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全.docx
- 文档编号:4350677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109.09KB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全.docx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全.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师资格证资料全
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
知识要点:
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与成为一个好老师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介入教育情景的实践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及学科要素以及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本章考点:
教育学、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的含义;教育学对于教师从教的意义;教育情景的含义;
1、教育学:
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
具有广阔的含义。
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
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
3、教育问题★:
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我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
4、教育情境★:
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是:
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
5、加入情境的教育学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维度组成。
6、教育情境的介入对于教育学研究产生影响:
P7
7、情景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P7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知识要点: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应
本章考点:
教育、教育目的、个体发展、个体个性化;教育各要素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
第一节教育的属性
1、教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从成分上分析,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
★
3、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吧受教育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
他把教育的影响作为手段,用它来吧自己的活动传导到教育对象上去。
〔2受教育者★:
是教育教育实践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它可以分解为:
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好教育环境★。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是以教育影响★为中介〔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5、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
6、教育的发展:
〔1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或〔奴隶、封建社会特点★:
教育具有独立的活动领域,从生产劳动好的和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
教育内容丰富起来,学校教育方法注重背诵记忆,主要采用个别方式
具有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
〔3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特点★:
发展性、生产性、商品性、科学性、民主性;现代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节教育的目的
1、教育的目的★:
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塔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1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确地解释l"中对教育目的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2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教育目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2、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1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
〔2教育目标分类★〔三大类:
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
第三节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
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包括个体的"身"方面更多取决于自然的成熟;个体的"心"方面更多受教育的影响。
个体的"心"方面的发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梁方面。
(1)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
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预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
规定中人大发展方向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
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
阶段性---教育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也要提出高于原水平的要求
不平衡性-★--抓关键期,适时教育
个别差异性★---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3)个体社会化★:
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包括政治、道德、社会角色社会化。
(4)个体个性化:
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制约和促进★。
(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关系: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8★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A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b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的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c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要的时间d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e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
教育是加速现代化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2>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P49★政治对教育
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种手段是法律
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这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P50★
〔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P51
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文化的普及
教育还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效应
1、教育的效应★指: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
2、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P57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
升学造成学生分化
3、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普及性、群众性、发展性。
第二章教师认识自己
知识要点:
教师劳动特点、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教师的角色、
本章考点:
角色、敏感性、交往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的角色、角色冲突
第一节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1好老师的职业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
促进。
〔2促进★:
指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帮助,包括:
通过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
促进的教育态度★可以综合为四类:
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
〔3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简答:
师生交往中,教师应该怎样做?
理解学生:
心胸豁达〔心胸豁达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与学生和谐相处:
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教师应该:
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技能
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育的期待:
包含两方面〔对学习潜力的猜想、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2、教师智能结构★:
(1)知识结构:
★P81
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2)能力结构:
★★P82教育预见能力、教育传导能力、教育过程控制能力
第二节教师角色★P85
1、教员角色★:
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
2、领导者角色:
P89
3、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
4、心理医生角色:
P95
5、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P96
6、父母角色:
P98
7、榜样角色:
P99教师的表率角色主要表现在:
言行一致★。
8、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
P101
9、研究者角色:
P103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
10.学校管理者
11、教师的角色冲突★:
知己朋友与权威的冲突。
第三节教师劳动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原因★〔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2教师劳动任务:
既教书又育人〔体现了复杂性★〔3教师的工作是综合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独特的创造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显效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4、空间的广延性好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量的隐含性
6、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7、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透视教育对象
知识要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多种特征、师生之间的关系、
本章考点
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特点、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师生之间的关系类型、师生关系的改善
第一节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人:
是一个能动体
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独特的创造性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具有活的成人关怀的需要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P132
6、学生的社会地位:
7、〔1〔学生的权利
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
〔2我国宪法第46挑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二节学生的多种特
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1)初中阶段★是指:
12-15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展期。
(2)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初中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
初中生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未成年人开始犯错误的高峰年龄是12-15岁★。
2、初中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好教育:
P144-147
3、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P147-148
第三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1、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
〔1工作关系★★:
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2人际关系:
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
〔3组织关系:
〔4心理关系★:
认知关系
情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
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发展阶段:
接近、亲近、共鸣。
〔5非正式关系:
发生在正式组织以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它出于感情、友谊、共同需要的结合。
2、师生关系的改善
〔1师生关系的类型:
对立型★、依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
P162〔*注:
出题方式1、依据师生相互态度、感情关系的表现特点来选择是属于那种类型2、简答、论述民主型关系的特点、如何建立等。
〔2教师的人格态型:
柏恩博士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一般有PAC三态:
父母态、成人态、儿童态★
3、教师的人际知觉:
指教师对学生相互关系的知觉。
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
教师与某个学生个体关系的直觉。
第四章教育环境
知识要点
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功能、特点、影响;社区文化的影响;新的教育机制
本章考点
校风的概念、形成与影响;人际环境、物质环境、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家庭教育的教育功能表现、家庭教育的特点、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社区、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文化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社区的教育功能
第一节学校环境的影响
1、校风★★:
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
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校风的培养是在过去长期工作中、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的,既经树立,则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在于领导的作风。
2、第二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外教学形式★。
3、微观环境的影响有★:
同伴效应、花盆效应、教师的期待效应等。
P178
〔1同伴效应:
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同等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俱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2花盆效应: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条件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生态系统。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整天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只强调求同思维,不允许求异思维;只限于"标准答案",不要独立思考;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这种结论产生的过程,这样就会造成学校脱离社会,理论脱离实际;学生高分低能、适应力差、难获得社会成就。
〔3教师的期待效应:
第二节家庭教育的影响
1、首席地位的教育影响是:
家庭教育★。
2、家庭的教育功能:
★★P182
3、家庭教育的特点★:
P184〔1先主性先主性,指家庭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某种先入为主的定势作用。
★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
〔3家庭群体交往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知子莫过夫,知女莫过母"表现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4、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有影响★:
P187家长职业类别、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完整性、家庭的气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5、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P190〔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
第三节校外之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1、社区:
是社会学中一个以空间形式存在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概念。
2、社区文化:
指社区内一种高度的共同一致的文化。
它拥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独特的行为系统,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要一定特殊的社会组织,以及某种价值观念。
它有力地约束着社区内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教育和人的发展方向有着潜在的影响。
3、社区在发展教育中的功能:
★★服务、教育、宣传、经济、协调功能。
第四节新的教育机制---家庭、社会、学校的结合
1、如何理解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P199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1互相访问
〔2通讯联系.主要方式有★:
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口信、寄送学校出的《校刊》《报刊》《家庭教育通讯》
〔3召开家长会★★.是目前我国中小学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有全校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
最常采用的是班级家长会。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P205〔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2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于学生有益的活动。
〔3学校与社会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4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5学校有选择的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另外,在我国,家庭、学校、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支持和协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一般而言,学校在联系中应起主导作用,学校是这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积极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第五章课程结构
知识要点
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课程内容的结构和类型、国内外课程改革趋势、课程的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
本章考点
课程要素的演化与成分;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必修、选修、活动课;显性与隐性课程;中小学课程的要素、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我国课程改革趋势;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程★:
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课程结构的要素★: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四方面的要素★★:
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健身经验要素。
3、课程的结构:
〔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
工具类学科★★:
主要指语文、数学、外语★
知识类学科:
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
技艺类学科:
体育、艺术、技能等
(3)必修、选修、活动课
必修课:
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
选修课★:
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好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
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有人称为:
第三课堂。
4、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分科课程.
概念:
P221
特点★:
P222
孔子★★---分科教学之始;亚里士多德---西方最早主张分科教学;夸美纽斯---提出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相关课程:
联络课程。
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
融合课程:
合科课程。
由若干相关学科组成的新学科,它是吧相关课程融为一门学科。
广域课程:
综合课程。
合书们相邻的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
核心课程:
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将及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联系教学的课程。
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2>活动课程★★:
P223
概念
特点
活动课程基本出发点:
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学习者的动机分类:
社会动机、建设动机、探索动机、表演动机。
⑤倡导者:
杜威和克伯屈★。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
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好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
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递进关系、转换关系、互补关系。
隐性课程的结构★:
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的功能★:
陶冶、育美、益智、健体。
4、简述必修、选修、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5、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P235<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和综合化〔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4重视个别差异〔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P236〔1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结构
学科的知识结构〔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节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教学设计
1、教学计划★:
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
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安排。
它体现了根据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好重要依据。
2、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3、教学大纲:
是依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4、教学大纲的结构★:
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
5、教科书★:
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等,明晰而系统地阐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同时也是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同时,教科书<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6、教材的编写原则:
P244〔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在编排上通常采取直线式与圆周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7、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P246★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2、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3、教学设计的步骤:
★P250
4、教学目标的叙写:
用教育目标代替.如"把学生培养成良好的公民"
含糊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明确的行为目标."根据参考手册,学生能用正确格式书写求职函"
第六章课堂教学
知识要点
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课堂气氛;教学组织形式;
本章考点
教学过程的要素、基本功能、规律;八个教学原则;十个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六种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的原则、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参观法、教学基本环节
第一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
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过程的要素:
加涅认为有九个要素〔1引起学生的注意〔是教学过程中首要因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变化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经验,从已知到未知〔2提出教学目标<3>唤起已有经验〔4提供教材内容〔5指导学生学习〔6注意学习表现〔7实施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指导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1传授知识:
---最基本的功能
〔2形成技能:
---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写字、实验、体操等肢体或器官的活动是动作技能★。
〔3培养智能
〔4发展个性
4、教学过程的规律:
〔1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2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3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教师 资格证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