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辐合带.docx
- 文档编号:4373907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2.59KB
赤道辐合带.docx
《赤道辐合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道辐合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道辐合带
赤道辐合带
赤道辐合带
1、含义:
赤道辐合带(简称ITCZ)又称热带辐合带,它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带,也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尺度天气系统,有时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圈。
它的移动、变化及强弱对热带地区的长、
中、短期天气变化影响极大。
台风的发生和发展与赤道辐合带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赤道辐合带出现在热带对流层,在流场上表现为一条连贯的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汇合区;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故又称“赤道槽”。
位置:
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其平均位置1月在5°S附近,7月在12—15°N左右。
在大洋上移动幅度较小,靠近大陆部分移动幅度较大,如在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的经度上,移动在25°N到10°S之间,幅度达35个纬度。
2、赤道辐合带的分类:
:
无风带,信风带。
无风带: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赤道后转为西风,和北半球东北信风汇合的地带。
在辐合带中,地面基本静风,辐合带正处于东风带和西风带之间,是东、西风的过渡带。
信风带:
南半球东南信风和北半球东北信风汇合的地带,辐合带中吹东风。
南北半球赤道辐合带模式
南北半球赤道辐合带模式
(a:
信风带;b:
无风带)
(b)
特征:
热带辐合带由于高温高湿.气流辐合上升,利于对流云系发展,多雷阵雨。
由于辐合带上经常出现扰动,故有利于热带低压的发展。
ITCZ的季节变化:
主要是季风辐合带变化,信
风辐合带位置变化不大。
冬季:
偏南夏季:
偏
3、赤道辐合带的位置
热带辐合带(ITCZ)出现在热带对流层低层,在流场上表现为一条连贯的南北两个半球的信风汇合区;在地面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故又称“赤道槽”。
它几乎环绕整个地球赤道,因此它是一个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
辐合带中南北半球的信风气流的汇合有两
种形式:
一种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和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直接形成的气流汇合区,这种情况在辐合
带中吹东风;另一种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到达北半球后,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改变了方向,而转为西风(这支西风称赤道西风),它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形成了另一种气流汇合区。
在这样的汇合区中风速很小,几乎是静风,故又称静风辐合带或静风赤道槽。
静风赤道槽有时也称季风槽,原因是这种辐合带多出现在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到阿拉伯海一带的亚洲季风区。
由于气流的辐合,辐合带内存在上升运动,有对流活动,因此在卫星云图上,赤道辐合带一般表现为一个个天气尺度的云系排列在一起,形成带状;有时表现为一条连绵几千公里,200〜
300km宽的云带,如图5.15。
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云带中,绝大部分为直径4个纬距的对流云团。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辐合带云带并不是狭长的带状,而是覆盖宽约10〜15个纬距的块状,其中云团的平均大小为6〜8个纬距,超过其他地区云团的平均尺度
4.ITCZ季节变动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南北移动,其南北摆动较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所滞后。
太阳直射点分别在12月22日和6月22日前后达到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而热带辐合带则分别在3月初利9月初到达它的最南和最北位置。
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南北移动并不是关于赤道对称的,它最南一般只能到5°S,最北却可达到15。
N附近。
这个事实说明除了太阳高度角这个因子以外,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其它因子也影响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动。
如图5.16是多年平均的射出长波辐射(OLR)分布。
OLR是卫星接受到的地球射出长波辐射,地球射出长波辐射与温度成正比,由于积云的云顶高度高,云顶温度低,因此,热带积云对流活动多的地区和OLR的低值区相对应。
热带辐合带是对流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所以人们常用OLF分布来表示热带辐合带的位置。
问隔:
1W->虚线表示代于n-2
月:
bise月:
⑷月;⑷12~2目
由图5.16可以看出:
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在不同的地区是不一样的,在中、东太平洋地区,热带辐合带常年出现在5°N〜10
°N附近,季节性的南北移动的幅度很小,几乎没有跨越赤道的移动。
大西洋上辐合带的位置和中、东太平洋相似,也是常年存在于北半球,在南大西洋没有观测到与辐合带相对应的OLR低值区。
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辐合带的位置在北半球的冬春季节位于5°S附近,夏季辐合带的位置可达20°N附近,是全球辐合带位置最为偏北的地区,它的OLR低值区并不是狭长的带状,而是一个面积约10〜15个纬距的块状。
5、为什么赤道辐合带(ITCZ)在美洲地区
的季节性移动远远小于东非及太平洋地区?
从图上可以看出非洲东部和南亚、太平洋地
区的ITCZ在冬夏季节有明显的大范围移动,但是在美洲地区却没有表现。
这是因为在水球模型中(假设地球被均匀的海洋覆盖,没有陆地),ITCZ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季节性地偏向于较暖的半球一侧。
因为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亚洲-澳大利亚-非洲季风区域的ITCZ的摆动幅度相对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较大。
而在东赤道太平洋地区,由于离岸风、秘鲁寒流、赤道上翻流的原因,形成了一个强度随季节变化的冷舌,而在西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暖池,纬向温度差异可以达到8摄氏度。
在冷海面上,对流不容易发展,形成了ITCZ向南移动的障碍。
1KOQ(F180°
西太平洋地区辐合带的演变过程可分成以下两个阶段=
(1)不活跃阶段
当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较弱时,西太平洋地区盛行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北信风,赤道西风较弱、范围小■它与东北信风的汇合位于南海地区,热带辐合带较弱,位置偏南。
菲律宾以东的赤道地区的洋面上为两个半球的信风的汇合区,
汇合区内是一些分布散乱的信风云系,这个阶段很少有热带气旋形成。
(2)活跃阶段
当南半球的东南气流加强时,西太平洋地区出现大范围的西风和南风,辐合带北移口在辐合带水平切变较大的地区出现气旋性涡旋坏流,产生大面积的云团。
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条东西向连续的密蔽云带,热带气旋最易在其中产生。
东南亚地区的赤道辐合带
•在东南亚地区,赤道辐合带绝大多数是随高度向南倾斜的芋也有几乎近于垂直的,向北倾斜的为极少数。
平均倾斜角约3左右,比锋面坡度大得多。
辐合带两侧的温差很小,一般都小于
ITCZ结构与天气:
结构:
1.绝大多数随高度向南倾斜,也有几乎近于垂直的。
2.与湿中心相结合,位于ITCZ的南侧。
3.温差很小,一般小于3°C。
4.ITCZ中高层以辐散为主,低层以辐合为主。
天气:
降水天气连续不充分。
ITCZ短期变化的预报着眼点
1.副高的变动
2.冷空气变化(冬季)
3.台风的影响。
ITCZ的形成机制
1.海温的作用,ITCZ位置几乎就在赤道地区海温最大轴线上,它总是移向海温较咼的区域。
2.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cisk)机制,与热带气旋发展一样,当低层辐合带南侧西南风大,形成辐合和气旋性涡旋时,在边界层摩擦辐合的作用下,出现上升运动,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低层的辐合,可使对流云系进一步发展,如此反复作用而形成辐合带。
3.边界层临界纬度机制,实际发生的扰动的角频率若与科氏参数相同,则在该纬度处产生很大的上升运动,有助于辐合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赤道 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