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docx
- 文档编号:4338618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3.60KB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docx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学习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学习领域一 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在1~6年级,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一)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目标】
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认真上好体育课。
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
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
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主动观察和评价同伴的运动动作;
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
(二)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水平目标】
水平一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水平二
根据科学锻炼原理制订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
知道如何设置锻炼的目标;
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个人锻炼计划;
按计划坚持体育锻炼。
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评价体能测试的结果;
描述出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的体能变化;
应用简单的测试方法了解自己的体能变化,如台阶试验、5分钟跑测试、仰卧起坐测试等。
水平三
知道如何制订运动处方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如何为自己制订运动处方;
知道如何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为他人(如家人和同伴等)制订运动处方。
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
(一)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目标】
水平一
说出所做简单运动动作的术语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出所做身体各部位简单动作的术语,如转头、侧平举、体侧屈、踢腿等;
说出所做简单的全身动作的术语,如蹲起、踏步、滚动、跳跃等。
水平二
知道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球类运动技术术语,如投篮等;
知道体操动作术语,如前滚翻等;
知道武术动作术语,如马步冲拳等;
知道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术语,如舞蹈中的跑跳步等;
知道田径动作术语,如起跑等;
知道地域性运动项目中的技术或动作术语,如滑冰运动中的蹬冰等。
观看体育比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观看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电视中体育比赛和表演。
水平三
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
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
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观赏体育比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
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学习领域三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
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
(一)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目标】
水平一
注意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指出坐、立、行时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的区别;
说出处于正确和不正确身体姿势时的感受;
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二
基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初步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徒手操、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水平三
能够用正确的身体姿势进行学习、运动和生活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体操、舞蹈或韵律活动等项目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在他人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姿势。
(二)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
水平一
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学习实际生活中的移动动作,如走、跑、跳、攀爬等动作;
随同集体完成各种必要的操练,如队列练习、广播操等;
在游戏或基本运动中进行多种移动、躲闪、急停、跳跃的练习;
在投掷或球类游戏中进行各种挥动、抛掷、转体的练习;
从事发展柔韧性的各种动力性练习。
水平二
发展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通过多种游戏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的灵敏性;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发展跳跃能力;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发展平衡和协调能力。
水平三
发展速度和平衡能力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利用器械做跨越、钻过和绕过一定障碍的练习;
从事各种迎面穿梭接力跑的练习;
练习各种平衡动作;进行各种有节奏的练习。
(三)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水平目标】
水平一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
辨别左右、前后、上下的方位;
定期测量和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的变化。
水平二
描述身体特征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说出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能;
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比较自己与同伴的身体特征。
水平三
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青春期男女生身体特征的变化,正确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
关注青春期的健康,如女生注意乳房卫生和经期卫生,男生正确对待手淫和遗精等;
初步认识青春期男女体能方面发生的变化;
了解经期科学锻炼的知识。
水平四
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
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发展的影响;
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了解在体育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
水平五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认识体育活动是防治现代生活方式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积极手段和方法;
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性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
水平六
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异同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比较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与现代体育锻炼方法;
学会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四)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水平目标】
水平一
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知道主要食物(如蔬菜、瓜果等)的营养价值。
了解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营养卫生常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参加体育活动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素;
知道进行体育活动时必须注意的营养卫生常识。
水平二
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营养需求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等的关系;
初步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
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知道饮食、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的作用;
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
水平三
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注意合理的营养;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养成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习惯,如早睡早起、安排好学习与休息的时间等;
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
水平四
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和运动对环境卫生的要求
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懂得环境因素与运动、健康的关系;
能够选择适宜的运动环境;
避免在不利于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运动。
学习领域四 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
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学习领域五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的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作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标准》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课程特点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
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
这一目标体系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
在实施《标准》时,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实施。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为了便于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标准》,《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标准》,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出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并在本地区范围内组织实施。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方案,各校应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制订教学方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制订学年教学目标。
在确定学年教学目标时,既要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的目标,也要有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2)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来确定每个学年的教学内容及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3)根据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制订年度教学计划。
(4)根据年度教学计划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
(5)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标准》构建了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各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另外,由于《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比较具体,教师必须全面地学习和领会《标准》的精神,理解每个学习领域各水平目标以及达到水平目标的学习要求,从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运动项目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地贯彻《标准》的精神。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
(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
(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
(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
(5)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
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
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整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自豪感。
3.确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
体育与健康的课时,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
但《标准》没有规定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时数比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
(1)实践性原则
本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
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身体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要避免用过多时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现象。
在充分保证体育实践课的前提下,也可以安排一定时数的室内教学来讲授体育与健康的有关知识。
(2)灵活性原则
应按照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和难易程度安排教学时数,并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
(3)综合性原则
每一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
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目标的实现。
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可采用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
特别在1~6年级的低、中年级,主要是打好体能的基础,可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可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
7年级以上可多采用单一教学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一个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
每个单元的教学时数不宜太少,小单元多内容的学习方法一般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高中阶段的单元教学时数可更长一些,如专项选择课可以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为一个教学单元,也可考虑按校运动会或校内联赛的周期来安排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1.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练习、分组练习等形式。
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也可以按不同水平分组。
分组可以相对稳定,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
采用什么分组形式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条件而定。
1~6年级一般可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到了7~9年级,特别是高中,可按年级男、女生分班上课。
学习某些内容(如健美操等),也可考虑采取男、女生合班上课的形式,以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可按年级分专项班进行上课,其他如选项式分组、友伴型分组、帮教式分组、按兴趣爱好分组以及上课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以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较为接近为分组依据)、异质分组(以技能水平或体能水平差异、学习能力差异为分组依据),也可打破年级界限,按学生实际达到的水平层次进行分组等形式,都可以酌情选用。
体育教师也可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独特的组织教学形式。
2.组织教学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计划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
在学习一项内容时,如有的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该项内容的动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其他动作,或让其协助教师指导别的同学练习,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能力。
(2)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
(4)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5)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7年级以上的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6)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这样既可以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又可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标准》大大拓宽了原来体育课的学习领域,这对担任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体育课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见案例一、案例二,案例只是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体育 新课程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