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错因分析 九中.docx
- 文档编号:4353284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1.75KB
选择题错因分析 九中.docx
《选择题错因分析 九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题错因分析 九中.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择题错因分析九中
二、做错选择题的“常见表现”
1.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限制,匆忙答题。
【经典例题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国际背景是
A..二战处于反攻阶段B.美苏处于“冷战”之中
C.世界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D.美苏争霸愈演愈烈
此题要审出时间“新中国成立”,再现新中国成立时间1949年可排除A;C、D项皆是发生在20世纪50中期以后的历史事件,故正确答案为B项:
因美苏处于“冷战”开始于1947年。
2.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特别是历史时间记不准,导致错误
【经典例题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选项A: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是1949年,选项B:
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1956年底,选项C: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正确答案为D
3.历史概念的理解不透彻,不能把握本质内涵
高考历史试题中,大凡较难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在历史事件及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和时代特征上做文章。
我们唯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把课本中重要概念、关键字词真正弄懂吃透,才不至于面对扑朔迷离的选项感到茫然。
【经典例题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解析:
要准确理解“社会之革命”的内涵,“实行法治”、“任用女官”(任用女官并不普遍)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移风易俗”与武则天关系不大,故A、B、D不选。
考生易错选D。
应选C,它讲的是科举制度的影响,可以称之为社会之革命。
【经典例题4】下列有关北魏时期均田制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B.它将全国所有土地实行分配
C.它是寓土地和赋税制度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关系
D.它对隋唐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内涵的理解。
“均田制”不仅是一种土地分配制度,也是产品分配制度,其规定包括赋税、徭役。
B项可以排除,因为均田制是将国家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加以分配,A、D两项有较强的迷惑性,只有C项的表述是全面的。
【经典例题5】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利得以相互制约
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这个概念的理解。
此题多数学生选C项加强皇权,表现出学生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脉络及影响认识不清。
此制度自秦朝建立到唐朝完善是适应封建的生产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的发展,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善,完善指的是各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制约同提高了办事效率。
正确选项D.
【经典例题6】(2009年海南单科4题)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
此题的题眼是“纯任德教”,孔子希望统治者德治、教化百姓,恢复周礼,故选D。
【经典例题7】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民权B.社会保障C.人权D.君主立宪
人权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是“天赋”的,如生存权,自由,平等、财产和反抗压迫的权利。
西方最初提出“人权”是针对教会宣扬的“神权”的。
“民权”是公民才有的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资产阶级最初提出“民权”是相对于“君权”的,即提出“主权在民”。
【经典例题8】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这一体制下议会是权力中心。
粗粗一看,四个选项好像都没有什么问题,此题尤其易误选A,因为考生可能对“光荣革命”很敏感(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
加上本题材料介绍了“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更让人确信就选A。
殊不知,此乃现象层面,忽略了题目要求的是“本质特点”。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其特点是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4.程度型选择题不会选择最佳选项。
程度型选择题也称最佳选择题,这种题型要求在备选项中,通过比较程度,找出最符合题目指向要求的叙述。
题干与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题干中往往出现“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表明”、“最主要的”、“直接”等限定词。
它是高考选择题中思维含量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辨别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前因后果及其发展趋势的能力。
解题方法:
1.排除法,即排除表述存在错误的地方(如不符合史实,概念表述错误等),表述不够严密,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的。
2.比较分析法,比较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取对于题干来说更直接,更具体,更全面,或更具根本性更能反映本质的选项,不能入选的选项通常有以下的毛病:
“以偏概全”,“范围过大”,“过于间接”,“绝对性的表述”
3.善于从题目中找到题眼,每一道历史选择题都会有一个“题眼”,也就是命题考查的核心问题。
“题眼”是题中那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如特殊的知识点、各种限定词和特定的称谓等,它是解题的钥匙。
一般说来,命题人在命题时会确定这道题要考查哪一个知识点或哪一种能力。
我们在解答题时首先就是要审明试题的具体要求,要不惜多花时间阅读和提炼出题目的“题眼”。
做到火眼金金,这是保证和提高正确率的必要前提。
【经典例题9】(2010年浙江文综)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题眼是“道家无为”,也就是要体现道家代表人物的的观念。
先用排除法,再比较。
B,D是荀子的话,是儒家,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强调自然运行的规律性,马上排除。
C的话出自《道德经》它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受是无私的,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跟猪狗一样没什么区别,强调天的态度,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意思是:
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者去影响自然,干扰天道。
所以选A.
【经典例题10】《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答这道题关键是在理解材料意思的基础上找到题眼,本题的题眼是“《春秋》”,是一部儒家经典。
公孙弘因为研究儒家经典《春秋》被汉武帝封为平津侯,引得天下学子纷纷效仿,与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相一致。
这里先排除C和B,C的表述“开始”两字错误,D与材料无关,然后再从A、D两项进行比较,哪个最符合题意。
显然是D。
【经典例题11】(2010年高考天津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以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主要是用排除法和比较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受危机影响都在减少。
B项和C项分别是针对农业和工业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D主要是解决民生问题与题目无关。
A项整顿财政金融是罗斯新政的首要环节,在这项措施中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可以促进产品价格回升,通过整顿银行,也为国家给农家提供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
所以选A。
【经典例题12】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解题的关键又是找题眼,此题的题眼是“中小城市”
通过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可知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增长,而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再利用时间信息“1978年至1997年”可排除A和C;综合分析以上信息可知,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主要推动力,故B符合题意。
D与题干材料无关。
【经典例题13】下列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单位:
100亿美元)
1990—1993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1990
1991
1992
1993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世界
342
343
353
355
376
378
375
370
工业发达国家
245
257
250
259
265
270
256
253
72%
75%
71%
73%
70%
71%
68%
68%
发展中国家
97
86
103
96
111
108
119
117
28%
25%
29%
27%
30%
29%
32%
32%
A.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呈现区域化趋势
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无足轻重
D.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此题主要是在C和D之间选择,从表格中来看,C项的表述“无足轻重”不准确,如果C项改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或比重较低就对了。
所以此题选D
【经典例题14】(04·江苏)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题思路】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其其爆发是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
当时北洋军阀处于统治地位,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因此当时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这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新文化运动只是作了思想准备,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外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运动的爆发都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结果,因此同学们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根本原因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5.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欠缺
此题型的特点是命题者结合一定的历史事实,给出相应的历史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这一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事实。
解答试题的主要方法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解题技巧:
一是读懂材料,特别是对一些西方的译文、中国的文言文,要反复研读,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和主题,如果材料太长,观点很可能隐藏在后半部分:
一定要完整阅读。
二是找准关键信息和题眼。
三是关注材料之外的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注释、作者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等。
四是认真辨析选项和材料、选项和选项之间的关系,排除无关或不能说明材料意思的选项。
找出与材料最有关联和最能说明材料的选项。
【经典例题15】(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D.第一国际领导人
解题指导:
选B。
题中关键词是“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探求某种社会科学”,“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说明这些发明家还没有找到无产阶级解放的有途径,“探求某种社会科学”,说明他们是在理论上进行探索而不是实践上。
此题先排除A和D,因为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已经揭示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
第一国际是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建立的。
再排除B,因为巴黎公社领导人是在实践无产阶级专政。
故只有空想社会主义者才符合上面的发明家。
【经典例题16】(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5题)张之洞说: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题指导:
选C。
题目的关键信息是“华民”,其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所以是民用工业。
【经典例题17】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1871—1919)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
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先读懂材料,材料的核心在说明当时的德国是经济发达,但政治落后,所谓政治落后就是与真正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大差距,有深厚的专制色彩。
接下去的关键就是要从四个选项中找出不能说明材料的史实,通过比较选项和材料、选项和选项,确定是C项。
因为皇帝是国家的元首并不能说明政治落后,半专制。
【经典例题18】(2010年高考宁夏卷)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题眼是“广阔地区”和“小部队”。
据此来排除,A、D两项是大兵团作战,与题意不相符合。
B项是小地域内的伏击战,与“广阔地区”不相符。
故选C项。
【经典例题19】(2009年全国卷Ⅰ第23题)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材料呈现出对20世纪的两种认识:
热战冷战不断,全球化。
关键是要搞清作者强调的是哪种表现?
从“一体化”“全球化”“从全球的角度”“日益全球化”,这些相似的表达反复出现,显然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的全球化。
答案为C。
学会抓主要观点
【经典例题20】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答案】B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抓住“变化”二字,题干材料中的“男子志愿”、“男女同意”足见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
这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因为传统婚姻总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也是儿女孝顺的体现。
现在出现了这些词,就是婚俗“变化”的表现。
这是大家所知常识。
然而此题略有不足的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变化”的动态过程,仅有“变化”后的事实而缺少之前不同的现象。
没有前后的比较,怎么能知道“变化”?
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应该忽视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为求严谨科学,此题是需略加修改的。
【经典例题21】宋人刑昺上疏称:
“大臣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
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此题的解答完全依靠材料的解读,因为四个选项在宋朝均有可能成立,无法排除。
这两句文言文即使不能完全读懂,只要抓住“具经经疏者百不一二”和“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这题的题眼是“(雕)板大备”。
据此就能大致知道由于雕版印刷术的盛行,士庶之家都有藏书。
进而感叹这才是儒者遇到好的时候的幸运。
能理解到这层意思,就可以知道雕版印刷术盛行,导致书籍由以前“百不一二”走向大众化,人人有“书”可读,无疑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经典例题22】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
”自注:
“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
以其日祭天。
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
”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答案】D
【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题眼。
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
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
6.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不准,或不会运用阶段特征判定选项
历史阶段性特征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独特之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和每个时期的不同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
如建国初期(1949年—1956年)的阶段是怎样的?
总的特征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具体表现为:
(1)经济结构变革:
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完成后,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一五计划”,形成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由新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步,“双百方针”提出等。
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对解答历史选择至关重要。
特别是要抓住主要特征(核心特征),主流或历史潮流。
如春秋战国的核心阶段特征是什么?
【经典例题23】(2010年全国卷Ⅰ第19题)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
“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
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1790年~1830年,这是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和英国工业革命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比较吻合。
此时英国越来越富有,和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相关。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都是在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答案为C。
【经典例题24】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历史话语。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如下政治语汇,请按时间顺序排列
①“三反”“五反”②“大跃进”③“以阶级斗争为纲”④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C.④③②①
A【解析】考查考生对建国后不同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与理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发生在为巩固政权而斗争的1951年,②开始于十年探索时期的1958年,③盛行于十年文革时期④开始于1978年的十一界三中全会。
【经典例题2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1949-1952年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
两个关键词:
“政治经济主题”、“1952年”。
B、D两项都不能全面反映题目要求的“政治”、“经济”两个主题。
经过三年恢复,1952年经济状况好转,A项中的“困难”与1952年不符。
C项中的“准备”可以是为争取抗美援朝的更大胜利而做准备,也可是为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而做准备。
“敌人”是指美帝国主义和反革命分子。
“改造”是继续完成全国的土地改革工作、镇压反革命的斗争、把三反运动进行到底。
以上三项任务自然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来完成。
【经典例题26】17~18世纪,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D.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D【解析】17~18世纪是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时期。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是近代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美国无君主专制制度,A项错。
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项错。
英国没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项错。
【经典例题27】据《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与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①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②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③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④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A【解析】考查考生对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掌握。
19世纪的西欧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行之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影响即题干的叙述来分析比较备选项的叙述,可知①②④项叙述正确,而③项“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是工业革命发生之前就有的历史现象,不属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典例题28】美国钢铁业统计表
年份
1870
1900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上表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B【解析】考查考生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题错因分析 九中 选择题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