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评估.docx
- 文档编号:4359453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137.40KB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docx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化学专业评估.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
应用化学专业评估
自
评
报
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
2006年5月
西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自评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评建办公室:
为迎接本科专业评估检查,我系按照《西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方案》规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认真而细致地进行了应用化学专业评估工作,现将本专业的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
1988年开始办应用化学(专科)专业,1993年开始办工业分析(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2001年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的商品检验、环境检测、工业分析三个专科专业与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并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年应用化学专科专业招生,2003年开始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招生。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化学、化工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
化学学科目前有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应用化工技术网络专科专业,以及应用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功能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与化工、化学建材、应用电化学、含能材料化学、计算化学、生物分子光谱分析、新型功能材料表征及分析、生物有机分析、电化学分析、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配位化学、无机功能材料、生物无机化学等14个研究方向。
应用化学专业按一类本科批次招生,在校本科生288人,研究生55人。
应用化学专业虽然是学校年轻的专业,但是我们有多年相关专业专科的办学经验;同时,为实现“厚基础、重特色、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拓展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联合办学,使专业办学水平快步提升。
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本专业办成西部一流的专业。
优秀本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或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1.1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
1.1.1专业办学定位
本专业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培养基础知识坚实、知识结构合理、掌握先进的合成技术和现代测试表征技术,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厚基础、重特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创新人才。
培养的学生能在精细化工、建筑材料、放射化学、国防军工、生物化工、环境、医药、食品等领域从事工艺设计、产品分析检测、生产控制,科技管理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工作,或者在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以培养“厚基础、重特色、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应用等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3)掌握所学专业方向:
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及放射化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6)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化学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我校和联合办学单位的办学条件,本专业设置四个方向:
精细化工、分析化学、放射化学及含能材料。
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应用化学。
学位课程及要求:
外语、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制图、工业分析、仪器分析、精细化工、硝基化合物化学,放射化学与放射分析、放射性废物治理,爆炸化学、毕业论文(设计)等。
主要实践环节:
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1.1.2专业建设规划
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改革为基础,以现代化实验条件和教学手段的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为关键,以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基础化学系列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于一体,建设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
为树立21世纪新型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为基本思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科学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服务社会;坚持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基本要求,把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中心工作之一,构建与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遵循教学规律,坚持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中心,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为突破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通过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基础条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达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化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一五”规划和2025年远景规划》,对专业发展进行了合理构建,使我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学院的发展定位相协调。
同时结合化学系的实际情况,为确保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正常有序地进行,特制定应用化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建立一个在个人品质、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及贡献精神等方面有远见卓识、有威信的专业领导队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进行。
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理顺引进人才和稳定内部人才的利益关系,制定相关措施,实施“储水藏龙”工程。
(3)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认真做好专业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与奖励制度;继续发挥教学督导委员会在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估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品牌课程建设和特色实验室建设,实行品牌课程主讲教师制,通过特色实验室建设或品牌课程建设,促动专业建设;加强教改研究,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教究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狠抓科研,充实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推动专业建设的根本发展。
着力扶植以专业建设为目标的学术梯队和优秀的青年人材;制定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对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的论文、著作、成果和项目,实行重奖;加强科研群体建设。
(5)建立现代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6)从现在开始,用2-3年的时间,使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趋于完善和成熟。
在办好本科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应用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7)、建立“基本要求+特色”和“综合素质+特色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
1.2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着眼于学科发展,将开发学生的智力及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作为重点,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力求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局部与整体优化等方面的关系,力求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
在教学的硬件上,逐步完善多媒体和网上课件的建设。
在教学软件上,依靠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鼓励和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增加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以及问答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上,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估体系,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和形成良好学习氛围。
加强品牌课程,使主干课程建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
加强教材建设力度,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针对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力争在2006-2010年,编写出3-5部适合于本专业的重点课程教材。
1.2.1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关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案制定的,近几年来多次开展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最新的“应用化学”培养方案是按学校最新的要求,组织整个化学学科人员经多次讨论,结合化学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要求以及学校材料、环境、生物等学科对化学学科的基础和支撑的需要,并分析了化学学科在与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和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有相近学科的优势,有能力通过联合办学开办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国防应用化学的具体情况,决定应用化学的办学方向为精细化工、应用分析、含能材料和放射化学四个方向,在此方向定位下编写了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经多次讨论、修改和审批后形成。
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执行严格、规范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很好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根据社会需要做弹性调整;全部课程中选修课比例≥30%,其中任选课比例≥10%,而且课程品位高,授课质量好,能体现文理渗透,体现素质培养、创新能力教育的办学理念。
课程体系: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本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牢固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及应用等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发展、新动向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整体状况:
整个课程体系总学分为190,其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共计174学分,占91.58%,综合教育16学分,8.42%。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共12门;专业基础选修课为10门;专业方向课程分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放射化学三个方向,开设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为9门、14门和23门;专业课程充分考虑了联合办学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核化学研究所和化工材料研究所的一流技术师资和装备优势,课程体系力求该方向办出特色,争取办成全国有名的优势专业。
优秀课程和重点课程:
目前应用化学第一届学生已进入了大三,安排的应用化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英语”等为省和校级优秀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普通化学”为校级品牌课程。
实践环节:
化学是实验科学,课程体系中充分考虑了实验和实践环节,包括四大基础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学合成工艺和专业课全部设置了实验课,同时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发展。
课程体系结构状况:
整体课程体系为:
(1)掌握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化工工艺、化学工程及化工制图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3)掌握所学专业方向:
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及含能材料和放射化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能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了解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化学相关产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与化学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整个课程体系层次分明、衔接合理、方向特色突出,注重外语、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开设了较多的选修课,为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空间。
其他: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学任务中严格执行,整个教学工作都以培养方案为准,在实验室建设、设备和经费投入、教材编写、师资引进与培养、科研方向、实习环节和对外宣传等多方面等体现和遵循了培养方案。
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占65%,选修课占35%(其中任选修课占13%)。
授课质量总体好,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整体优化,结构合理。
其中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4门课程为校品牌课程;应用化学为校重点学科,其中含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个。
争取到2010年,建成1-2门省级品牌课程。
1.2.2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教材、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符合培养计划整体优化要求,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的重复和遗漏。
为适应专业的培养要求,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主干学科为化学;主要课程有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合成化学。
除少数公共基础课(如高数、外语)由外专业教师担任授课,大部分专业课由化学教研室教师负责授课,目前各专业课教师已经制定出80多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无机化学A、无机化学实验A、有机化学A、有机化学实验A、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A、物理化学实验A、化工原理Y、化工原理实验、应化专业外语等)。
每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均是严格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精心选择的教材进行制定,符合专业教学要求,有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
同时,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大改革力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
本专业教师积极申请学校的教改项目,将教改立为专项,使教改内容专项化,更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
目前在研的教改项目有“联合办学含能材料化学与工艺及放射化学特色方向建设”、“普通化学中微型化学实验探讨”、“《有机化学实验》网络微型实验基本操作演示及网络实验预习系统的制作”等,部分教改项目已经完成并应用于教学中,改善了教学效果。
课程的建设目标将其建设成为能反映国内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适用性,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效果显著的各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目前拥有四门校级品牌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同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级、校级及院级的品牌课程建设项目和重点课程专项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初步完成品牌课程建设,2004底投入使用,反映良好。
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品牌课程在建设中,预期在2006年底投入使用。
以品牌课程建设为契机,初步形成了以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教师梯队,在系的指导下,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该门课程的梯队成员组成、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研究等。
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省级精品课程l~2门,同时形成品牌教师。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宽知识面。
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完善教学方法,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专业《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开展了双语教学。
在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正在为开展更多课程的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比如新引进的教师要有双语教学的要求,对现有教师要积极鼓励和进行有关培训。
争取到2010年,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20-30%。
1.2.3教材建设
教材选用:
在教材选用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选择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或国家推荐精品教材或获奖教材,以及近3年新出版的教材。
2003至2005年本专业教材主要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等。
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占60%以上,包括“九五”、“十五”规划教材和教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奖教材等。
大部分选用的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质量上均适合我专业本科教学。
对于部分课程没有适合我专业教学的教材,以及有些出版社的教材还不能适合应用化学专业教学,正在积极组织任课教师编写自编教材或辅导书。
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要为依据,紧密结合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成果,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
积极开展教材研究,为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和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创造条件;建立教材监控机制,大力提高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质量。
为了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适合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材,我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和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
如王兴明老师等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以及《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钟国清老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即将于2006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含能材料方面的一些专业教材也已完成了编写工作。
此外,还自编了一些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书,如《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
1.2.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变革和创新中,现代教育技术将会发挥出她的特殊作用。
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对21世纪的学校教育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材等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
教师的教学手段敢于创新,善于运用媒体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
有90%以上本专业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近两年专业必修课中多媒体课时数与必修课总课时数比例达到了90%,大大超过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的标准。
有些课程经过任课教师的补充、修改,多媒体教学内容逐步得到完善,现已有4门课程为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并被学校设立为品牌课程建设:
《无机及分析化学》、《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
这些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等教学相关材料挂在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由以前的讲授型为主到现在多种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居多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多转变。
均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1.在教育观念上,老师们达成如下共识:
(1)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不断进取的基本能力。
教会学生学习、使之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导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无止境。
学生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不仅在校期间会学习,走上社会后仍然可以继续学习,永不落伍。
(2)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人能力总和的核心,包括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表达能力又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
没有实践能力,人才再具有理论知识,也显露不出具有的水平,更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此,我们教学针对“应试教育”造成的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这个现实,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3)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基础在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所成就的突出能力。
教育学生讲科学、不迷信,敢于怀疑一切权威和定论;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敢于阐述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立身创业的一种理念。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象征。
合作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人才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完成一个任务或一个项目,需要几人或多人合作。
高科技项目大多是系统工程,需要多门类、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人员精诚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导学生与人合作,克服孤家寡人的作风,学会搞好人际关系,在与人合作中学知识、长本领,得到锻炼。
2.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我们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选用获得国家优秀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教材作为主要教材。
在平时我们也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的科技新闻,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
大量精美的图片、影像电子资源和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讲授内容博大精深、新颖、先进,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启发式教学,实现师生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务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学实现从现在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造就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学习委员收集意见、个别交流、电话、电子邮件等,和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根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关键性、启发性和兴趣性的提问外,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课后则针对基础课学生人数众多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交流手段,如电子邮件,鼓励学生平时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讨论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每学期组织学生分组课外准备个别章节,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并互相提问、进行讨论。
这不仅使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学科发展前沿相结合,而且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了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做到了教学相长。
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大多数学生均对这种采用多种方法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2)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实习、实训、专业工作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有效利用率,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地进行实践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从属理论教学,实验课仅起验证作用的教学模式。
把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理论课放到小班,教师与学生边讲、边看、边做、边讨论,完成教学内容,注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用化学 专业 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