在反思中进步,能力在锻炼中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 中华十德与国学人生在勤 不索无获教学设计 中华 国学 人生 不索无获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