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材料.docx
- 文档编号:4354908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4.68KB
反思材料.docx
《反思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材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思材料
反思性学习策略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师范教育开“反思”之风,反思性教学便蓬勃兴起。
提倡反思性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的有效途径。
学生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是可以通过有效手段培养的。
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元认知能力、意识控制策略、时间管理策略是反思性学习策略在历史学科中运用的具体体现。
人们以两种方式展开自己的生活,要么生活在反思性思维中;要么生活在苏格拉底曾经嘲笑的习惯性思维中。
“习惯性思维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用的,但它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它不适用于新异的情境;其次,习惯性思维具有引出错误信息的倾向;另一个危险是,生活在习惯性思维中的人,总是容易被假象蒙蔽。
”【1】因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非常重要,而把它融合到具体学科中来教更为行之有效。
以下简要介绍反思性学习策略在历史学科中是如何运用的,它有助于学生反思性思维的养成,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愿意反思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与他人所面对的问题的意识和理解,表现为独特和丰富的内在世界。
”【2】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有权力也有责任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不断地反思学习中地成功和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以及思考如何改善学习。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现今我们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学习终身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为了生存必须学会学习和不断学习,而反思性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成为自主学习者所必备的学习方式。
要让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反思,感受到反思的结果所带来的喜悦是关键。
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在每个单元学好之后,让学生反思这个单元的掌握情况,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感到困惑的问题,尽量能提出高于教科书的问题(即不是书上能找到答案的史实性问题)。
如果学生提的问题能把教师和学生考倒,又是品质高的问题,则予以奖励,并鼓励大家一起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现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提高,而且绝大部分同学对这一方法持肯定和赞成态度。
二、在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
元认知因素是反思性学习的两大要素之一。
有专家做过实验,认为“元认知知识能弥补一般认知能力的不足。
”【3】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
”【4】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
下面主要介绍历史学科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
1、历史学科的元认知知识
历史学科的元认知知识包括:
关于历史教材的元认知知识;历史学习目标的元认知知识;历史学习具体策略的元认知知识;学生自身特点的元认知知识。
关于历史教材的元认知知识,主要是了解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只有认识到历史教材的特点,才能有意识地针对教材地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改之后,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模块加专题、中外历史合编的方式。
新课程有九个模块,三个必修课和六个选修课,三个必修课有政治史、经济史、思想与文化史。
学生在历史学习时就不能把中国史排除在世界史之外,要经常把中国史的内容与外国史进行比较对照,分析异同点。
关于历史学习目标的元认知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单元、课时的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习就更有针对性。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为重要,同时要向学生详细阐述历史学科三维目标具体包含的内容。
新课改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问题。
“历史意识就是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收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点和要求。
”【5】据调查表明,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普遍比较薄弱,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解说什么是历史意识以及怎样养成历史意识。
关于历史学习具体策略。
学习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
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用得较多一些。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等策略。
关于学生特点的元认知知识,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更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更善于反省思考自己的问题,更关注自己的个性品质。
历史学科的元认知调控。
自我提问是元认知调控地一种重要手段,思维从问题开始,元认知调控也从问题开始,不过元认知调控所使用地问题不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而是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自我提问,从而进行元认知调控。
【6】①等一等:
我对现学的内容是否理解并记住了?
我能向他人清楚地描述这一问题吗?
②想一想:
产生这一问题大致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是不是自己对有关知识点没有掌握,或缺乏想象力,或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技巧?
③找一找:
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哪些方法?
寻找阅读哪些有关材料?
是否向别人请教?
是否做相关难度略低的练习?
④看一看:
检查一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后,原先的问题是否得到部分解决或完全解决?
⑤做一做:
记录解决问题的经过,并决定以后怎么做.
自我提问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学习策略或思维策略,是常用的促进理解监控的策略."研究表明,自我提问如果能够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的促进效果最佳."【7】
三、意志控制策略
意志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科尔(J.Kuhl)和美国心理学家考诺(L.Corno)等提出的.他们认为,在人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又有意志成分.动力成分激励着人们去学习,而意志成分控制着人们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进行,它维护学习的意图,使之不受其他竞争性因素的干扰.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为了避免心不在焉,可以规定,至少在预习好这一课时提出两个问题或者出声阅读,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上课时,为了能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不仅记下黑板上的板书,还可以把自认为教师讲授时比较重要的语句记下来.复习备考时,为了能减轻焦虑,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在任务上画个勾,这样酒会更有信心继续完成下面的任务.
四、时间管理策略
据有关专家对城市中学生的研究发现,时间管理是他们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学习策略之一.学生报告,他们使用两种时间管理策略:
时间预算和时间结算,前者是指计划学习时间,后者是指有意识地使用时间.由于中学历史学科在学校中处于"副科"的地位,甚至有人称之为"豆芽"学科,学生,家长对之都不重视,学生把课余时间大多花在语数外上面,分配到历史学科上的时间少得可怜.他们认为历史只需要背诵,只要在考试前夕突击一下就可以得高分.诚然,以前历史教学重"知识"轻"能力",这一招很管用.但是,新课改提出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够获得的,它们需要学生平时日积月累.那么,课余时间管理就非常重要.在时间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自我监控.学生首先必须反思以前的学习时间分配情况和各科的学习成绩情况,再计划每周甚至每天的时间,成绩差的那科预留时间多些,但同时必须保证每科都有时间学习.为了使学生保证有时间学习历史,笔者曾指导学生设计时间管理表来记录时间安排情况.
中学历史疑难问题及释疑方法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疑难问题不仅成为中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理解教材的“拦路虎”,成为理顺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结构的“梗阻”,而且,在会考和高考中成为失分的重要因素,为帮助学生认清疑难问题、掌握释疑方法并提高释疑能力,特写此文,请予斧正。
一、中学历史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分为四类:
1.基本概念理解的问题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
反映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
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错误地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
如把“势力范围”理解为“殖民地”、把“虎门销烟”理解为“虎门烧烟”、“城市共和国”理解为占据一个城市而建立的共和国,甚至把西欧的农奴与我国西藏解放前的农权相提并论。
2.相近历史概念的混淆
“宦官”与“太监”、“白银”与“银元”区别不清。
把“西周的分封制度”与“封建制度”、“广东革命政府”与“国民政府”、“租界”与“租借地”、“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政策”与“措施”等等相混淆。
3.史论模糊不清
主要体现在材料题的解题过程中。
一部分学生一方面因看不懂所给材料所含何事而不能把所学历史知识与之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材料中许多文言文和欧化语言也使学生感到陌生而茫然不知所措。
更主要的是许多学生在材料题的解答中,不能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解题中因受理解材料的局限或分析能力的局限,而使答案模糊不清、似是而非达不到史论的有机结合。
4.教材本身的错误
如《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0章前言中的“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起十六个割据政权……”。
其实应该是“……在北方和西南先后……”。
另如:
“这一时期出现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这三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其实,“这一时期”指的是三国和两晋,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是东汉末年。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沙俄侵占我北方大片领土表”,第四格“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其中,“中国西部”准确地说应为“中国西北部”。
又如上书(下册第122页“……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也是在这个时期(1956——1966年)建设起来的”同书第130页“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仍有“胜利油田”,胜利油田到底何时建成?
二、中学历史疑难问题的成因
目前,造成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众多疑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不适应带来的。
1.学生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历史学科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传授,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学生认为历史没什么难学的,历史知识都是“死”的,只要通过机械记忆就可以掌握住,还有的认为,只要在考试前集中一段时间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基于这样错误的认识,就出现了错误的行为。
一方面,他们忽视了课堂上教师对基本概念的正确解释,造成对历史知识的似懂非懂,更重要的是没有对近几年,特别是1990年以来高考命题的变化进行认真分析,使自己对历史的学习和思维还停滞在原有的机械记忆,基础知识搬家、重组的阶段上。
没有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因而在学习和考试中不适应这种变化而形成诸多疑难和失误。
2.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1992年以后的历史高考,在能力考查的侧重点上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原来的侧重考查概括、综合能力转向侧重于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的能力。
有人把这种转变的特点概括为:
“大跨度、小切口、深分析、多层次”。
面对能力考查侧重点的转变,一时间教师也不能适应这一转变,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方法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变化,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不能加强运用观点进行历史分析和初步历史研究的能力训练,结果造成了学生能力的片面发展,造成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定势。
3.教材和教参有脱节现象教参不适应教材
以新版高二《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为例。
较之以前新教材不仅内容增多,史实更加具体,直观、形象化了,而且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与之配套的教参却对中学历史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由于会考,高考均以现行教材为本,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题就求助于教参。
而教参对一些疑难问题并没有加以注释。
如教材中提到的“泥人张”,大家都知道。
但姓甚名谁,生卒年代,不仅教参上没有,一般的工具书上也难以查到。
又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说:
“1940年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攻击。
……荷兰抵抗了四天以后宣布投降”,同书第106页又说:
“1941年7月,……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先是对日本实行禁运,继而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财产。
英国和荷兰响应了美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荷兰已经亡国,怎么能对日本实行禁运呢?
遇到此种情况,如在教参上查不到,手头上又无现成资料,在教学中往往会采取“回避”方法。
可见教参应该随着教材思路的转变而转变,真正体现出参考价值,具有教学指导和协调统一的作用,与教材达到和谐的统一,以有利于教师解决学生疑难问题。
三、如何减速少或解决疑难问题
要尽量减速少或解决在历史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赖于以下几方面的共同努力:
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是指围绕事物本质属性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
解决这类疑难问题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征。
目前,在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喜欢教师不停地讲,不愿动手动脑来阅读教材。
我们说阅读是理解、掌握教材的基础,对他们不仅要提出阅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质疑能力。
对此,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
即质疑的定向性训练、条理性训练和立体性训练。
2.进一步强化历史概念的教学。
教师在备课中,既要认真理解大纲、吃透教材、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对辨证唯物主义的学习,在历史结构的整体把握上狠下功夫。
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概念进行定义、分类,并对各自所教年级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概念提出具体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和基本概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同时要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来区分历史概念间细微的差别。
如“分割”与“割据”、“瓦解”与“推翻”、“引进”与“传入”、“种植面积”与“种植区域”等等。
课后在加强辅导解题的同时,要精心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重在释疑训练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容易出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记忆。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探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位教师关注的课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反馈四方面优化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对教学起着指导性作用。
只有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提高教学效率。
所以,优化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1)全面性。
历史是一门科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根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历史教学目标必须由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三项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落实到历史教学中,就是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培养学生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客观性。
教学目标的客观性指的是目标的设计必须遵循历史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规律。
我们设计历史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新旧知识联系,衔接有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要帮助学生由掌握史实入手,逐渐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由基础的“表征学习”上升到“发现学习”。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教师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根据上面两条基本要求,我把《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与争夺》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基础知识目标:
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的根本原因和条件,俄、英侵略扩张的地区和特点,克里米亚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揭示资本主义对世界侵略、奴役、掠夺的史实,加深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A组:
1.通过对教材引用的几则材料的再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驾驭史料,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B组:
1、2同A组
3、通过对比英、俄对外扩张的目的和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能力。
4、通过概述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样的设计,将知识、思想、能力的要求有机结合,而在能力目标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A、B两组,其中四项能力要求在难度上由低到高,学生根据各自的认识水平,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面向全体,分层施教,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主体性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贵在得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学科的特点。
教法的选择应考虑内容、学生知识水平、课时、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有时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多用启发式教学,如自学—讨论—辅导法。
它的结构程序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通读教材,了解梗概,然后邻桌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最后教师精讲,阐释学生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结构都有清晰的了解。
它以启发学生自学为主,效果较好。
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较多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思考、讨论问题的机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向交流,形成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全员参与的教学结构,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程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
教学程序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规划,课前必须潜心做好准备,完善各个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设计必须体现完整性,从导入新课到总结反馈,各个教学环节前后联贯,环环相扣。
我设计《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一课以讲述法、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讨论、投影演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设计教学程序时,主要分三步:
(1)激趣引入。
投影显示“周恩来同志头像”及“周恩来同志赴重庆谈判”照片,自然导入新课。
(2)新课传授。
这是整堂课的主体部分。
在讲述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策略时,用投影显示材料二则,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再认得出蒋“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手策略,提高学生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能力。
在讲到中共面对蒋的两手策略是否赴重庆谈判的问题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去”与“不去”两种观点的代表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讲到中共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时,补充一首此役胜利后陈毅同志所作的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烘托气氛,突出主题。
此外,还精心设计好提问,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
(3)总结反馈。
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评价教学效果。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动态调节。
如传授《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课时,我在一个教学班采用这样的教学程序:
从解释“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按顺序介绍英法意美日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特点;投影显示《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览表》,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总结新课。
这种方法讲授新课过于平淡,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于是我在另一个教学班设计了新的教学程序。
课前我就五个国家设计了五组思考题,导入新课后,让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组思考题,然后由每组回答,若本组同学无法完成,由别组同学帮助回答,如战后英国,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有人说一战后的英国赢得了战争但输掉了优势,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结合教材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程序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解析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
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
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
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
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
反之亦然。
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
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
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
《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
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
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
《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罗斯福“新政”。
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
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
《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
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
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
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反思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