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 文档编号:4332614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9.63KB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考试重点
1、心理发展的含义
什么是发展
1.发展过程包括变化与稳定两个方面
2.发展性变化包括量的变化与质的变化
1)量的变化:
数量或程度的变化,如身高、体重或词汇量的变化
2)质的变化:
在性质、结构或组织上的变化,如从非言语性的交流到言语性的交流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心理的种系发展
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包括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与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一)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实质——动物心理学(比较心
理学)
1)动物心理学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
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感应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
萌芽)发展的。
2)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刺激感应性阶段(如变形虫、草履虫)——感觉阶段(如蜜蜂等昆虫)
——知觉阶段(如鸟类)——思维萌芽阶段(高等哺乳动物)
(二)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
1)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它主要研究原始人类,即从类
人猿到文明人类的心理,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心理种系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达尔文的《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是这方面的先驱性著作。
而冯特的
《民族心理学》则是原始人类研究的较早著作之一。
二、心理的个体发展
1、从受精卵的形成到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心理的
毕生发展)
2、发展内容: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3、心理发展的内容:
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4、实质:
社会化过程
三、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
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科学,包括动物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
动物(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学
通常所指:
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1)(自然)观察法:
在自然环境下,不加干涉或控制,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
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行为进行研究
特点:
自然、无干预
优点:
1、可以较好地描述行为;
2、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下,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
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1、缺少控制;
2、观察者偏差;
3、不深入
观察者效应:
被观察者觉察到自己在被观察而引起的行为改变。
观察者偏差:
观察者只看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而对一些与研究者的期
望不一致的现象视而不见。
(2)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儿童)的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
行为的数据资料,以及获得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
.特点:
1、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访谈者与儿童互动;
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分类:
1、按提问和反应的方式:
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2、按是否直接与被访谈者接触:
直接访谈、间接访谈
3、按访谈对象多少:
个别访谈、团体访谈
优点:
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
深层次的资料。
2、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3、能比较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方面的资料,还可以观
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缺点:
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2、访谈者的观点容易影响被访谈者;
3、访谈工作效率低,既花钱又花精力;
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3)问卷法:
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以
获得心理研究活动的规律。
特点:
书面提问
优点:
1、比较客观统一,效率比较高,标准化程度高,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
量的资料;
2、结果统计高度数量化、规范化;
3、费用低;
4、问卷不计名,质量有保障。
缺点:
1、不灵活;
2、容易产生废卷,如请人代答、随便答题、漏答等常见问题;
3、只适合于一定文化程度的人,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4、信用或主观性问题,收集到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4)测验法:
通过测量量表,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数据资料,
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
特点:
被试通过测验来测量能力、技能、知识、潜能或生理反应
优点:
1、测量客观、标准化;
2、避免主观性
缺点:
1、灵活性差;
2、对主试的要求高,难以进行定性分析;
3、不能深入考察态度或行为机制;
4、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5)实验法:
通过严格控制的、可以重复的程序,操纵变量,考察一个(些)变量对另
一个(些)变量的影响。
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组、控制组
分类
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严格控制条件,控制严格,容易重复,但生态效度低(不易
推广),随机选择与分配;
现场实验:
在学校、家庭等日常生活条件下有限度地控制条件,控制严格性低,结
论可推广。
优点:
1、可探测因果关系
2、可重复
缺点:
1、人为性强,生态效度低;
2、探讨的变量有限
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一、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说
1、指向外部的间接的物质生产工具,与指向内部的精神生产工具(语言和符号),
促成人的间接的心理活动。
2、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
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类心理本质上具有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随
意性、抽象概括性、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间接性)。
二、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
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人指导下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表示个体发展的潜力。
(二)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三、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
四、智力的“内化”学说
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
内部活动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及道德认知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本质
1、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本质
是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3、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及在相互作用中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4、适应:
儿童对环境中新信息的调整,即儿童如何根据已知的信息应对和管理
新信息。
5、平衡:
在认知成分之间取得稳定的平衡。
6、组织:
将知识整合进系统的过程,儿童形成日益复杂的认知结构的倾向,通
过整合越来越多的精确的现实知识,形成知识系统或思维方式
7、图式:
儿童在不同情境组织行为的方式,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它们在相同
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同重复而得到概括或迁移。
随年龄增长,图式越
来越复杂。
(二)心理发展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2.同化和顺应
1)同化:
改变外界刺激以适应自身,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
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2)顺应:
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
3)二者相辅相成:
只有同化,就没有积极的发展;只有顺应,则永远处于难以
适应环境的不稳定状态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1.成熟
2.物理因素
3.社会环境
4.平衡
(四)认知发展的阶段
1.心理发展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而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有
其阶段性;
2.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先后次序不变,且有一
定交叉;
3.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条件;
4.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就形成
了本质上不同的心理结构,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5.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世界、适应环境
2、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
的意识。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该物体是
存在的。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3、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2)前运算阶段(2~7岁):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
3、思维不可逆
4、未掌握守恒:
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
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1、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儿童
能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
的。
2、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和
长度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面积和重量守恒在9—10岁左右,
而体积守恒一般要到11-12岁以后。
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1、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
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
2、认知活动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3、并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达到灵活地解决问题的形式运算阶段。
6.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与感知动作思维和前运算思维相对应。
道德认知不守恒,分不清公正、义务
和服从。
学前儿童对规则极少关注或缺乏意识。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4、5岁—8、9岁)
1、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好坏,刻板地尊重权威。
2、到5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对规则的较多的注意和尊重。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
皮亚杰心理发展理论简评
贡献: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详尽地描述和解释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成为认知发展
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当前发展方面与认知因素有关的研究以及很多认知心
理研究机构的创立主要归因于皮亚杰的影响。
②皮亚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突出并回答了一些重要问题,他富有挑战性的理论激
起了同行们做出大量研究和创立新理论的兴趣。
正是由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儿
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批判:
①低估儿童的认知能力。
②阶段性质变?
③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概念的操作性定义,形式运算并非最高形式。
三、新皮亚杰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十分强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在促进个体认知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二)重视应用研究;
(三)强调把心理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四)强调多变量的相互作用
5、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学说
(一)基本观点
核心思想: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
发展的永恒力量(性:
可以给个体带来舒适感受的一切倾向,不仅指
性的需要,而且包括饥、渴等方面的生理需要)。
人格理论与发展观:
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心理防卫机制:
合理化、升华、投射、退行等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
1.口唇期(0~1岁):
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
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婴儿口腔的活动如不受限制,长大倾向开放、慷慨与
乐观。
3)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口欲综合型性格:
从事大量的口唇活动或者与口唇活动有象征联系的活动,如
沉溺于吃喝、抽烟、接吻,或者嗜好收集,当一个好听众(吸
收知识)等。
口欲施虐狂性格:
嗜好嚼咬及相关的象征性活动,如贪吃、挖苦、嫉妒等。
2.肛门期(1~3岁):
1)力比多的区位在肛门。
2)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3)父母如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将导致其性格冷酷、刚
愎、生活杂乱。
如肛门性格:
整洁、吝啬、固执。
4)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
有独立能力的性格,
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无过分的羞耻感,心理矛盾较少,
容易合作等。
3.性器期(3~5岁):
1)力比多的区位在生殖器。
2)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3)形成性别角色,超我出现(压抑情结)。
4)个性发展问题:
女性往往由于嫉妒和自卑,想进行补偿,
扮演女强人角色,超越男人。
4.潜伏期(5~12岁):
性的发展几乎停滞,相当平静。
男孩和女孩子彼此没有兴
趣。
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取代如探索自然、文艺体育等,性
欲对象为年龄相仿的同性别者(同性恋?
)。
5.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
1)性器官的成熟带来性冲动的再次萌发,对异性
感兴趣,异性恋稳定下来。
儿童重新表现出强
烈的性欲。
2)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
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建立长期性关系。
(三)弗洛伊德心理发展理论简评
1、人格发展理论特别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的教养态度有
关。
2、让人们看到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改变了传统心理学重理念
轻意欲、重意识轻无意识的倾向。
3、本能决定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有谬误,同时将人看得过分消极。
4、缺乏科学依据,难以重复验证。
6、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1.柯尔伯格的方法:
两难故事
柯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男孩进行谈话调查,并在对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扩展、修正,重新定义了皮亚杰的理论。
两难故事法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
儿童道德发展的3种水平,一共包括6个小的阶段,每一阶段的划分不仅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动选择,而且依据他们作出选择的理由和说明。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但人们并不一定在同一个年龄达到同一个阶段。
许多人永远也不能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有些成人仍然停留在遵从逃避惩罚和获得奖赏的不成熟的前习俗阶段。
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处于前两个水平;
①水平1—前习俗水平:
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
包括两个阶段:
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
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有权力的人。
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它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
例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偷药不是坏事,因为海因茨准备付钱了,也没有造成其他伤害。
反对偷窃的个体认为,海因茨拿药没有征求对方同意,偷药会使他成为一个罪犯。
阶段2:
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
这一阶段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或怜悯。
它很像一种交易:
“你让我玩你的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
”
例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海因茨没有对药剂师有什么伤害行为,以后可以把钱还给药剂师;还有人说,如果海因茨不想失去妻子,他就应该去偷药。
反对偷药的儿童则认为,药剂师没有错,他只是想赚钱。
②水平2—习俗水平:
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主要满足社会期望。
阶段3:
好孩子道德:
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
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
注意维持好的名声。
比如,支持偷窃的儿童认为,偷窃行为是不好的,但海因茨的行为是一个好丈夫应该做的,如果它不偷药挽救妻子就不是个好丈夫。
反对偷药的儿童则认为,如果妻子死了,海因茨不应该受到指责,如果他没有为此去偷药,我们也不能说海因茨无情无义,因为一个好人不能去偷东西,不过药剂师是自私无情的,不是个好人。
阶段4:
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盲目地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
他们不再只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
遵从一系列严格规则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好的。
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
比如,支持偷药的儿童认为,药剂师对生命垂危的人置之不理是不应该的,海因茨的责任就是挽救他的妻子,但海因茨不能因此违反法律,他必须赔偿药剂师,并且应为偷窃受到处罚。
反对偷窃的个体认为,海因茨想挽救妻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偷窃是不对的,任何情况下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③水平3—后习俗水平:
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主要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阶段5:
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出现了道德信念的可变性。
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
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也是可以修正的。
比如,支持偷药的人认为,在判断偷窃是否违反道德之前,我们必须整体地考虑这件事情,法律对偷窃有明确的规定,但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偷药也是可以理解的。
反对偷窃的个体认为,法律反映了人们应该如何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海因茨有责任遵守这些规范,海因茨偷药是值得同情的,但不能说他是对的。
阶段6:
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
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
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
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如反战示威)。
例如,支持偷药的人认为,个体必须在破坏法律和挽救生命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挽救生命的原则使偷药行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反对偷窃的个体则认为,海因茨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法律去行动,而是应该根据他所认为的正义的原则去行动。
7、经典条件反射及其主要原理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心理学思想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
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思想
1.否认遗传。
华生否认遗传的原因
行为取决于刺激,而刺激是客观的不是遗传的
生理的遗传并不引起机能的遗传
华生理论以控制为目的,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2.夸大环境和教育
教育万能
学习理论:
用外部刺激塑造行为S-R
3.儿童情绪发展研究
简评:
华生的理论主张对心理、儿童心理进行客观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科学意味更浓,这点是应当值得肯定的;但他忽视生物因素和认知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
8、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其应用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
斯金纳区分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更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强调及时强化
强化:
正强化和负强化(区别与共同点?
)
尽可能避免不良刺激,创设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儿童行为的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
2.行为矫正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机器教学原则:
小步子呈现、及时反馈、学生主动参加
简评:
现代认知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教学辅助机,新行为方法等,都受到了强化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但斯金纳过分强调由外部刺激所塑造的操作行为(强化物和惩罚物),而忽视了认知因素对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同时,与华生一样,斯金纳否定意识,否定儿童发展的主动性等,这些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9、语言发展理论
五、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1.习得论
强化说(斯金纳)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
2.先天论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乔姆斯基)
3.交互作用论(皮亚杰)
①习得论
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认为,儿童掌握语言是强化和模仿的结果,父母会对婴儿接近成人语法的语言给予强化。
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则认为,儿童通过认真聆听和模仿年龄较大的同伴的言语掌握了人类语言。
习得论在解释人类语言获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研究发现,母亲是否给儿童赞许,更多依赖于儿童讲话的真实性,而不是语法的正确性(Baron,1992;Brown,Cazden&Bellugi,1969);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儿童通过模仿成人言语而获得语法规则。
②先天论
乔姆斯基(NoamChomsky,1928--)认为,婴幼儿之所以能够掌握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语言获得装置(LAD),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结构。
全世界所有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达到一定的语言发展阶段,大脑有关部位受伤或病变,就丧失了语言能力,这似乎印证了先天论的观点。
但很多研究显示,儿童的语言环境也在以各种方式促进语言学习。
③交互作用论
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其中儿童与同伴之间沟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言环境(Bohannon&Bonvillian,1997;Tomasello,1995)。
10、遗传与环境之争
11、胎儿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受孕是新生命的开端,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起点。
孕期发展的阶段
约经过266天左右的时间,一个受精卵逐渐发育成由2000亿个细胞组成的婴儿
孕期发育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阶段
(一)胚种期(0~2周)
1、持续二个星期,从受精到细胞的微小块漂流并走出输卵管及把自己依附到子
宫壁上
2、细胞分化;胚种附着在子宫壁上
(二)胚胎期(3~8周)
1、胚胎期是从植入到怀孕的第八周。
在这短短的六个星期内,胎儿期的大部分
变化都会发生,如身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内脏器官的形成
2、总体特点:
结构分化;内部器官开始发展;胎盘和脐带形成。
重要器官初具
雏形,心脏开始跳动
(三)胎儿期(9周~出生)
1、发育迅速,所有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
2、可以分为三个小的阶段
1)9~12周
生长迅速,所有器官之间的联结已经形成,使胎儿的身体和四肢可以移
动,可以吞咽、消化养料,泌尿系统可以运行,外生殖器形成。
2)13~24个周
胎儿发育迅速,母亲可以感知到胎动,可以听到胎儿的心跳,体外覆盖
着一层皮脂以防皮肤皲裂,胎儿可以对明亮的光线和响亮的声音产生反
应。
3)25~38周
*继续发育,所有的器官已经成熟,为出生做准备。
胎儿达到成活年龄,
其睡眠周期和动作活动更为规律和可预测,在胎儿皮肤下覆盖了一层
脂肪。
在出生前2周活动减少,睡眠增多。
*胎儿对外界声音的反应更清楚。
到28周,对声音以眨眼作出反应。
在
怀孕的最后几周,它们学会喜欢母亲的声音和韵律。
在一项研究中,
让母亲给她们未出生的胎儿持续六个星期大声地朗读DrSeuss的一个
叫《帽中的猫》的故事。
研究表明,在子宫里的胎儿能慢慢辨认出妈
妈的声音。
12、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2.深度知觉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和沃克(1960)创设的一种称为“视觉悬崖”(简称视崖)的装置。
这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玻璃放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心理学 复习资料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