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教发展.docx
- 文档编号:4333665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3
- 大小:18.42KB
内蒙古高教发展.docx
《内蒙古高教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高教发展.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高教发展
内蒙古高教发展
一、内蒙古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高等教育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这其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内蒙古高等教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高校和招生规模方面:
1998年,全区普通高校只有19所,招生人数万人,在校学生人数仅万人;到了2005年,全区普通高校发展到33所,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3万人;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已有普通高校41所,招生人数万人,在校学生人数已达万人;到“十一五”末,全区高等教育各类在校人数达到50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3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2万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1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
在师资队伍方面:
2005年,全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6189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414人,占%,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3687人,占%;教师中两院院士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副高级职称的占%;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总数的%;到2009年,全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2232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8284人,占%;教师中两院院士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总数的13%。
在办学水平和学科建设方面:
全区共有博士授权单位4个,博士点52个,硕士授权单位9个,硕士点352个。
适应新形势,扩招以来新增本科专业270个,并增设了大批应用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其中9个被确定为国家级高职改革试点专业。
自治区首批精品课程41门,首批品牌专业68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达到40个。
内蒙古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生源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适应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但学生数量的骤然加大必然会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这一点在高考录取分数线上最能体现,2011年高考专科少数民族最低线为130分,一本、二本分数线也比扩招前有大幅下降,录取率高达%。
扩招以前只有优等生才能上大学,扩招以后中下等生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这样参差不齐的生源输送到高校,由于基础差距明显,严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必然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生源不足必然会是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和现代人婚姻观念的转变,出生人口基数明显降低,高考人数开始减少,直接影响到生源的数量。
同时对内蒙古而言,区外重点大学的生源抢夺也是非常严重的。
很多中学生都会选择就读区外的大学,有些中学生的心理就是“外面的总比家里的要好”,宁可在区外读一所普通的大学,也不愿意读区内的重点大学,这一点应该引起高等院校的重视。
内蒙古高校自扩招以来数量从19所增加到41所,在生源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生存就成了问题,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生源将是它们能否生存的决定因素;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境外高校抢夺优秀生源。
随着近几年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优秀的学生渴望出国求学深造,呼市二中、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一些自治区重点高中,每年都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到海外就读。
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也是教育的主体,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层次。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学生数量大幅提升,专任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明显不协调。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教师数量早已无法达到合理的师生比,很多大学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几百人挤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扩音设备落后甚至没有,后排学生根本无法正常学习,与老师沟通更是无从谈起,老师也无法同时顾及几百名学生。
专任教师绝对总量的缺少,必然会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过大,课时过多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更无暇提升本身的教学素质和进行科研活动,长期下去会使教师失去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必然会下降,从而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下滑。
另外,内蒙古地处北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自然地理环境较差,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工作、学习、创业条件不好。
区内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用人机制等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人才自身的价值尚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再加上全球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加剧,诸多原因导致内蒙古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在内蒙古各高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人才流失,其中,有博士生导师,有发展前景看好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
人才的严重流失造成了高校人才资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影响着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总体上看,内蒙古高等教育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更少。
由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现有教师课时量大、任务重,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各高校形成不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团队,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发展定位问题
内蒙古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也要符合这个特点,不能盲目跟从发达地区模式。
专业结构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是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出现了“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的双重矛盾。
一方面,一些产业如内蒙古新兴支柱产业乳业、矿产业、旅游业的高端人才要求得不到基本满足,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某些高校为争抢生源盲目跟从,一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过低,出现了所谓的人才过剩现象。
这表明内蒙古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本地区的产业结构要求。
例如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近年来崛起的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要产业的一个城市,其经济增长之快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但是内蒙古的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只有一所高校,且专业设置过少、办学水平不高,根本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内蒙古高等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表明内蒙古高校的发展存在着层次定位不明、职能不清、竞争无序的问题。
三、内蒙古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内蒙古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明,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经是强弩之末,单纯关注于规模、追求数量,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
唯一的出路就是走注重结构调整、强调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制定惠生政策,吸引优秀生源
人才供给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和基本保证,高校办学的目的正是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而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则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前提。
面对内蒙古的现实情况,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惠生政策,吸引优秀生源,提高生源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扶持,积极与社会联系,创造更多就业条件。
其次,加大贫困生补贴力度,为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解除后顾之忧,使其专心学习。
第三,建立完善的硕士、博士保送和出国留学机制,为成绩优秀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深造的机会。
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校的立校之基是教师,发展之源是教师,高校的水平体现于教师,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吸纳生源、增强竞争力、很好地为本地区经济社会服务这些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内蒙古地处西部,经济较国内其他地区十分落后,教育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资待遇低,很多优秀的教师留不住,人才流失十分严重,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
内蒙古高等教育若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首先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把吸引人才作为第一任务。
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素质优良、学术精湛、吃苦耐劳、满足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对内蒙古高等教育事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和在全校教职工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调整专任教师与行政人员的比例,尽可能把空余编制留给专任教师和学术骨干人员,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为其科研活动提供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鼓励精品课程研究、学术创新。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其把能量全部发挥在教育事业上。
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让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合理定位,特色办学
马丁·特罗认为:
“当谈到一所学院或一所大学的等级的时候,我们一般是指作为一所学术机构以公认的质量和特色为基础所取得的名望和地位。
”可见,办学特色在一所高校办学水平评价中的举足轻重。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它对社会的服务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和储备人才。
内蒙古作为一个落后地区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机制,和发达地区人才需求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高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不能盲目跟风,要切合实际需要,为本地区培养专业人才。
根据内蒙古产业结构的配置和发展情况,高校合理适度开设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就业率长期低下的专业,同时扩充本地区所缺专业的培养实力。
打破高校分布的传统布局,为本地区新兴经济体敞开通道,鼓励其办学,为自己培养新鲜血液,使其发展更具有生命力。
内蒙古高教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蒙古 高教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