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doc.docx
- 文档编号:4351620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39.08KB
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doc.docx
《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doc
绪论
一、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
A、个性心理B、群体心理C、动物心理D、民族心理
()2.以下哪个不属于心理过程的内容。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行为过程
()3.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A、需要B、能力C、知觉D、情绪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等方面的差异。
A、性格B、知觉C、感觉D、意志
()5.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
A、华生B、斯金纳C、冯特D、艾宾浩斯
()6.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巴甫洛夫B、冯特C、詹姆斯D、托尔曼
()7.心理作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观念性、主观性和等特征。
A、生物性B、物理性C、能动性D、机械性
()8.心理的器官是。
A、心脏B、人脑C、骨骼D、手脚
()9.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主观性原则D、系统性原则
()10.以下哪个不是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验法D、演绎法
()11.以下哪个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精神分析心理学B、行为主义心理学C、人本主义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
二、名词解释题
1.认识过程
答: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其规律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活动过程。
2.情感过程
答:
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体验着某种感情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答: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拟定实践计划,作出决定,执行决定,以及为达到目的而克服各种困难等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意志过程。
4.个性
答:
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从事的活动等不同,心理过程在每个人身上就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心理,简称为个性。
5.个性倾向性
答:
在心理学中人们的个性在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叫做个性倾向性。
6.个性心理特征
答:
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体人身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中就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
7.客观现实
答:
客观现实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
8.客观性原则
答:
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9.观察法
答: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或实验室的条件下,直接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观察它的产生和发展,并将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10.实验法
答: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的情况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1.心理测验法
答: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处理的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12.个案研究法
答:
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3.产品分析法
答:
也叫“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活动的产品或作品进行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答: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2)个性心理是在人的长期心理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在当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3)个人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对本人当前的心理过程和结果又有深刻的影响。
2.简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答: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心理学是一门介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分支繁多的学科。
3.简述心理的实质。
答: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4.简述心理学的任务。
答:
(1)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和它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2)实现对人的心理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
(3)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充分发挥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能动作用。
5.简述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答:
(1)有助于师范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进行自我教育;
(2)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3)有助于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6.简述质的研究方法。
答:
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普遍认为东北人身材高大、豪爽直率;江浙人聪明伶俐、能随机应变。
这一现象属于()。
A.刻板现象B.晕轮效应
C.第一印象D.近因效应
2.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 )关系。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D.成准比例
3.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属于明适应还是暗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视觉感受性的变化情况是?
()。
A.明适应降低B.明适应提高
C.暗适应降低D.暗适应提高
4.“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A.刻板效应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
5.下列哪一类感觉不属于内部感觉。
A.动觉B.味觉
C.内脏感觉D.平衡觉
6.我们听到熟人的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都有独特的()
A.音色B.音调
C.音响D.音频
7.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一个圆盘,这是()作用的结果。
A.后像B.联觉
C.感觉适应D.感觉对比
8.能够引起感觉的某种刺激物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受性B.差别感受性
C.绝对感觉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
9.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感觉能力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10.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并据此推论这个人的其它方面的品质和特征,这称为()
A.刻板现象B.第一印象
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2.感觉补偿
3.感觉和知觉
4.联觉
5.感受性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3.什么是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哪两种,请解释并举例。
4.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四、论述题
1.根据你所掌握的感知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答案:
1-5:
ABDBB6-10:
AACDC
二、名词解释
1.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
3.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4.联觉
联觉是指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5.感受性
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
三、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2.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
(2)对象的活动性。
夜空中的流星、人造卫星;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片等教学活动,都易被人知觉
(3)刺激物的新颖性。
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
3.什么是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哪两种,请解释并举例。
(1)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2)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或先后)对比两种。
(3)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
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
(4)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果、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
4.简述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1)它们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2)一旦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3)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4)在现实生活中,人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四、论述题
1.根据你所掌握的感知规律,谈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第一,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别。
第二,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差异律。
对象与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
对同一知识内容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
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第三,运用静止背景上的对象活动性的活动律。
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
也就是说,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
因此,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第四,运用知觉的组合律。
组合律表明,凡是在空间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板书布局应合理,顺序适当,大小主次适宜,重点突出。
第五,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的协调律。
不仅要求学生留心听,还要用眼看,用手触摸,用鼻子嗅,亲自操作,用头脑思考。
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进行内容对比、颜色形状对比、功能意义对比、人物外貌对比、环境对比等,都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知觉。
2.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观察的目的任务是否明确,是影响观察效果的重要原因。
目的任务明确,学生知道要观察什么,不观察什么,哪里是观察的重点,哪里只要一般了解,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前要订出周密的观察计划,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选择有效的观察方法。
观察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进行。
可以“由近及远”,也可以“由远及近”的进行观察。
选择什么样的观察方法,要根据需要确定,不要顾此失彼。
观察的步骤、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但是,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关系到观察的效率和效果,学生制订的观察步骤和方法,教师一定要认真加以审查。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观察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
(4)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观察结束后要进行总结。
总结的形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图表的、图解的。
要提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的心得,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互学习。
也要鼓励学生就观察涉及的问题进行评价。
(5)培养良好的观察力品质。
良好的观察力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品质:
客观性、全面性、创造性、敏锐性、精确性。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单选题
1.注意的特性包括指向性和()
A.选择性B.分配性C.理解性D.集中性
2.注意的特性包括()和集中性
A.选择性B.指向性C.理解性D.稳定性
3.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
4.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
5.有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潜意识
6.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多少是指注意的()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7.人得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是指注意的()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8.“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指注意的()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9.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征是指注意的()
A.范围B.稳定性C.分配D.转移
二名词解释
1.注意
2.有意注意
3.注意的起伏现象
4.注意分配
三简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2.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3.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5.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题
1.论述如何根据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答案:
一单选题
1.D2.B3.A4.C5.B6.A7.B8.C9.D
二名词解释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注意的起伏现象—是指不能直接控制的感受性所发生的周期性变化。
4.注意分配---是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或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同时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动作上去的特征。
)
三问答题
1.简述注意的功能
注意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选择功能:
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种种刺激中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并且和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
(2)保持功能:
使人从外界获取的感知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意识中。
(3)调节和监督功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
2.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一类是人的主体状态
(1)引起无意注意产生的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烈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②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突出的刺激物的更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③刺激物的新异性。
越是新奇独特的刺激物,越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④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更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无意注意产生的主观原因:
①人的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和知识经验。
3.简述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活动目的要明确,任务要具体;
(2)相关知识技能是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3)充分利用间接兴趣;
(4)自我提醒和命令;
(5)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4.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
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大,人的注意强度高,难转移,反之活动吸引力小注意就容易转移。
(2)新活动的特点。
如果引起注意的新活动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容易实现。
(3)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神经系统活动灵活性强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况下顺利地把自己的注意从这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神经系统灵活性差的人,不能很快地转移注意。
5.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1)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在同时进行的N种活动中,最多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需要集中注意观察它或思考它,而其余动作已成为熟练的动作,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程度,不需要更多的注意参与也能完成时,就可以实现注意的分配。
(2)活动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分配注意,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通过练习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这些活动之间形成统一的动作系统,协调一致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那么它们同时进行就容易成功。
(3)活动的性质。
注意的分配与活动性质有密切关系。
如果同时进行的活动属于动作技能,则注意的分配比较容易。
如果同时进行的是两种智力活动,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困难,即使这两种活动能同时进行,其中一项或两项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四论述题
1.论述如何根据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1)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中
①创设优良教学的环境
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2)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①设立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②使学生掌握与学习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③合理组织教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确立合理的教学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3)运用两种注意交替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只强调无意注意。
则会使教学活动容易陷入无序,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学生的注意也容易被无关干扰因素所吸引,从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若只强调有意注意的作用,则易使学生陷入疲劳,同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所以,在教学中,常常需要二者交替进行。
(4)课堂上学生的分心与控制
所谓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①分心的表现体现在:
注意的警觉水平降低,对事物和活动不能做出清晰的反应;经常改变注意对象,不能长久将注意力指向和集中于必须注意的事和活动上,心理活动处于频繁动摇状态;注意凝滞,缺乏反应的灵活性;注意发生转移,心理活动从当前应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转移到其它的无关对象上。
②引起分心的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自觉性和信心;注意分配能力弱,稳定性差,身体不适,情绪烦乱等;从客观方面来说,主要有无关诱惑性刺激物的干扰,长时间从事一种单调的活动,学习内容过难,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学习环境杂乱不卫生等;其它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如课堂里的偶发事件等。
③控制学生分心的措施:
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邻近控制;表扬控制、偶发事件的处理。
第四章:
记忆与遗忘
判断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是:
【】
1、3个单元;2、7个单元;3、10个单元;4、15个单元【2】
保存时间最短的记忆是:
【】
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工作记忆;4、长时记忆【1】
对一系列动作的记忆属于:
【】
1、情景记忆;2、语义记忆;3、陈述性记忆;4、程序性记忆【4】
没有意识到的记忆属于:
【】
1、感觉记忆;2、程序性记忆;3、内隐记忆;4、工作记忆【3】
综合记忆能力最好的年龄为:
【】
1、3-7岁;2、7-15岁;3、18-35岁;4、50-60岁。
系列位置效应是指对一系列项目的记忆规律,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
1、对开头的项目记忆好,叫近因效应。
2、对最后项目的记忆好,叫首因效应。
3、对中间项目的记忆差,叫近因效应。
4、对最后项目的记忆好,叫近因效应。
【4】
当经历过的事情再出现,能够被识别的过程是:
【】
1、识记;2、再认;3、回忆;4、追忆【2】
将圆周率记忆成“山顶一寺一壶酒”,属于:
【】
1、机械记忆;2、意义识记;3、无意识记;4、回忆【2】
对记忆材料不断地复述,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
【】
1、感觉记忆阶段;2、短时记忆阶段;3、长时记忆阶段;4、机械记忆阶段【2】
不太稳定、不够确定的记忆是:
【】
1、情景记忆;2、语义记忆;3、陈述性记忆;4、程序性记忆【1】
名词解释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舌尖现象:
明明知道某件事,就是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蔡加尼克效应:
对未完成的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的工作的记忆。
无意识记:
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简答题
简述遗忘的压抑说:
也称为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维护自我、自信的动态过程,避免痛苦记忆引起的焦虑、紧张、羞耻感等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
简述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需要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记忆过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发生遗忘,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遗忘速度越来越慢,趋于稳定。
简述系列位置效应:
位于系列开头和最后的项目比中间项目的记忆好。
位于系列开头的项目记忆好,叫首因效应,位于系列最后的记忆好,叫近因效应。
简述遗忘的消退说:
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是在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情况下发生的。
论述题
1、谈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系列位置效应对学习和记忆的启示。
要点:
1、说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记忆过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发生遗忘,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快,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遗忘速度越来越慢,趋于稳定。
启示:
及时复习。
2、说明系列位置效应。
位于系列开头和最后的项目比中间项目的记忆好。
位于系列开头的项目记忆好,叫首因效应,位于系列最后的记忆好,叫近因效应。
启示:
合理分配学习的时间和学习数量。
2、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你对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等遗忘理论的理解。
要点:
1、说明干扰说,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材料之间相互干扰造成的。
举例。
2、说明压抑说,遗忘是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
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维护自我、自信的动态过程,避免痛苦记忆引起的焦虑、紧张、羞耻感等不良情绪和内心冲突。
举例。
3、说明提取失败说,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需要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举例。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思维的特征:
A.思维具有间接性
B.思维具有概括性
C.思维具有想象性
D.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思维形式: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聚合思维
3.下面哪个是无意想象
A.创造想象
B.梦
C.再造想象
D.幻想
4.下面那个不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A.概念
B.判断
C.推理
D.幻想
5.关于幻想的表述那个是不正确的
A.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
B.是指向未来
C.宗教迷信的神奇幻想是脱离现实的
D.幻想都是消极的
二、名词解释
1.思维
2.聚合思维
3.创造性思维
4.再造想象
5.无意想象
6.幻想
三、简答题
1.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考试题 答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