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考点阅读理解能力.docx
- 文档编号:4329626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40.13KB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阅读理解能力.docx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阅读理解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综合素质考点阅读理解能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内部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关系。
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一)分析结构的目标目标主要有两点:
1.分清层次
分清层次,既包括分清全文的层次,也包括某一部分的层次(或说段内层次),前者通常称为划分成几个部分,后者通常称为分析小层次。
因为段内层次的分析与全文层次分析的原理是相同的,这里只说段内层次分析。
段内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1)分辨段的类型
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
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
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旬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
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
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
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3)寻找标志
一般来说,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表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
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2.摸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指开头和结尾的关系,它们与主体部分的关系,以及前后照应的关系。
摸清这种关系,既是分析结构的需要,也是弄清写作思路的需要。
(二)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从阅读,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1.获取信息的途径
获取信息主要有三条途径:
(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
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从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
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材料总是明示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2.关于整合信息
提取信息是为了整合信息。
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3.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1)提取信息要准确
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
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
(2)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
这是从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
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
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
因此,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
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
(三)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归纳
1.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会表达一定的观点。
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
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2.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章全文的倾向
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固然要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
(2)要准确理解语句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四)归纳内容要点
所谓“要点”,《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是“话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
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
1.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文章局部内容要点的归纳,一般说来,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2.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
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
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五)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和想象
1.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
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
我们平时读小说,看电视连续剧,推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就是这种方法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
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
2.推断和想象的类型
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
(1)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
(2)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
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上;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
(3)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的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
譬如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或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
这类推断的基本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3.推断和想象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应注意两点:
(1)推断和想象的根据要充分
这“根据”就是原文的内容。
原文的内容是推断和想象的前提。
前提条件必须充分。
如果不充分,推出的结论便不可信。
这称为推断有“据”。
(2)推断要合乎逻辑
这里所说的合乎逻辑就是符合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指符合推理的规则。
如果用因果推理法,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用类比推理,就要看事物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如此等等。
这称为推断要有“理”。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1.直言命题
(1)直言命题及其类型
直言命题也叫性质命题或者直言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量项和联项四部分组成。
如果主项是普通词项,通常用大写字母S表示;如果主项是单称词项,即专名和摹状词,则用小写字母a表示。
谓项用大写字母P表示。
(2)直言命题中词项的周延性
直言命题中的词项是指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
在直言命题中,如果断定了一个词项的全部外延,则称它是周延的,否则就是不周延的。
因此,只有在直言命题中出现的词项,才有周延与否的问题;并且,词项是否周延.只取决于某个直言命题对其外延的断定,也就是取决于该命题本身的形式。
(3)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
直言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在语言学上都是语词,都表达着概念,而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
直言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是指有相同素材(即有相同主项和谓项)的直言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如果没有相同的主谓项,则无法比较它们的真假。
可以把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概括为四类,即反对关系、差等关系、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2.复合命题
复合命题是包含其他简单命题的一类命题,通常情况下。
它是由若干个(至少一个)简单命题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词组合而成的。
(1)联言命题(合取命题)
联言命题是断定事物的若干种情况或者性质同时存在的命题。
如:
“艺术创作既要讲思想性,又要讲艺术性”就断定了“艺术创作要讲思想性”和“艺术创作要讲艺术性”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联言命题所包含的肢命题称为联言肢。
在现代汉语中表达联言命题逻辑联结词的通常有:
“……和……”“既……又……”“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
如果取“并且”作为联言命题的典型联结词,用“P”“q”等来表示联言肢,那么联言命题的形式可表示为:
P并且q
逻辑上表示为:
P∧q(读作“P合取q”)。
例如:
张平虽然数学好,但语文不好。
只有在张平“数学好”和“语文不好”都真的情况下是真的.在其余情况下都是假的。
(2)选言命题(析取命题)
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的命题。
如:
一个物体要么是固体,要么是液体,要么是气体。
选言命题也是由两个以上的肢判断组成的。
包含在选言命题里的肢命题称为选言肢。
如前两例中,“一个物体是固体”“一个物体是液体”“一个物体是气体”这三个命题就是前一个选言命题的三个选言肢。
①相容的选言命题
断定事物若干种可能情况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就是相容的选言命题。
如:
艺术作品质量差,也许由于内容不好,也许由于形式不好。
表达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联结词通常有“或……或……”“可能……也可能……”“也许……也许……”等。
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相容的选言命题:
P或者q
逻辑上则表示为:
P∨q(读作“P析取q”)。
例如:
有些树是柳树(真),或者有些树不是柳树(真)。
(真)
3是偶数(假),或者4是偶数(真)。
(真)
朝鲜是欧洲的国家(假),或者朝鲜是非洲的国家(假)。
(假)
②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不相容的选言命题是断定事物若干可能情况中有而且只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如:
一个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
不是老虎吃掉武松,就是武松打死老虎。
表达不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词有“或……或……”“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我们通常用如下形式来表示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要么P,要么q
因为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各选言肢是可以同时为真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通过肯定选言前提中一部分选言肢为真而推出其另外的选言肢为假,而只能通过否定选言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肢而在结论中肯定其另外的选言肢。
按此,相容的选言推理的规则有两条:
(1)否定一部分选言肢,就要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2)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
根据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性质(选言肢不能同真),不相容选言推理有两条规则:
(1)肯定一个选言肢,就要否定其余的选言肢。
(2)否定一个选言肢以外的选言肢,就要肯定未被否定的那个选言肢。
例如:
要么小宋得奖(假),要么小王得奖(真)。
(真)
要么“5”比“3”大(真),要么“3”比“5”大(假)。
(真)
对于抗日战争来说,要么速胜(假),要么亡国(假)。
(假)
(3)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命题是断定事物之间条件关系的命题。
假言命题中,表示条件的肢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前件,表示依赖该条件而成立的命题称为假言命题的后件。
假言命题因其所包含的联结词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逻辑性质。
①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是指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如:
如果你骄傲自满,那么你就要落后。
这就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
因为,在这种假言命题中,前件“你骄傲自满”,就是后件“你要落后”的充分条件。
因为一个人只要他有骄傲自满的思想存在,他就必然要落后。
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骄傲自满的思想,他是否会落后呢?
在这一命题中则未作断定。
例如:
大作家萧伯纳成名后,舞蹈家邓肯向他求爱说:
“如果你答应同我结婚,我会为你生下一个像你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的孩子。
”萧伯纳也如法炮制地说:
“如果你嫁给我,生下来的孩子就会像我一样难看.像你一样愚蠢。
”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联结词的语言标志通常是:
“如果……那么………”“只要……就……”“若……必……”等。
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逻辑公式是:
如果P,那么q
逻辑上则表示为:
p→q(读作“P蕴涵q”)。
(4)负命题
①负命题
负命题也就是指命题的否定形式,通过对原命题断定情况的否定而作出的命题,就叫做负命题。
②负命题的种类
任何一个命题都可对其进行否定而得到一个相应的负命题。
简单的性质命题的负命题实质上即为对当关系中的相应矛盾命题。
SAP的负命题是SOP;SOP的负命题是SAP;
SEP的负命题是SIP;SIP的负命题是SEP;
例如:
并非“发亮的东西都是金子”;等值于“有的发亮的东西不是金子”。
根据负命题的性质,可以对以下两个命题的真假情况作出分析:
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
(假)
并非:
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
(真)
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的.它才是等角的。
(真)
并非:
当且仅当一个三角形是等边的,它才是等角的。
(假)
在上面的例子中,前一个例子由于“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为假,所以它的负命题“并非所有的青年学生都是团员”为真。
后一个例子由于否定的是一个真的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所以该负命题为假。
下面,我们着重说明一下各种复合命题的负命题。
①联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
由于联言命题只要其肢命题有一个为假,该命题就是假的。
因此,联言命题的负命题是一个相应的选言命题。
选言命题因为有相容选言命题和不相容选言命题两种形式,相应地,其负命题也有两种形式。
具体来说,相容选言命题的负命题为非P∧非q,不相容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则为P且q或者非P∧非q。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
如:
“李小明工作既勤奋又认真。
”这个联言命题的负命题不是“李小明工作既不勤奋又不认真”这个联言命题,而是“李小明工作或者不勤奋,或者不认真”这样一个选言命题。
“P∨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非q”。
如:
“这个学生或者是共产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
”这一选言命题的负命题就不是“这个学生或者不是共产党员,或者不是共青团员”这个选言命题而只能是“这个学生既不是共产党员,又不是共青团员”这样一个联言命题。
②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由于假言命题有三种,因此,也分别各有其相应的负命题。
A.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p→q”的负命题与“P∧非q”等值。
由于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当其前件真后件假时,它才是假的,因此,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
如:
“如果小刘身体好,那么小刘就会学习好”,其负命题则为:
“小刘身体好,但小刘学习不好”这样一个联言命题。
B.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只能是一个相应的联言命题。
“只有P,才q”的负命题等值于“非P∧q”。
如:
“只有一个人骄傲自满,这个人才会落后。
”其负命题则为:
“一个人不骄傲自满,但这个人却落后了。
”
C.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其前件既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又是后件的必要条件,因而,对于一个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命题来说,其负命题既可以是相应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也可以是相应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如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当且仅当P,则q”的负命题等值于(P∧非q)∨(非P∧q)。
③“并非p”的负命题,也就是:
“并非并非P”,即“P”。
两个“并非”表示两次否定,而两次否定即意味着肯定,因而“并非P”的负命题等值于“p”。
(5)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具有二肢的选言前提联合作为前提而构成的推理形式。
它也称为假言选言推理。
3.三段论
所谓三段论,就是由一个共同词项把两个作为前提的直言命题联结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作为结论的推理。
三段论由三个直言命题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
结论的主项是小项(用S表示),含有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结论的谓项是大项(用P表示),含有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两个前提共有的词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
第三节信息处理能力
(一)信息处理能力概述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即通过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等途径,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对信息“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能力。
伴随着20世纪下半期信息处理手段产生质的飞跃,一场教育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几代人共用的处理信息的方法面临着被淘汰的结局。
教育实践已经表明,传统的一套教材、一本教案吃一辈子的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现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资料,有新的教学思想,有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掌握这些新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教授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需要。
正因为这样,提高教师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要真正提高教师的能力,首要的工作是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信息,也就是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解码、提取、应用和精制。
信息收集,人们常常与最先进的手段电脑挂钩,实际上.范围远不止是电脑,传统的书本、实地采集等等,都可以视为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存储手段是利用书籍记载,长此下去,日积月累,材料之多,汗牛充栋,一个人倾终身之力,未必能尽读,更何谈进行细致研究。
如果我们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存储,体积将大大减少,调取也将大为方便。
传统的信息解码是用人工的方法,相当复杂.不仅费时、也很费力,读者查阅起来也感不便。
在使用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处理办法以后,效率大大提高。
(二)信息处理常用的方法
1.熟练运用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
它系统汇集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阅用的文献。
根据基本性质和使用功能,可以把工具书划分为检索性工具书和参考性工具书。
常用工具书主要有:
(1)字典、词典
常用的字词典有:
《辞海》、《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牛津英语词源词典》、《韦氏新编同义词词典》、《麦格劳•希尔科学技术术语词典》、《朗曼科学惯用语词典》、《新英汉科学技术缩略语大词典》、《新英汉科技缩略语大词典》、《中文大字典》、《同义词反义词对照词典》、《世界科技人名辞典》、《日汉世界地名译名词典》、《英汉科技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华百科辞典》以及众多的专科词典等。
(2)百科全书
常用的百科全书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百科全书》、《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英文版)、《大美百科全书》(中、英文版)、《布鲁克豪斯百科全书》、《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麦格劳•希尔科技百科全书》、《数学百科全书》、《化工百科全书》、《科学家传记百科全书》等。
(3)年鉴
常用的热门年鉴有:
《欧罗巴世界年鉴》、《世界大事年鉴》、《TheA1manacofCyprus199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美国年鉴》等。
(2)手册
常用手册有:
《化学物理手册》《贝尔斯坦有机化学手册》、《盖墨林无机化学手册》、《核磁共振光谱数据手册》、《兰格化学手册》、《无机物热力学数据手册》、《物理化学手册》、《联合国手册》、《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机械工程手册》、《橡胶工业手册》、《溶剂手册》、《电子器件数据手册》等。
2.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
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
文献检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要求我们善于思考,并通过经常性的实践,逐步掌握文献检索的规律,从而迅速、准确地获得所需文献。
一般来说,文献检索可分为以下步骤:
(1)明确查找目的与要求;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
(4)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
文献检索方法有:
(1)直接法
直接法又称常用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
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①顺查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
②倒查法
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
此法的重点是放在近期文献上。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文献信息。
③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针对项目的特点,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2)追溯法
追溯法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
它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3)循环法
循环法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
它是分期分段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3.互联网信息检索
互联网信息资源是由连接在网上的计算机中的无数信息、网上的各种信息工具以及网络通信渠道三方面构成。
网络信息包括计算机中的数据库、电子出版物、主页信息、软件以及各种格式的文件。
信息工具包括FTP、Te1net、Emai1、Gopher、Archie、WAIS、www浏览器、搜索引擎等。
网络通信渠道是指网络提供的信息交流的渠道。
(1)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
按照出版类型区分:
网上信息资源有着和印刷型出版物类似的对应关系。
按照是否具有原创性:
网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综合素质 考点 阅读 理解 能力
