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问答题.docx
- 文档编号:4365871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68.79KB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docx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问答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病理生理的任务是什么?
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2.如何判断机体发生死亡?
这样判断其意义是什么?
现将脑死亡作为死亡的标志,脑死亡的基本诊断标准有:
1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映性;2自主呼吸停止;3无自主运动;4颅神经反射消失;5脑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停止。
脑死亡的意义:
1有利于判断死亡时间;2确定停止复苏抢救的界线;3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3.三种类型脱水的比较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等渗性脱水
原因
失钠>失水
失钠<失水
失钠=失水
血清Na+浓度(mmol/L)
<130
>145
130~145
血浆渗透压(mmol/L)
<280
>310
280~310
体液减少主要部位
细胞外液(组织间液)
细胞内液
细胞内、外液
口渴
早期无,重度脱水者有
明显
有
体温升高
无
有
有时有
血压
易降低
正常,重症者降低不易发生DIC
易降低
尿量
正常,重症者减少
减少
减少
尿钠
极少或无
正常,重症者减少
减少
脱水貌
明显
早期不明显
明显
*处理脱水时,要注意脱水的类型,等渗性脱水如果只补水而不注意补钠,则可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4.低钾血症和严重高钾血症均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的机制是什么?
1)低钾血症时:
急性,[K+]e降低,[K+]i不变,则[K+]e/[K+]i比值增大,细胞内钾外流↑,膜静息电位(Em)的绝对值增大,其与阈值电位(Et)的距离(Em-Et)加大,使兴奋的刺激阈值也须增高,故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兴奋性甚至消失,亦称超级化阻滞;慢性,由于细胞外液钾浓度降低较慢,细胞外钾浓度能通过细胞内钾逸出得到补充,所以[K+]i/[K+]e比值变化较小,临床上肌肉兴奋性降低症状不明显,但慢性低血钾会使细胞内缺钾,造成肌细胞肿胀。
此外,细胞外液[Ca+]增高,能抑制0期Na+内流,即影响了去极化过程,从而使Et增高(负值减小),于是因Em-Et间距加大,引起肌肉兴奋性降低。
反之同理,血[Ca2+]降低时,肌肉兴奋性升高,临床上有手足搐搦等症状。
2)重度高血钾症时,[K+]e增高则使Em-Et间距过小,使快Na+通道失活,肌细胞失去兴奋型。
5.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变化有何区别?
低钾血症时:
1,传导性降低可引起心电图P-R间期延长,QRS复合波增宽,分别反映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2,2期Ca2+内流加速,促进了一时性K+的外流,引起复极化2期加快,ECG上表现为S-T段压低;3,3期钾外流减慢,复极化3期延长,心肌超常期延长,引起T波低平、增宽、倒置,U波明显,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ECG)变化。
高钾血症时:
1,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降低,使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2,传导性降低,使P-R间期延长,QRS复合波增宽;3,3期钾外流加速,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缩短,超常期变化不大,反映复极化3期的T波高耸,反映动作电位的Q-T间期算短或正常。
4,自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和心肌兴奋性降低,故心电图上有心率减慢(可伴心率不齐)、甚至停搏的ECG表现。
心电图变化:
低钾血:
高钾血:
6.高钾血症时降低血钾的方法有哪些?
用葡萄糖和胰岛素静脉滴注;应用乳酸钠或NaHCO3滴注使pH升高,促进K+进入细胞内和肾内由肾排出,而且Na+又有抵抗高[K+]对心肌毒性的作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口服或灌肠,经Na+—K+交换促进K+由肠道排出;做腹膜透析或血透析等,使血钾浓度降低。
7.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状态的血气指标有哪些?
各是什么意义?
它们的平均值各是多少?
⑴血液pH:
表示血液酸碱度的指标,反映血液中H+的浓度的状况,正常人血液的pH值在7.25-7.45之间,其平均值为7.40。
pH是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区分代谢性或呼吸性。
pH>7.45失代偿性碱中毒;pH<7.35失代偿性酸中毒;pH7.35~7.45:
①机体无酸碱平衡紊乱;②机体有酸碱平衡紊乱但代谢良好,为完全代偿性酸碱平衡紊乱;③机体可能存在相抵消型的酸碱平衡紊乱,正好相抵时pH正常。
⑵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为5.32Kpa(40mmHg),波动范围在4.39~6.25Kpa(33~47mmHg)之间。
paCO2是反映呼吸因素的可靠指标。
原发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发性↓→呼吸性碱中毒。
⑶标准碳酸氢盐(SB):
血液标本在标准条件下(即38℃和血红蛋白完全氧合的条件下)用pCO2为5.32Kpa的气体平衡条件下,测得的血浆[HCO3-]浓度。
正常值22-27mmol/L,平均值24mmol/L。
SB原发性↓→代谢性酸中毒;SB原发性↑→代谢性碱中毒。
⑷实际碳酸氢盐(actualbicarbonate,AB):
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实际pCO2和实际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正常值:
22-27mmol/L,平均值:
24mmol/L,AB受呼吸和代谢两个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SB=AB;当CO2呼出过多,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
若SB↓AB↓→代谢性酸中毒OR代偿后呼吸性碱中毒;SB↑AB↑→代谢性碱中毒OR代偿后呼吸性酸中毒。
⑸缓冲碱(bufferbase,BB):
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
(以氧饱和的全血测定)正常值:
45~55mmol/L,平均值:
50±5mmol/L。
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BB↓→代谢性酸中毒;BB↑→代谢性碱中毒。
⑹碱剩余(baseexcess,BE):
在标准条件下(38℃,pCO2=5.32kPa,Hb=150g/L,100%氧饱和的情况下),用酸或碱将1L全血滴定至pH=7.4时所用的酸和碱的mmol/L数。
BE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BE的正常范围:
0±3mmol/L。
BE正值增大见于代谢性碱中毒OR经肾代偿后的呼吸性酸中毒;BE负值增大见于代谢性酸中毒OR经肾代偿后的呼吸行碱中毒。
⑺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
血浆中为测定的阴离子量(UA)减去为测定的阳离子量(UC)的差值,即AG=UA-UC=Na+-[Cl-+HCO3-]。
正常值:
10~14mEg/L(12±2mEg/L),区分不同类型代谢性酸中毒;分析某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附:
SB与AB关系:
1SB是受代谢性因素影响的指标
2AB是受呼吸性和代谢性影响的指标
3AB-SB=受呼吸性影响的指标
对同一被检者:
1AB,SB↓代谢性酸中毒;
2AB,SB↑代谢性碱中毒;
3AB>SB呼吸性酸中毒(CO2潴留);
4AB 5AB=SB肺通气无明显异常。 8.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⑴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 ①乳酸酸中毒: 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CO中毒,急性肺水肿,吸入pO2过低等造成组织供氧严重不足,引起糖无氧酵解过程增强而产生大量乳酸,导致乳酸酸中毒。 ②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长期饥饿,脂肪分解加速,结果产生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由于血清酮体积聚而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乙醇中毒。 ③肾功能衰竭: 肾小球滤过率严重下降使硫酸、磷酸及其他固定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造成AG增高性代谢性中毒。 ←HA排泄障碍←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性酸中毒 ④可产生固定酸(盐酸除外)的物质进入体内过多: eg: 水杨酸制剂,在胃和小肠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迅速被胃粘膜、血浆、红细胞及肝细胞中的脂酶水解为水杨酸,引起AG增高的代谢性酸中毒。 ⑵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①肾小管性酸中毒(RTA): RTA-Ⅰ型(远端)泌H+障碍,RTA-Ⅱ型(近端)泌H+和HCO3-重吸收障碍。 ②从肠道丢失HCO3-过多 ③可产生盐酸的药物过多 ④高钾血症 ⑤低醛固酮血症 9.引起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①呼吸中枢抑制(CO2排出减少);②神经病变;③呼吸肌活动障碍;④胸廓异常(CO2潴留);⑤气道阻塞(CO2潴留);⑥肺部疾病(CO2排出减少);⑦CO2吸入过多。 附: 呼吸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①心血管: 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减弱;直接舒张脑血管引起的脑血量增加;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③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呼吸抑制; ④对电解质影响: 高钾低氯。 10.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⑴H+失去过多: ①H+经胃液丢失过多,剧烈频繁呕吐及胃管引流引起富含HCl的胃液大量流失,H+大量丢失;胃液丢失→低钾血症→低钾性碱中毒;②H+肾丢失过多: 盐皮质激素过多Ald↑;排氢利尿的作用; ⑵H+向细胞内转移: ①低钾血症;②低氯血症。 ⑶碱性物质输入过多: ①输入[HCO3-]过多;②大量输入库存血。 11.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有哪些? ①低张性缺氧(高原反应);②精神性过度通气(癔病或嚎啕大哭);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④代谢过盛(通气过度对肺血流量增多的反射性反应);⑤严重肝脏疾病(肝硬化);⑥水杨酸中毒(呼吸加快加深通气过度);⑦肺部疾病;⑧呼吸机使用不当。 12.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NaHCO3,乳酸钠) ⑴心血管系统: ①心肌收缩力减弱;②心律失常: 轻度心跳加快,重度心律减慢;③小血管舒张(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随中毒→cap.前括约肌对Ca2+反应性降低→血管容量↑→阻力下降、动脉血压下降、微循环淤血、严重可造成休克。 ⑵呼吸系统: H+对中枢化学感受器及外周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增强,呼吸加深加快。 ⑶中枢神经系统: 轻者意识障碍;重者嗜睡、昏迷;(REASON: ①脑组织ATP合成减少;②γ氨基丁酸生成增加: 酸中毒→脑内pH↓→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加→γ氨基丁酸生成增加→中枢神经受抑制) ⑷钾代谢: 高钾血症。 13.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⑴神经-肌肉: (急性)血浆pH升高→血浆游离Ca2+降低→手足抽搐和神经-肌肉应急性增高;若代谢性碱中毒伴低钾血,则肌肉无力或麻痹。 ⑵中枢神经系统: ①γ氨基丁酸减少: 脑内pH升高→γ氨基丁酸分解→CHS兴奋增加→烦躁不安、错乱、谵妄;②氧离曲线左移,脑细胞缺氧: 血浆pH升高→氧离曲线左移→严重缺氧→昏迷;③呼吸变浅变慢。 ⑶组织缺氧: 血浆pH升高→氧离曲线左移→ATP合成减少→脑细胞水肿。 ⑷低钾血症 14.各种缺氧的血气变化如何? PaO2 SaO2 CO2max CaCO2 (A-V)Do2 低张性缺氧 ↓ ↓ N或↑ ↓ ↓或N 血液性缺氧 N N ↓或N ↓或N ↓ 循环性缺氧 N N N N ↑ 组织性缺氧 N N N N ↓ *N=正常 15.CO中毒如何导致缺氧? ①Hb和CO结合可生成碳氧Hb(Hb-CO),CO与Hb结合速度虽仅为O2与Hb结合速度的1/10,但Hb-CO的解离速度却只有Hb-O2解离速度的1/2100,因此CO与Hb的亲和力比O2与Hb的亲和力大210倍。 ②当吸入气体中含有1%CO时,血液中Hb可有50%转为HbCO(或Hb分子中有两个单位与CO结合),从而使大量Hb失去携氧能力;③CO还能抑制RBC内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氧解离曲线左移,HbO2不易释放出结合的氧;④HbCO中结合的O2也很难释放出来;由于HbCO失去携氧和妨碍O2解离,从而造成组织严重缺氧。 16.缺氧时机体代偿性反应? ①呼吸系统: 急性缺氧时最主要的代偿反应——呼吸功能增强使肺通气量增加。 机制: ⅰPaO2降低;ⅱPaCO2及中枢pH降低;ⅲ交感兴奋。 ②循环系统: ⅰ心输出量↑;ⅱ血流重分布;ⅲ肺血管收缩;ⅳcap.增生。 ③血液系统: ⅰRBC增多;ⅱ氧合Hb解离曲线右移; ④组织细胞的适应性改变: ⅰ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增强;ⅱ无氧酵解增强;ⅲRBC适应性增多;ⅳ肌红蛋白增加;ⅴHIF-1感受器调节。 17.缺氧引起机体功能和代谢障碍? ⑴缺氧性细胞损伤: ①细胞膜: ATP减少→Na+-K+泵↓→a.Na+内流导致细胞水肿; ∣b.K+外流导致代谢、合成障碍。 ——→铝泵↓→Ca2+内流→组织损伤。 ②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 ③溶酶体破裂。 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①急性缺氧: 头痛,情绪激动,记忆力减退或丧失,运动不协调等。 ②慢性缺氧: 易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抑郁等。 ③严重缺氧: 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⑶外呼吸功能障碍: 高原肺水肿: 呼吸困难,咳嗽,血性泡沫痰,肺部湿罗音,皮肤黏膜发绀等。 机制: ①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②肺血管收缩强度不一,压力性肺水肿;③肺内微循环病变,导致内皮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⑷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高原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贫血性心脏病,进而引发心力衰竭。 发病机制: 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负荷增加; ②缺氧引起RBC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过度; ③高原缺氧对心肌的直接损害心脏病。 附: 细胞对缺氧反应的机制: 缺氧→活性氧↓,MAD(P)H/NAD(P),GSH/GSSG↑→HIF-1等转录因子被激活,便与缺氧反应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强→EPO,VEGF,GSH,? ? ? 糖酵解E等合成增多→影响细胞的代谢功能,引起细胞的缺氧反应. 18.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 为什么? 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身高)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调节障 生理性体温升高 19.发热和过热的基本区别在哪? ①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型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②过热又称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此时掉节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调控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体温调节被动升高,深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 相同点: 同为病理性体温升高,均大于正常值0.5℃ 20. 发热的基本过程: 发热激活物→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视前区/FE脑前部(PO/AH)——→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与调定点相适应→超过0.5℃,发热 21.应激时体内神经内分泌反应如何? 神经→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轴(LC-NE)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内分泌 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强烈兴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⑴LC-NE: ①中枢整合和调控作用: LC-NE的中枢效应主要是引起与应激相关的情绪反应; ②基本效应: a..CNS: 应激启动HPA轴的关键结构 b.心血管系统: 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原发性高血压),休克 c.呼吸系统: 呼吸性碱中毒→组织缺血缺氧 d.其他激素的分泌变化 ⑵HPA: ①中枢整和和调控功能: HPA轴是内下丘脑的窦旁核(PVN),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组成,PVN为中枢位点 ②基本效应: a.CNS;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外周效应 ⑶其他激素反应(胰岛素、胰升糖素、生长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β内啡呔) 22.急性期蛋白的功能: (APP主要在肝脏合成,少量在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内形成) ①减轻组织损伤: 蛋白酶抑制蛋白(α1抗胰蛋白酶)↑→减轻组织损伤 ②组织病原体扩散: 炎症区组织间隙中Fin(纤维蛋白)→组织病原体、毒性扩散 ③促进吞噬细胞功能: CRP(C反应蛋白)+细菌壁结合→吞噬细胞功能加强 ④清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CRP↑→清除坏死组织作用 ⑤血清淀粉样A蛋白促使细胞修复: 23.应激时体内代谢变化如何? 特点: 代谢率↑,分解增加,合成减少。 ①高代谢率: (超高代谢)严重应激→CA,GC分泌增加→分解代谢(脂肪动员↑↑)→代谢率升高→消瘦、衰弱、抵抗力下降。 ②糖代谢变化: 应激→胰岛素分泌减少;CA、胰高血糖素、GN、GC等↑→应激性高血糖或应激性糖尿。 ③脂肪代谢变化: 脂肪动员、分解、利用率提高→学中游离脂肪酸、酮体增多。 ④蛋白质代谢变化: 蛋白分解增加,合成减少,尿氮排出增加→出现负氮平衡。 24.应激时溃疡的发病机制? + ①胃粘膜缺血(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 交感-肾上腺髓质——→胃和十二指肠粘膜小血管收缩 黏膜缺血 粘膜细胞产生碳酸氢盐和粘液粘膜细胞再生能力↓ 胃粘膜屏障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损伤 胃腔内H+进入黏膜内不能及时将H+运走 H+在粘膜内积聚 应激性溃疡黏膜缺损不易修复 ②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 GC使蛋白质的分解大于合成,胃粘膜对“损害性因素”(H+)抵抗力降低,胃粘膜对H+的屏障作用被消弱。 (H+为主要的损害性因素,是形成应激性溃疡的必不可少因素) ③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PGs)减少: 应激→胃粘膜PGs含量减少→粘膜细胞受损害 粘膜细胞内HCO3-产生不足→进入细胞的大量H+不能被中和 ④全身性酸中毒 ⑤β内啡呔↑ ⑥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 严重应激→十二指肠胃反流加强→胃内胆汁酸,溶血卵磷脂↑→胃粘膜细胞受损 附防御作用升高血糖,提供能量 改善心血管功能 抑制炎症反应、软组织损伤 GC的作用修复溶酶体膜、减轻组织损伤 不利影响蛋白质分解过多,负氮平衡 抑制免疫反应,感染率上升 抑制组织再生,影响创伤愈合,抑制甲状腺? ? ? 发育迟缓,行为改变 25.休克各期的比较: 休克早期 (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期 (瘀血型缺氧期) 休克晚期 (衰竭期) 微循环特点 缺血(心、脑除外) 瘀血 DIC形成 微血管变化 微血管收缩 Cap.前阻力>后阻力 Cap.前阻力血管扩张 微静脉端回流受阻 微血管麻痹 血流缓慢 灌流 少灌少流(灌<流) 多灌少流 不灌不流 主要机制 交感兴奋,体液因子, 心肌抑制因子 酸中毒,代谢产物积聚 内毒素,血液流变学 微血管麻痹,DIC形成,MSOF,细胞损伤 代偿 维持血压和心脑的血液供应 失代偿 失代偿,不可逆 临床表现 皮肤 肾 血压 脉搏 脑 苍白、湿冷 少尿、无尿(功能性肾衰) 下降程度较少或正常 速,脉压减少 意识清,烦躁不安 发绀、瘀血 少尿、无尿(器质性肾衰) 明显下降 细速 神志淡漠,昏迷 休克期表现加重 DIC表现 MSOF 26.为什么在休克治疗中必须纠正酸中毒? 由于休克时缺氧和缺血,必然导致乳酸血症性酸中毒,根据酸中毒的程度及时补碱纠酸可减轻微循环的紊乱和细胞的损伤,如酸中毒不纠正,由于酸中毒时H+和Ca2+的竞争作用,将直接影响血管活性药物的疗效,也影响心肌收缩力,酸中毒还有导致高钾血症。 27.简述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 (一)细胞的损伤 (1)细胞膜: 缺氧→ATP↓→Na+内流↑→Na+泵消耗ATP↑ 休克K+外流线粒体OH硫酸化↑→加重缺氧 细胞水肿及跨膜电位明显降低 缺氧→Ca2+内流↑→胞内[Ca2+]增多→Ca2+入线粒体→利用氧障碍 (2)线粒体: 缺氧→线粒体PO2降至临界点0.133Kpa→线粒体利用O2障碍 线粒体内Ca2+↑→线粒体钙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 嵴肿胀、崩解和外膜破裂→能量代谢障碍→细胞死亡 (3)溶酶体: 溶酶体膜通透性↑→溶酶体释放↑→细胞损伤、自溶 (二)细胞凋亡: 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程序性死亡而引起的细胞死亡的方式。 细菌毒素、创伤、烧伤IC、急性胰腺炎→WBC、Mo、VEC等活化 缺氧→线粒体CK、炎症介、氧自由基↑ 激活靶细胞核酸内切酶→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基础。 28.试述感染性休克中高动力型和低动力型发生机制? (1)低动力型休克: 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 前者机制: ①内毒素、MDF和岁中毒等使心肌受算力减弱 ②微循环淤血使回心血量减少 后者机制: ①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TXA2,ANGⅡ等缩血管物质释放 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DIC形成,并使PGI2产出减少 (2)高动力型休克: 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 前者机制: ①休克早期心功能尚未受抑制的情况下,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②因外周阻力↓而回心血量↑ 后者机制: ①感染性中一些扩血管物质的释放,如组胺、PGI2、NE、内啡肽等 ②儿茶酚胺作用于β受体使动静脉短路开放 29.试述休克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 ①酸中毒: 长时间缺血缺氧→组织PO2下降,CO2、乳酸增多→血[H+]↑ 微动脉、后微动脉、cap.前括约肌舒张←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下降 真毛细血管网开放↑↑→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微小静脉持续收缩 Cap.内流体静压上升→微循环血液淤滞 ②局部扩血管产物增多: 长时间缺血缺氧→缓激肽、组胺生成增多→cap.通透性增加 微血管扩张→微循环淤血,血液浓缩 细胞产生腺苷↑和释放K+↑→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 ③内毒素(ET): ET→激活凝血系统→血管活性物质增多→血管扩张 VEC,PMN,Mo→IL-1,TNF,FDP,PAF→微循环淤血 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a.血小板流态改变: 内毒素、创伤 血小板→聚集团块形成→阻塞微血管→微循环的障碍↑ b.RBC流态变化: RBC聚集,堵塞微血管,使相应的微循环缺少血液灌流 c.WBC流态变化: WBC滚动、贴壁、黏附于VEC→cap.阻力增加→微循环淤血 d.血浆流态改变 30.为什么休克可促发DIC? DIC发生后又如何加重休克? 休克→DIC: ①血液流态学的改变: 微循环淤血、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易发生DIC ②VEC的损伤;③组织因子释放入血;④其他促凝物质释放 ⑤TXA2-PGI2平衡失调TXA2具有促进血小板聚集 PGI2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展作用 DIC加重休克: ①微循环阻塞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并使回心血量锐减 ②凝血物质消耗,纤溶系统被激活等因素引起出血,使循环血量更加减 少而加重循环障碍 ③纤维蛋白质降解产物(FDP)和某些补体成分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 了微血管舒缩功能系统 ④器官栓塞、梗死及出血,加重了器官急性功能衰竭,给治疗造成极大 的困难 31.试述DIC的发病机制? 各种因素纤溶功能降低 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 逐渐减弱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障碍溶解微血栓,出血倾向 ①凝血系统的激活②纤溶功能失调 1)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1)纤溶活性降低 2)血管内皮广泛损伤2)继发性纤维功能增强(DIC重要病理特征之一) 3)白细胞大量破坏 4)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附: DIC由静脉入血分布以肺为主;DIC由动脉入血分布以肾为主) 3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②严重肝功能障碍→TF↑;③血液的高凝状态,(分娩、人流);④微循环障碍→纤维蛋白沉积,微血栓形成;⑤机体纤溶系统功能受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生理学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