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4334390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5.59KB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某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
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图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基因突变
C.丙图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
D.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甲、乙、丙是同一个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图,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没有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特征,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丙细胞也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则染色体上基因B与b不同是交叉互换造成的。
甲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2.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接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稳态失衡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已知兴奋由兴奋区向邻近的未兴奋区传导后,未兴奋区成为新的兴奋区,而原兴奋区则恢复静息状态(成为未兴奋区)且有短暂的不应期,所以兴奋不回传。
如图是一个神经元的示意图,0点为PQ的中点,给予O点一个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的偏转情况是。
若同时在0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刺激,如果电流表不偏转,则M点的条件是
A.不偏转,M点与P点或Q点重合B.偏转,M点在PQ段之间
C.不偏转,MP略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D.不偏转,MP小于或等于PQ的一半
【答案】C
【解析】刺激O点,P、Q两点的电位变化同步且相同,所以电流表不偏转;MP大于或等于PQ的一半时,M点的兴奋向O点方向传,到达不了P(或传不过P点),等同于只给O点刺激,所以选C。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传导。
【名师点睛】掌握膜电位的测量的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B.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瀲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的传导,在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完成,此时涉及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即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因此仅有化学信号,A正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调节的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B错误;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激素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单细胞生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存在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D错误。
5.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录。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①〜⑦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④⑤⑥⑦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了差异
C.图乙中bc段的斜率大于de段的斜率
D.图乙中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B细胞
【答案】A
...............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6.探究不同浓度的NAA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NAA浓度大小为X B.Y浓度为促进该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 C.实验结果说明NAA的生理作用不表现出两重性 D.不加NAA的插条仍然生根,这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A、看图可知: X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X浓度大于Y浓度和Z浓度;Y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作用大于z浓度,但是不能确认Y浓度和Z浓度的大小关系,A错误; B、本实验只设置了3个浓度,设置组别太少,不能说明Y浓度和Z浓度为促进该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B错误; C、看图可知: X浓度的NAA对于某植物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Y浓度和Z浓度都促进插条生根,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不加NAA的插条仍然生根,这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生长素作用的结果,D正确。 7.研究人员调査了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内8年间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错误; B、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 D、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0.345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 D. 8.下图是生态系统能最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C2+D2+A2) 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C2+D2)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B1+C1+D1) 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D1=A2+B2+C2+D2,A正确;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Wl=A1+B1+C1+D1,B错误;图中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Wl,C错误;图中B1+C1+D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9.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l04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正确,根据能量的输出,可计算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5.1+2.1+0.05+0.25=7.5,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0.5+4+9+2.5=16,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5.625%,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3+70+23+(16-2)=110,C错误,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消费者的能量来源包括有机物输入。 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为7.5,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仅为7.5-5=2.5;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有机物的输入,等于各输出能量之和。 二、非选择题 10.正常的玉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20。 现有一种三体玉米,细胞中5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1。 该三体玉米基因型为AAa(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在5号染色体上)。 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AA、Aa)中雄配子能存活但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存活且能参与受精作用。 请分析冋答: (1)该三体玉米的变异类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某同学取该三体玉米植株的花药观察减数分裂过程,若某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将来会形成配子AA,则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条或_______________条。 (2)若5号染色体的3条之间的任意2条联会的概率均等,另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该三体玉米产生的四种配子类型为____________,其对应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 据此推断,让该三体抗病玉米(AAa)自交,子代中非抗病玉米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染色体(数目)变异 (2).11(3).22(4).AA、Aa、A、a(5).1∶2∶2∶1(6).1/18 【解析】试题分析: (1)该三体玉米细胞中5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1,说明其变异类型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变异;正常的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0,该三体玉米植株的细胞中含有21条染色体,若某次级精母细胞将来会形成配子AA,说明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11条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22条,故该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1条或22条。 (2)若5号染色体的3条之间的任意2条联会的概率均等,另一条随机分配到细胞的两极,则三体玉米产生的四种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A∶Aa∶A∶a=1∶2∶2∶1;结合题意并据此推断,让该三体抗病玉米(AAa)自交,其产生的卵细胞有AA∶Aa∶A∶a=1∶2∶2∶1,正常的精子(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如AA、Aa能存活但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有A∶a=2∶1,故子代中非抗病玉米(aa)所占比例为1/6×1/3=1/18。 考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11.如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过程为________,b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_。 (2)图2中在_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如果老鼠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_____) A.0≤N≤100%B.0<N≤50%C.0≤N<50%D.N>50% 【答案】 (1).地理隔离 (2).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3).生物个体的表现型(4).QR(5).不一定(6).B 【解析】试题分析: 依题意并分析图1可知,a、b、c分别表示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生殖隔离;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一个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则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在此基础上,围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各问题情境。 (1)图1所示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因此a过程为地理隔离;b过程为自然选择,其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图2显示: 在QR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说明在此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 在RT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说明甲种群生物没有发生进化,但在T点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依题意可知: 该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 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有: p+q=1,基因型Aa的频率(N)=2pq;当p=q=1/2时,2pq=1/2(该值最大);当p≠q时,2pq大于0、且小于1/2。 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12.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导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末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_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_______的跨膜运输引起的。 (2)已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将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若刺激c点,电流计①将_________(填偏转方向和次数)。 (3)若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请设计实验进行证明(请注明刺激的位点、指针偏转情况): ①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 ②________________,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答案】 (1).正 (2).Na+(3).发生两次次方向相反的偏转(4).不偏转(5).刺激d(或a或b或c)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6).刺激e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在a点末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使得Na+跨膜内流,导致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 (2)刺激b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左接线点,此时左接线点膜外为负电位,右接线点膜外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电流计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递到右接线点时,右接线点膜外变为负电位,左接线点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左右接线点之间又会产生电流,电流计指针会向右偏转;可见,若刺激b点,电流计①将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左右接线点,因此电流计①将不偏转。 (3)利用电流计②验证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则需分别刺激电流计②的左右接线点所在的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观察电流计②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 因该实验是验证实验,结论是已知的,即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A传递到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B。 因此,当刺激d(或a或b或c)点时,产生的兴奋先后传到左右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可以从A传到B;当刺激e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到达右接线点,不能到达左接线点,电流计②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B传到A。 【点睛】兴奋传导与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①在神经纤维上: 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②在神经元之间: a.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13.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图1是水平放置后,幼苗根和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图2为生长素浓度与茎生长关系的曲线。 请冋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 (2)图1中,与茎的近地侧和根的远地侧对应的曲线上的点依次为___________。 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请结合图2,用数学不等式表示x的范围: 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 图中“? ”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________倍。 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调节 (2).吲哚乙酸(3).C、B(4).0<x<f(5).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6).5(7).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功能、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产生的原因、实验设计的原则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 由题意并对比分析曲线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 (1) (2)题进行解答;对比分析柱形图不同处理后的结果,准确把握实验目的,依据柱形图呈现的信息,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对(3)题进行解答。 (1)生长素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2)将生长正常的植株幼苗水平放置时,受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因此对于根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对于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茎表现出背地生长。 据此分析图1可知: 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越长说明生长速度越慢,A、B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是根,C、D点所在的曲线表示的器官为茎,C点表示茎的近地侧,B点表示根的远地侧。 若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为x,结合对图2的分析可知: x的范围是0<x<f。 (3)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应将实验分为4组: 只加IAA、只加GA3、同时加入IAA和GA3、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所以图中“? ”处理方式是不加激素(加等量蒸馏水)。 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胚芽鞘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是IAA单独处理的(14-4)÷(6-4)=5倍。 因生长素被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或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实验中用激素处理胚芽鞘时,应将IAA加在胚芽鞘尖端。 【点睛】本题中的(3)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其中相应的计算是最大的难点。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抓住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不同种类激素处理后的玉米胚芽鞘长度,并且将实验组(用相应激素处理组)与对照组(不加激素组)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玉米胚芽鞘长度与对照组玉米胚芽鞘长度的差值反映出相应激素的促进作用,由此即可作出合理的计算。 14.某研究所对一逐渐退化的草场进行调查,发现草场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一种名为大沙鼠的草原鼠入侵了草原,并已成灾: 二是牧民为快速致富,其放牧量超载。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合理的放牧量,该研究所采用样方法对某种优质牧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样方大小适宜和取足够多的样方。 (2)为了有效灭鼠,该研究所对该鼠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査,结果如图实线所示。 ①图中AE走势的曲线表示在_________条件下大沙鼠种群的增长曲线。 如果大沙鼠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次以后,种群数量是_____________; ②图中BD段走势不同于BE段走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大沙鼠迁入该草原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对应的时间段是图中___________段。 【答案】 (1).随机取样 (2).理想(营养、空间充足,没有天敌等)(3).a(1+m)n(4).草原的食物、空间有限(5).AC 【解析】 (1)在调查种群密度时植物常用样方法,样方法使用时一定要注意随机取样,并 且样方大小要合适,样方的数量要足够多。 (2)①图中AE走势的曲线呈“J”型,要在理想条件下,即空间充足,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等条件下。 如果大沙鼠迁入时的种群数量为a,而且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 n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次以后,根据“J”型的增长公式进行计算,种群数量应为a(1+m)。 ②图中BD段是呈“S”型曲线,其走势不同于BE段走势的原因是草原的食物,空间有限、有敌害。 ③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还是会上升的,即图中的AC段。 (3)鼠是有害生物,此时引入其天敌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牛羊等畜牧产品。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特点 15.下图中A、B、C及对应面积代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及其在某一年同化的能量,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构成一个___________,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____。 (2)图中B的面积远远大于A与C之和,是由于其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____________。 (3)草原中鹰和狐狸虽有捕食关系,但二者却在草原上长期共存,不断发展,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 据调査,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草原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而导致草原严重退化,导致局部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过度放牧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或“不一定”)。 (4)在研究草原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法调査草原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生物群落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以热能形式散失(或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4).共同进化(5).变快(6).未发生改变(7).标志重捕(8).偏大 【解析】试题分析: 梳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共同进化的内涵、群落的演替、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知识。 据此从图示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依题意可知: A、B、C代表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生物成分,因此A、B、C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A、B、C对应的面积代表三种生物成分在某一年同化的能量。 依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可推知: B为生产者,其面积远远大于A与C之和,是由于其所固定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或通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学年 辽宁省 沈阳 市郊 联体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